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是真的,商家真的会使用大数据杀熟。
先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经常去一个不是像小区小卖部那样能混熟的大商城买购物,一来二去,你经常买大衣的那个老板娘盯上你了。冬天,你消费了一千买了个军大衣,夏天你花500买了个迷彩服,秋天你又去购了一双军用皮鞋。OK,记住你来,这人可能当过兵,喜欢与军人相关的衣物,还不怎么讲价。
时间来到第二年冬天,你又去了那个店里,你一进去老板娘可能就会给你推荐军大衣了,而且由于货币升值,价格还便宜了100,但是你问价格的时候他可能还会说,一千二,今年涨价了。
是真的,很多网友都有这种经历,我也遇到过,之前出去玩定酒店,用一个app查询房价一天430多,我连续好几天都盯着,价格没变过。入住之后想再续订一晚,变成490了,换朋友的手机一查,还是430多。
10月7号作家王小山发的微博也称在飞猪上买机票遇到“杀熟”的经历,他表示从利马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机票,同一航班,别家卖2500元,飞猪却卖给他3211元。此事一出迅速被顶到了微博热搜,评论也纷纷说自己遇到过这种事情,可见大数据杀熟在各个软件是多么常见的现象。
这么说吧,你应该会有这样的感觉,就是你在网站上或者在手机APP里面搜索了某一样东西之后,连着好几天你都会看到铺天盖地的相关商品的广告。
比如说你在淘宝里面搜索手机,可能接下来几天你都会在网站首页看到各种关于手机的推荐、排名,还有手机贴膜、手机壳、充电宝的推荐。
我现在打开涡自己的淘宝就可以看到一样的内容。因为我之前搜索了跟单反相机有关的信息,也买过相关产品,同时还搜索过高达模型、减肥代餐等信息,所以现在我打开淘宝,就会看到铺天盖地的相关信息,有相机闪光灯、摄影配件、滤镜、减肥茶、模型,等等,让我忍不住想要点进去。总之,很多人都会跟我有一样的感觉,那就是这些购物网站知道自己要买什么,一进去就停不下来、不由自主地想要消费。
所以说,所谓的大数据,就是这些APP会收集那些跟你有关的数据,比如说你所在的地点,曾经搜索过的内容,曾经买过的东西,曾经说过的话,等等,最后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出来你最需要什么。
真的,无论是支付宝、京东、携程,还是后兴起的小蓝杯,都存在杀熟行为。
平台通过海量用户数据对你进行用户画像,通过你的日常行为数据判断你的消费习惯、消费意愿,面对同一件产品,不同的用户可能会看到不同的价格。
知道了大数据杀熟,那如何避免呢?
1.各平台比价,选择较低的平台购买。每次都选用同一平台,被杀熟是肯定的,因为系统判定你无论什么价格都会购买!
百分百是真的,几乎所有的网络消费平台都是这这样,关于旅游出行的最为严重,所有卖机票的平台,只要你输入目的找票后,第一次看不买,下次再打开就会升价,看一次升一次,如果你经常在该平台买票,那么你一开始看到的价格就会比别人贵。这是真的,亲身体验很多次。
淘宝杀熟的手段比较隐蔽,比如你一段时间比较通过各种方法去关注一类商品,那么你在淘宝搜该商品的时候它就会给你显示该类目的“比较优质”直通车商品,而那些廉价的,不推广的东西你翻几百页都可能看不见,因为翻来翻去都是哪几个几十个商家的商品。
这方面的话京东比较好,因为京东是商品杀,无论谁看都一样,都是比较贵,谁都一样杀。反正谁的一样,就没必要杀熟了。
真的,真的。我在支付宝的飞猪上买车票比宿舍人贵了20,住酒店比我妹贵了20,买机票没和别人比较过,现在想想应该也是贵的。之前上课时有老师也说过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