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作为一名大数据领域的从业者,我来一下。
首先,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价值将得到全面体现,数据价值化也是大数据技术体系的重要目的之一,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载体。
从技术体系来看,要想让数据体现出价值,通常需要经过三个大的阶段,其一是数据采集阶段;其二是数据分析阶段;其三是数据应用阶段。虽然最终的数据应用是体现数据价值的出口,但是数据采集往往是整个数据价值化过程的起点,数据采集对于数据的价值密度也有非常直接的影响,所以当前在大数据领域当中,也有一部分企业会专注于数据采集工作。
数据采集本身有很多渠道,常见的数据渠道包括互联网、物联网、传统信息系统等,另外数据采集也可以在线下完成,线下的数据采集往往会采集到很多价值密度比较高的商业数据。数据采集本身是有边界要求的,随着一系列法律法规的落地,未来数据采集将逐渐规范化,一些涉及到个人隐私的数据将受到重点保护。从大的行业发展趋势来看,目前数据采集依然处在“红利期”,创业者依然可以专注于数据采集领域,但是数据采集门槛正在不断提升。
数据分析是数据价值化的核心步骤,也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步骤,当前的数据分析有两种常见的方式,其一是采用机器学习的方式,其二是采用统计学的方式。数据分析过程对于从业者的技术要求是比较高的,比如需要具有一个扎实的数学基础、统计学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等等,而且通常需要一个技术团队来完成这个数据价值化的过程。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大数据时代,时间是否都是珍贵的资产?这个问题不是单纯由是或者否来的。要明白的是,大数据的精髓并不是掌握海量的数据,而是从数据中挖掘出更高的价值。
很多行业或者企业经过长年的业务积累,已经拥有了海量的业务数据;又有很多企业为了拥抱大数据时代,花重金购入了海量的数据。但是如果不懂得从中挖掘出来更多的信息,那么这海量数据就是毫无价值。相反即使拥有技术但没有数据也是毫无意义。所以技术和数据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那么如何能够让数据变得更有价值呢?借助统计学以及AI技术来搜索出数据中隐藏的信息。举一个例子,大家在浏览电商网站的时候,会见到很多“推荐购买”的内容,那么这些推荐是怎么来的呢?比如你买了一台手机,那么系统后台就会搜索出买过这台手机的其他用户,从中发现这其中有80%的人又购买了移动电源,那么这时候系统就会把移动电源推荐给你(当然,实际的推荐逻辑会包含很多参考因素,这里只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就目前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已经再各个领域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而在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数据和技术相结合,会带来巨大的收获。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有那些作用。
对于运输公司来说,货源的信息与运输车辆的信息,公布在运输信息网站上,可以方便车辆带货,少跑空趟。
超市的物品采购、柜台货品布局,可以根据当地顾客的消费习惯,进行合理安排,提升销售业绩。
当你在淘宝上购物大数据就会根据你的需求把相关的其他物品发到你的手机上,供你参考。
手机上的新闻“头条”,也会根据你平时喜欢的内容,发给你更多的相关信息,供你查阅。
把数据比做原石更恰当,好比采油的原油,如果没有加工,那价值不大,如果深度加工,能产生各种类型的油,机油,煤油,柴油,沥青等,非常有价值。
数据也是,需要深度的挖掘,日常接触的关系数据,就有各种不同的挖掘方法,标签传播算法,知识图谱,聚类,图神经网络等,不同的方式产生不同的价值。
当然,数据还需要汇总,数据孤岛,再多的数据价值也不大
数据也就是事实的根据,科学发明缺少数据证明原理将会一事无成,数据虚假会造成更大危害,我国科学武器的发展,工农商企业的改观,都离不开实践的数据关联,再者,当前的新冠病毒原始于哪,同样离不开数据的实证,数据是捡验真理的根本,所以,数据是个宝。
数据本身与”宝”无关,所谓的”宝”是APP名称的惯用字。
数据本身是冰冷的,只有真实可靠、源于经济事项的数据,才具有一定的价值,将这些数据应用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决策、分析才是真正的宝。
在如今大数据发展日益壮大的时代里,数据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神秘了。你的电话,出生日期,家庭地址,购买习惯等等这些都可称为数据。
最近微博上比较火的一个新闻就是,著名脱口秀演员王越池(艺名:池子)与笑果文化的纠纷大战殃及到了中信银行,原因就是池子在微博中爆料中信银行向笑果文化泄密了自己的银行流水等信息。银行流水作为及其隐秘的信息,都能被中信银行这样随便的泄露给其他人。紧接着带来的后续就是中信银行开除了分行行长,这事暂时告一段落。
公民个人金融信息是公民个人信息的一部分,包括公民个人身份信息、个人财产信息、个人信用信息、个人账户信息、个人金融交易信息和衍生信息等。银行系统对个人信息保护始于25年前。
1995年9月10日实施的《商业银行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对个人储蓄存款,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查询、冻结、扣划,但法律另有约定的除外。”从文意解读角度看,当时的立法不够严谨,个人账户信息是否提供的自主权在银行。也就是说,当有单位或者个人来要求银行实施查询、冻结、扣划行为时,接受还是拒绝由银行决定。可见,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个人信息安全已经得到了重视,但尚未充分。
2000年3月20日,国务院第285号令发布《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度规定》,共12条。其中,第八条规定:“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负有为个人存款账户的情况保守秘密的责任。金融机构不得向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有关个人存款账户的情况,并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查询、冻结、扣划个人在金融机构的款项;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是第一次明确金融机构对个人信息的保密义务,明令禁止金融机构向第三方提供个人存款账户的情况。
万事万物都有双面性,数据也不例外,就想古代发明火药一样,数据作为一种新型意义上的能源或者资源,更是有它的两面性,关键看谁用用在什么地方
大数据时代,数据是生产原料,就相当于农业时代的粮食,工业时代的煤炭,数据是一切基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