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表示,“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当然我们也要遵循一些原则,如果这个数据能让用户受益,他们又愿意给我们用,我们就会去使用它的。我想这就是我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基本标准。”此言一出,引起很多网友的关注和争论。为了方便,用户真的愿意用隐私为代价换取吗?到底是愿意还是无奈?
关于“大数据”这样的新鲜事物,在各种便利公众生活的同时,一定也包含着涉及隐私的隐患甚至危险。在这里,我们之所以关注这个问题,主要是那些大数据公司,他们在采集大数据的时候并没有充分告知和给与公众足够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甚至“代为做主”的强制捆绑公众以“隐私”换取产品本应提供的免费或者收费服务,而且往往没有给公众在使用产品服务后"关闭或者拒绝"隐私泄露的权利。这种“替人民当家作主”的自作主张的霸权,严重的侵犯了用户的相关权益,这,才是广大大数据用户最为关切和反对的关键。
同样,世界上也有一些大数据公司的产品,比如谷歌公司的安卓系统,除了标准的隐私协议告知之外,还在安卓系统里提供了相关的“隐私”开关,以便用户后期自行决定是否开启和关闭。充分的给与了用户选择权和自主决定个人相关隐私是否分享公开。
而在这方面,国内腾讯、阿里、百度等大数据公司往往采用的是强制和捆绑式的用户隐私采集,比如用户安装使用他们的软件服务,就必须默认开放个人隐私,而且无法关闭。这就是显得不够人性化和强制窃取数据的嫌疑了。
所以,在一个公开透明化的信息社会,这些大数据公司采集数据,首先要“不作恶”不能打着为用户的旗号,利用大数据“杀熟”等违背商业规则的行为,同时应该本着公开透明的商业精神,给与顾客充分的知情权和自主权,这才是一个可以长久良好用户形象的公司应该秉承的精神。在这方面,国内的众多公司,还任重而道远。
曾经的“360水滴事件”,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
360智能摄像机用户,将自己在网吧、健身馆等公共场所监控到的视频,放到了水滴直播平台上。
其实大数据时代,你的隐私还是有的。
所谓的没有隐私,只是你平常在一些网站上注册过的资料啊,什么公开的信息呀。还有一些在网上浏览的一些习惯啊或者兴趣啊。或者你在网上买过什么东西啊?
其实只要你自己不上传你的隐私资料的话,大数据也不知道了。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手机的通讯录给软件读取了,还有短信啊什么的。这些都是泄露隐私的渠道。
基本如此。
大数据,可以把你在n个地方的数据整合出来,所谓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是比你更像自己的画像。
大数据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同时也在带大数据方向的研究生,所以我来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大数据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措施会越来越完善,遏制窃取个人信息的手段也会越来越强硬。
目前个人信息的采集主要有三个渠道,其一是各种传统信息系统,包括医疗系统、政务系统、办公系统、教育系统等等;其二是互联网系统,包括各种Web网站、App应用等;其三是线下采集渠道,比如参加一些线下商业活动等等。
在大数据时代,所谓个人信息的窃取主要体现在数据应用边界上,对于用户已知的应用边界通常是不存在窃取问题的,但是相应的互联网产品有义务对用户进行告知,比如需要访问什么类型的数据以及何种用途等等,如果用户禁止对这些数据进行采集,那么互联网产品是无权进行采集的,另外本地操作系统对于数据访问也是有一定限制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用户对于数据保护的方式方法正在增加。
除了主动窃取之外,信息泄漏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实大部分数据安全问题都是主动泄漏导致的。在信息采集的这些渠道当中,出现信息泄露风险比较大的领域包括互联网系统和线下环节,目前互联网平台对于个人用户数据的防护手段正在逐渐增强,因为用户数据也是互联网产品的核心资产,所以用户数据的使用边界还是能够得到保障的。
尽管Windows 10覆盖范围非常广,但它长期却一直受到企图获取用户隐私数据的诟病。不过微软表示,他们的创作者更新在这一方面的改进已经收到了“积极”的反馈,71%的用户都在使用“完整”的诊断数据设置。由于微软先前收到了大量关于Windows 10用户数据收集的负面消息,于是它不得不在创作者更新中解决这一问题。
据了解,微软在这个更新中加入了在线隐私控制板、对地理位置、语音、广告等设置的更多控制权、取消了“增强”设置、只保留“完整(Full)”和“基本(Basic)”设置--后者收集的用户信息数据仅为先前的一半左右。
微软表示,它从完整诊断数据设置中收集的数据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修复漏洞、改进产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71%听起来听起来好像用户非常信任这家公司,但实际上“完整”报告是默认设置,也就是说当中掺杂着一些可能不知道怎么关掉这项设置的用户。微软还表示,他们将确保Windows 10符合欧盟全新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该规定将在明年生效。
此外,微软还指出,基于web的隐私控制板允许用户自己掌控在各个MS服务中的隐私内容,他们可以删掉不想保留的内容。截止到目前,已经有2300多万用户访问该工具,不过跟Windows 10的5亿名用户比起来看起来还只是一小部分。
你可以藏的更深一点,谁都不让知道,
严格来说的话算是的,不过啊,这些信息也都是你自己发送出去的呀,在购物的时候,在浏览网页的时候,我们在互联网上的一切信息都在向外散播,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吧,当然,你也可以抛弃一切网络产品,,找个山林隐居起来,这样绝对不会泄露隐私,但估计没几个人受得了这种生活吧,互联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剥夺着我们的隐私。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在大数据主宰的智能互联网时代,人是透明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知道了,大家经常都在网上购物吧。比如在某宝选一款太阳镜,看了几家没合适就没买。然后就用随便用电脑或者手机看看新闻什么的,总会有相关的太阳镜广告信息充斥在你的左右。而你就被大数据贴上了标签,这个人有购买太阳镜的需求,多给他推送点太阳镜的广告购买几率要大很多。
商业模式复杂多样,大数据个人权利边界被淡化。互联网时代,用户更多的通过电脑和智能手机进行网络消费和社交活动。在使用软件之前,用户必须通过电子授权的方式(即浏览用户须知,点击确认)方能使用,无形之中将自己的个人数据所有权转移给服务商。在多重交易和多个第三方接入的情况下,大数据的个人权利边界被淡化,从而造成用户隐私泄露或频繁出现招致用户反感的推荐信息,从而带来不良的用户体验,出现大数据滥用现象。
也许这个简单的大数据应用看不出什么危害,却显出一个问题就是我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了。
那是如何泄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