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哲学分析一下人工智能吗?

1

能用哲学分析一下人工智能吗?

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人们应当懂得什么是哲学和人工智能?

下面,简单地对这一个问题进行通俗的简要说明。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其实,“哲学”是一门广义的学问或学科,是人类思维或意识对世界本质(或本原)进行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智慧结晶——一门玄妙的学问或知识,也是研究科学知识必须具有的思维基础,特别地是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为科学家研究人类自然科学的必要条件。哲学是由哲和学构成的一个由来已久的语言词汇。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伊萨克·牛顿,他是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物理学家,正是因为他具有了这个哲学思维的观点基础,才创造了一套初具规模的物理学方法论体系。1687年首次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是牛顿重要的物理学哲学著作。全书共分为三卷,第一卷“论物体的运动”,表述了牛顿三定律;第二卷也是“论物体的运动”,论述了阻力下物体的运动,为流体力学开先河;第三卷“论宇宙的系统”,讨论了宇宙系统。《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总结了近代天体力学和地面力学的成就,为经典力学规定了一套基本概念,提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经典力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本书意味着经典力学的成熟,其中所建立的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成为世界近代科学的标准尺度,也是目前全世界各国教育部物理学教材内容关于机械运动、经典力学等科学知识的来源蓝本(或底本)。

中国哲学,从根本上来讲,就是道学,与西方的“哲学”是同一性的本质。但并非道家或道教的派别学说之著作,是其中关于天地万物的本质思想。“哲学”最初源于古希腊地区的泰勒斯(思想)。但“哲”最早诞生于古代的中国,哲的本字即“悊”,犹知或智。早在西周中期就以金文「悊」史墙盘集成10175的文字而客观存在于世。据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记载:“哲,知也。从口折声。悊,哲或从心。嚞(读音zhé,古同“哲”),古文哲从三吉。”另有清·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云:“(哲)知也。释言曰。哲、智也。方言曰。哲、知也。古智知通用。从口。㪿(zhé)声。(悊)哲或从心。韵会引说文古以此为哲字。”大禹治水,家喻户晓。又《管子·七法》曰:“正天下有分:则、象、法、化、决塞、心术、计数,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义也、名也、时也、似也、类也、比也、状也、谓之象。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天时不祥,则有水旱。古语有云“明乃哲,哲乃明,奋(兴旺)乃苓(通"零",衰败),明哲乃大行(即行大事)”,也说“盛而不落者,昧(不明或违背)之有也。夫名实之相怨(即仇恨,引申为矛盾)久矣,是故绝(断绝)而无交(交叉)。惠(古同“慧”,即聪明)者知其不可两守,乃取一焉,故安而无忧(安然无忧)。”管夷吾(即管仲)说:“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中国哲学,就是研究“天道”的思想学说,由此囊括的宇宙观或说世界观,包括宇宙的本源及世界观、方法论。而广义的世界观,也包含着世界的本原、人生观、价值观,更重要地是由此产生的各种方法论,最终还是改造世界(即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与实际应用。

2

【论题】我觉得最合适人工智能的哲学就是二元论(17世纪的笛卡尔,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

【论点】假设未来人工智能统治地球,会出现什么样的思想?接下来它们/他们会做什么?


如果人工智能统治地球,他们就有了独立的精神世界。

笛卡尔认为“我思故我在”的人才有灵魂,但......这个@小冰 是什么?

3

以下是我的个人看法。

不觉得现阶段人工智能的积累已经发展到可以在哲学层面讨论的程度。人工智能发展时间不长虽然在近几年有突破性的成果应用的例子,但是沉淀与积累还是不够。目前人工智能的算法真正算得上创新的内容不多(当然也有一些算法获得了专利),关键内容都来自统计学,概率论,高等数学等学科。没有人工智能本身的理论。所以只能看做是这些学科的又一次应用而已。

其次对智能本身的认识和揭示远远不够,也就是说对智能本质是什么?如何构造智能?这类问题没有提出理论来解释。所以目前的人工智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还是不足的,高度还不够。

横向比较其它学科,比如物理。杨振宁就做过物理美学为主题的演讲。这是在物理学千年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在物理学对客观世界研究足够深入的基础上才做到的。再比如高等数学中极限。0.9这个小数,如果9是循环小结那么这个小数就是和1相等。这个例子中的等和不等就很好的体现了辩证关系。

这种基础学科有足够的积累,对世界的本原有足够的认识,自然而然就可以提升到哲学层面了。目前的人工智能还是应用为主,相对来说还是欠火候的。所以现在提哲学为时尚早。

4

人工智能其实就是自然语言系统在思想意识领域内的各种自然综合运动与人工智能的默契活动。是思想领域与哲学体系建设与发展水平的有力保证。

5

要用哲学来分析人工智能这个问题,是一个大部头的问题。只能从什么叫哲学,什么叫人工智能的概念开始?

哲学的概念,我前几天又做了一个。用我对哲学的认识是:哲学是逻辑的,他可以推演实验,但又不能全这样解决问题。哲学是灵性的,他可以海阔天空,玄而又玄的感知认识,说不清道不明,只有自己知道。

那么什么叫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包括三个要素:第一算力,算力就是集成电路,简称“芯片”,它是算法的基础。第二算法,算法就是计算机的计算方法,也叫深度学习。他又是数据分析的基础。第三大数据,大数据就是基于社会和自然的数据资料。通过数据分析,产生有价值的内容。也就是以前的统计学。

如上面可知,人工智能只是一个数据分析,辩证对立的逻辑结果,他只是一个智能层面。哲学的思维方式在辩证对立的逻辑情况下又有统一的层面,所以他比人工智能的科学,高出一层,所以它的结果是智慧。人工智能要达到哲学的智慧层面,还需要等量子计算机算力的提高。第六代易学《大易》就是研究智慧形态的哲学与人工智能。

6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人工智能机器人

7

人工智能的最高阶段就是哲学和宗教的量化过程,这是最前沿的科学,属于智慧学。

我知道也不会泄密的,即使是马云的达摩院请我也不行。

8

根本上,哲学就是关于智能当然也包括人工智能的学问和判断。

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是高度地抽象,广泛地概括,是思辨上的玄学,逻辑上的形而上学,是关于万事万物千变万化规律的揭示,是宇和宙来龙去脉的大“道”之学。

哲学虽不提供具体门类科学的研究之“术”,但道必须得到术的证明、肯定甚至是自证。自从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厡理》以来,道与术结合最为紧密的科学就成了数学。哲学提供了0、1、(实际上是无差别各方向R=1)2(实际上是抽象掉R=1的无差别各方向后的+1-1)、以至无穷(以3概指)的思辨;而数学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超越,超越了思辨概指的3,将其分化、细化为分门别类的事物在各个方面、层次、形态、变化上的可靠度量,由此直达事物的终点或者归宿,当然,这也印证、丰富了哲学的丰度、广度、深度和细度。

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人工智能,若AI能以数学的方式自动判定事物在各个方向、方面的变化数量的区间、趋势和概率、拐点,特别是关于事物趋近于无穷小以至归0或趋近于无穷大以至归0的关键节点,并将事物依此归纳、综合、判断、推理,人工智能则真正有了自我进化的智能,但却很难逃脱人类依情感伦理给AI设定的前提锁定!

不过,人工智能一俟发展到从分子学和遗传学上穷尽人体的各种分子、各种组织、各个器官、各个DNA的区间、趋势和概率、拐点,海量信息就会超出人脑的负载,生命科学就会遇到无法用情感伦理去判断AI动机—或者说人类无法判断是否应该听命于AI从分子水平上、DNA层面上改造自身—的关键节点,要么人类归0消失,要么人类和机器合而为一,超越成神!!!

9

哲学就是人类在生活生实践中,对世界上一切事物认知。如宇宙天体,地球上的万物<植物、动物(人类自我)、水中丶陆地、空中,气态、液态、固态>,而对世界的认知,首先是通过观察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对此我国古人经过长期的"仰观俯察",观察日丶月丶星辰的变化<运动>,经过代代不断观察、日集月垒,终于到了伏羲时,认识了日丶月丶星及地球的基本规律,并同时掌握了一年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的基本规律。伏羲又根据前人对自然规律认知的四象<四方`丶四季>和阴阳<夜间丶白天>所留下的阴阳标记<符号>,经过自己的进一步地观察、认知与思考,终于得出了八纯卦卦符,这也许就是八卦历<星历>形成的初级阶段。到了黄帝时代,黄帝又继续对天体运变化,比如观察北斗七星的变化规律,在原来八卦历书的基础上,完成了一年十二月令历,并在十二月令中对五行又作了重新的调整<均五行>,从此八卦星历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由此可见,八卦卦符之形成,是我们的祖先为了更好地生存,为寻找或创造对人类繁衍生息有利的生存空间,经过长期的对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观察、认知与思考,以阴阳两种不同的符号,根据星体的变化及太阳的视运动<测日影>,总结出了四时五行八节<八方>及十二月令和昼夜轮回变化的十二时辰〈24小时〉,而八卦卦符就是用来表示八节、八方及不同的时空存在着不同的物质<气丶液、固,>即水丶火、木丶金、土。可见"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知…"尽是扯淡。不过话又说回来,根据以上论断,这"河岀图,洛出书…",当指伏羲的观星台及测日影,应是设在黄河岸边,比如华山等处,而大禹时期的观星台及测日影,应设在沿洛水<河>一带…

综上所述,人的意识是由物质形成,也就是说,物质是人类形成意识基础,反过来,人的意识又是思考、认知事物运动变化规律本质的源泉,为什么?因为有物必有意识,而意识往往迫使人产生好奇,当好奇心形成之后,首先第一反应就是思考,紧接着就付诸行动…比如原互不相识的男女双方,一见钟情,双方内心不由自主地会产生同一种意识,那就是:他(她)为什么长得这么漂亮美丽,这么可爱又特别聪明丶大方,…这显然是"我"因见他<她>而在舜间就产生了意识,所以,就物质与意识来说,必须是先有物质,而后才能形成意识,反过来人的意识又是人类自我认知世界的原动力。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哲人对万物的认知,是阴丶阳二元论,这种二元论,从外在来说,这里的外在是指人类自身对周围事物的感知(意识),我们说的周围是指天地及四面八方,比如说冷与热,黑夜与白昼,男与女,雌与雄等等,从而所形成的宇宙二元论,所以我们二元论与西方的"物质和意识"之二元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我们的意识是半随着宇宙间阴阳二能量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这里需要再进一步地强调,物质是人类意识之基础,反过来,通过人的意识来认识丶掌握世界上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基本的内存规律。而这个基本的内存规律,我们称其为宇宙天体及万事万物的统一规律<四力一式?>,简称统一律。

伴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科学枝术越来越高,智能机器人也就应运而生,并且现在的智能机器人己经开始代替人类的日常工作,但是,要想完全依靠智能机器人来取代人类的智慧…真正做到这些,首先人类自身必须要完成对宇宙星体及万物运动变化规律的内存本质的正确认知。否则,谈何容易?因为智能人是需人类制造。更重要的是其软件丶编程<程序>设置,比如数码丶公式、语言等等都是在现实人类对世界及科学发展水平来完成的。

10

人工智能是客观(电脑机器)+主观(知识储存)的相结合的产物,是物质与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的结晶,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