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附小6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还写了论文,你怎么看?

1

一个字,惊叹!

最重要的是体现了参与精神,让学生、老师、家长都参与进来,不再是单方面的灌输和读死书,而是主动探索、发现和再创造,让人拓展思维、开了眼界。

可以说,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比方说,确定课题后,得查找搜索资料、归类梳理、统计分析,这些都需花时间、花脑力来完成,并不是死记硬背就可以,达到了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锻炼动手能力的目的,这样的形式完全可以借鉴推广。

查询了新闻来源,原文是说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研究苏轼,包括自愿组成小组,确定研究课题,小组讨论、分工,在微信群里讨论的非常热烈,最后完成课题报告23份,《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只是其中的一个主题,质量很高,不过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叫大数据,从数量级上是不够的,但是确实利用了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家长协助),还是很牛X的。

让我们看看这篇课题报告吧。

2

作为清华毕业+数据行业工作的人,我想我应该有资格来这个问题。

我粗粗看了全文,评价是六个字:赞赏、鼓励、存疑


赞赏的原因是:文章本身具有相当高的水准。

相信大部分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恐怕连写完一篇 600 字的作文都困难,但这篇略显稚嫩的研究竟然有足足 12 页之多!虽然是 5 个人协作完成,但原创度非常高,非常了不起。

联想到我自己:小学的时候,也曾编写了一本“数学迷专刊”;高中的时候,也曾编写了一个“天文学探秘”,讲起来也是在我那个时代走在 “科学探究” 的前沿了,但是比起他们,还是自叹不如。简单地概括:这篇文章虽然距离正规的论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具备普通大学的课程作业水平。高中生都是比较难以做到的。

另一个值得赞赏的点是,文中对数据的列举非常认真细致,与此同时引用的文献也都比较高级,远不是普通六年级学生可以驾驭的,甚至大部分高中生也不具备这些文献的阅读水平。可以看出文章是经过了认真打磨的。

3

作者:金满楼

清华附小六年级小学生搞了个“致敬苏轼”的搞课题、写论文活动,虽然是小课题、小论文,不过却在网上搞了个大新闻,成了刷屏之势。

如校方说的,小学生们也可以“人人有课题,个个会研究”,充分展示了一种新的教育素养和新的教育方法,是可喜可赞的。

看起来很热闹,但不得不说,这种做法是不可持续的、违背教育规律的,甚至可以说,这种拼爹式的、百度式的教学活动,试一次也就算了,千万不要再来第二次、第三次,因为实在没有太大的意义。

4

只要转变理念,所有小学都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进行探究式教育。

对于清华附小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网友的情绪颇为复杂。有网友怀疑这些课题研究报告是不是小学生亲自做的,会不会是清华父母操刀,认为让学生开展课题研究,需要有个“好爸爸”以及相应的条件,我却不这么看。

诚然,小学生开展课题研究,需要父母一定的指导和配合,但是,父母并不是决定因素。如果课题研究都需要父母完成,那这样的课题研究也就没有多大意义,而且会助长学生的弄虚作假和不诚信。小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关键在于学校和家庭要转变理念,同时需要选择适合小学生的小课题,这些小课题有助于调动孩子的探究兴趣,也可以进行探究。

其实,小学生做“课题研究”,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小学教育中,十分普遍。这就是大家经常所说的探究式教育。老师会给学生布置某一主题的研究任务,几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分工合作,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加以分析,写成“小论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陈述、“答辩”这样的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在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老师和家长会有一定的指导与配合,但主要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完成这样的课题研究,也非常“耗”学生的时间,但是,由于有探索的乐趣和求知的好奇心,很多学生都乐于其中,不像国内学校老师布置学生完成没完没了的书面作业,令学生疲于应付。

我国近年来也在倡导探究式教育,但真正践行的学校不多。根本的原因,在于在中高考升学评价制度影响下,中小学教育有十分明显的应试倾向,不少学校还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教育,认为开展探究式教育,是浪费时间。而且,家长对探究式教育也不理解,觉得这些和升学考试没有多大关系。还有一些人怀疑小学生究竟能探究出什么,他们做出的课题研究会有什么价值。

5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如何提高质量,的确值得研究,也允许探索,但不能以违反教育和人才成长基本规律,更不能以牺牲一代人为前提。当前尤其值得注意的正是这种假教育改革之名实为“闹腾”的怪现象。

何以说清华大学附小学生进行的学术研究是闹腾呢?

首先,其违背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成长的规律。众所周知,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本)》中,增设了包括研究型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此种要求催生了各类学校提出的小学生和中学生的“学术研究”。但必须指出,这种研究必须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而不能为了急功近利的目的,超越学生正常成长节点。在清华大学附小贴出的研究报告中,其中一组同学说,他们的研究是一起找到苏轼约25万字的诗词,然后进行分类,在某位同学爸爸的帮助下找出“高频词”……北京大学一位教授提出疑问说:“且不说孩子十一假期八天的时间能否读完25万子的作品,就说孩子的‘大数据’是如何进行的?比如用什么软件?什么方法?花了多久?再有,孩子的论文并没有在文末向他们提供帮助的合作者‘爸爸’进行致谢,从小就学会将他人成果据为己有,这样好吗?”这位教授的观点虽稍显偏颇,但确实指出了问题要害。

在中小学生这一阶段的成长中,夯实基础,无疑是最重要的,换句话说掌握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是这一阶段中小学生主要学习任务,这样说并非不允许学生涉猎其他,而是说要在学生自觉自主自愿的前提下,可以从事类似的事儿,但必须以提升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而不是相反。可以肯定的说,中小学生决不能提倡类似苏轼研究这样专项和深入的话题,如果我们硬要这样做,特别像清华大学附小这样重成果展示,轻过程推进的方式,更让学校生的学术研究走向偏颇和极端。如果有类似的“学术研究”,也应该由学生来提出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比如有人可以研究李白、也可以研究杜甫、李清照,没有必要全班都研究一个古人,我很担心,如清华大学附小这样的闹腾最终会舍本求末,基础没有打牢,研究热闹一时,但孩子依靠大人提供各种帮助生成的复杂图表、获得的大数据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现的快乐”和学术研究的获得感。

其次,闹腾的第二个特征是把未经实践检验或一地一校的个体经验急于在全国宣传推广,造成的影响十分恶劣。我们再退一步说,假设清华大学附小这样的做法、完全是真实的,结果也是令人信服的,就是不是值得和应该在全国推广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多年实践表明,任何把一地一校未经过检验的个体经验,强推到全国的做法,不仅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果,而且令人生厌,这方面,我们的教训还少吗?据说,目前,《当小学生遇到苏轼》一文的阅读量已经超过十万加,全国还有不少媒体对于此种研究点赞。如此宣传力度和密度至少给人造成这样的错觉,以为这种经验是可以学习可以效仿的,而这种错觉将会给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带来天大的灾难,因为如果有更多学校这样闹腾下去倒霉的将是孩子们,倒霉的将是未来。

6

看到这样的新闻,真的让人感觉五味杂陈。一方面,确实有感于中国年轻一代有那么多充满才华的孩子,但是另外一方面又不得不看到,在中国最顶尖的城市、最顶尖的小学,他们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和中国其他地区有多么巨大的差异。

基本上,我不太认为这是一次在父母帮助下的造假行为,因为学校方面已经出示了足够多的证据,展示孩子们的团队是如何分工合作,同时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接近完成。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清华附小绝不是中国一所普通的小学。

这个学校成立于1915年,是清华大学教职工的子弟学校,他的校董会成员,包括冯友兰,朱自清,潘光旦这样著名的大牌教授,甚至连邓稼先和杨振宁都是这个小学的著名校友。所以完全可以想象,在这里就读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智商应该是在全国平均水准最高的。可以说,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就读这样的小学,他们已经赢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

另外,学生作为团队所写出的论文并没有拿来发表。目前为止,应该也没有用来参与什么评奖。一旦与论文发表和评奖挂钩的话,那么这个事情背后的动机就非常令人担忧,因为在中国层出不穷的拼爹的过程中,让孩子获得一些超常的奖项,历来是给孩子争取捷径的办法。所以常常有一些所谓的天才儿童,在小学就发表论文,就出版专著,为的就是小升初获得加分项。这背后到底是谁操刀,其实是不言而喻的。

7

这条新闻,可以称得上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了。有羡慕嫉妒恨“瞧瞧别人家的孩子”;有批判“阶层分化如此严重的”;有赞扬“探究性学习”终于有成效的;有因此坚定“学区房必须要买的”;有字里行间分析后认定“八成靠的是程序员的爸爸”,等等。

应该说,都各有各的道理。不过,我个人以为,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过度解读。如果就这篇论文本身而言,这条新闻以及整个事情引起的波澜,都超出了它本身的重量,被赋予了过多过重的意义和可能性,暴露的,其实多半是大家对教育的各种焦虑和不满情绪。

教育话题,可以说是在互联网上最能让人有共鸣的话题之一了,或者身为学子,或者家有学童,或者作为曾经的得益者与受害者,个个都觉得有一肚子话要说。但是教育话题又最容易让人觉得鸡同鸭讲,各说各话,最后吵得一地口水,依然难以取得共识。

这是因为每个家庭、每个人拥有的资源天赋、面临的问题与选择都不尽相同甚至天差地别,甲之熊掌乙之砒霜。而教育又是最无法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于国家是百年工程,于个人,也至少十数年才知后果效应究竟如何。而且社会发展一日千里,今天让你领跑的东西,可能到明天就是套住你手脚的锁链也未可知。

东坡先生曾有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譬如飞鸿踏雪泥,泥上偶尔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不是说要一无所为,但人生之路漫漫,你成为什么样,你的孩子将会成为什么样,有太多因素,一篇小学六年级的论文,产生不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作用。

8

我来说说我的一点看法吧!

首先,成功真的得有一个好爹。我并不反对小学生写论文,在国外的很多教育中,小学生做研究报告的情况是十分正常的。但是,前提是学生得自己独立组建团队并在老师的帮助下独立完成研究报告。但中国的情况是小学生并不具备这样独立完成研究的能力,而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的。

这就形成了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成功的得有一个好爹。如果你爸不是数据工程师,那么你根本不可能完成对苏轼的大数据整理。可巧的是这个学生在清华附小,能在这里就读的学生,不是清华大学教师的孩子就是五道口附近的互联网企业工程师以上级别的人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天生就具备这样的条件,在自己家长的帮助下,他们是可以完成类似数据分析报告的。

就如同朋友开玩笑所说,老师要是锁定了六神磊磊的孩子,那他也能研究金庸,研究李白杜甫。这也让中国的很多家长看到这样的情况,感到自己连做家长的资格都没有了。

说得更深一点,这是中产阶层的一种传承方法。他们的传承既无法靠门第血统,也无法靠权力金钱,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教育。而他们的子女从小培养了这样的能力和智力,自然在这样的研究中能有所突破,更何况这里面还有他们的直接参与。

9

这个事件,总体我是点赞支持的,好事儿!

让孩子与社会各方互动,通过现代技术,探索古人创造,方向正确,手法得当,效果很好。但是要防止一阵风的去模仿,把一件有创造意义的事情最后变成做秀求誉、折磨孩子的无趣游戏。

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涉及文献学、语言学、艺术风格学方面的,国内乃至国际的主流,目前依以人工人手的方法为主,这是用了上千年的老办法。当然,老办法没有过时,因为这个过程也是读书的过程,析理辨正、吸收消化的过程,功夫虽然慢,但可以培养出扎实严谨、厚道纯正的学风。这种刚好是对治时下急功近利、吹牛包装、名不符实的一副良药。但毕竟,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达,可以提高一些工作效率,操作正确的话,不仅可以速度大增,而且减少工手带来的失误,现在已经在文科领域逐步的慢慢开始使用,并且这十几年来,已经有不少成果变成了论文或者学术专著了。这个办法是科学的,有效的,是学术界也在使用的。它在当下传统文化的继承挖掘中有先进性、创造性。

我最欣赏是这件事情有几个亮点:

1、激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讨的欲望。这个点爆发得蛮漂亮的,选苏东坡,老少咸宜。孩子从小深入接触,一开始就向高端文化精华进发,非常美好!

10

前两天,朋友圈有则消息挺火爆,大意是:

恰逢苏轼先生诞辰980周年,清华附小一伙6年级学生在国庆假期,用大数据分析了苏轼,还写了23份大学论文式的研究报告,包括:

《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今人对苏轼的评价和苏轼的影响力》、《行走的苏轼》、《唯美景与美食不可辜负》......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