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哪些工作容易被人工智能(AI)取代,要先看看它究竟擅长什么样的工作。
大家会首先想到的,大概会是图像识别,毕竟刷脸解锁手机、解锁App已经用得越来越广泛了。其实,现在图像识别技术已经非常强大,除了用来认脸之外,根据医学影像识别病情、在流水线上用摄像头识别产品瑕疵,也都有巨大的潜力。
其次是语音识别。现在语音识别在实验环境中的错误率也已经非常低,短句子的语音转文字也很成熟。比如说微信里发送的语音内容,转成文字的效果就勉强。美中不足的是,嘈杂环境下、或者大段演讲的语音识别结果还无法让人满意。
当然还有翻译。现在虽然机器翻译的很多句子还会让人觉得“不是人话”,但毕竟翻译的速度、掌握语言的数量都是人类无法比拟的。
另外,AI理解短句子并生成回复的能力也在逐渐提高,计算机生成图像的各类应用也在渐渐成熟。
李开复最近在中国企业家年会上的发言可供参考。李开复在谈到AI时表示,未来人类只剩下两类工作,一种有创造力的工作,另一种有爱心的工作。
这两类工作,一个是创造未来,推动创造力,包括科学、文学、艺术等工作。另外就是要真的把爱放到工作里面,使人与人之间有更多的信任。
以下是李开复演讲精编:
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看看人工智能首先会取代我们人类什么工作,首先要明白AI人工智能擅长什么以及目前它们开始涉足的工作领域,从而知道未来哪些岗位是“安全”的。
搜狗王小川对人工智能的工作边界做过定义:如果所输入的信息是封闭、有边界、可以结构化的,且包含做决策所需要的所有信息,目标也是确定的,那么这样的判断能力就可以被机器所取代。
我们结合目前已经运用了AI人工智能的场景,来看看事实是不是这样。
文稿类
文稿类的工作包括写作、翻译、批改试卷等,目前都已经开始运用AI技术。像题目中说的,腾讯AI一秒钟写演讲稿,还有谷歌、科大讯飞等公司研发的同声传译技术,以及阿里最近试验的AI批改试卷,这些都是AI开始“入侵”的领域。
欢迎在点击右上角关注:「太平洋电脑网」,更多有趣资讯等着您哦。
对不起,这稿不叫人工智能写的稿,它只是按照预先设定的参数,把最基本的事实罗列出来。就算没有人工智能技术,会编程的人只要简单设定一定的参数就能做出来。
但是如果融入了自然语言处理,把语音转化为文字、抓取重点文字并且重新编辑,那就不一样了。
机器人写稿已经不是什么大新闻,当时很多国外媒体已经在使用。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国内媒体如第一财经、新华社都已经尝试让机器人写稿。
“就业末日”还说不上,但局面还是会越来越奇异。
对于人工智能(AI)带来就业末日的预言,很多人都趋之若鹜。吃这一套的人相信,在并不遥远的未来,AI和机器人肯定会窃取当前由人类占据的绝大部分职位。在几乎没有社会安全网的美国,这样的科技飞跃将引发社会崩溃,除非能出现急速的经济转型。
另一方面,事实可能并非如此。也许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工作是我们不愿意托付给机器人的——比如就业增速遥遥领先的医疗领域——甚或是机器根本就做不到的。
近期,MIT斯隆商学院研究人员埃里克·布林约尔松(Erik Brynjolfsson)和汤姆·米切尔(Tom Mitchell)发表政策论文,着眼于上述第二个类别。其结论概括起来就是, “就业末日”还说不上,但局面还是会越来越奇异。
“机器学习明显是一种‘通用技术’,就像蒸汽发动机和电力一样,催生了大量额外的创新和潜能。然而,对于机器学习系统擅长哪些项目,这方面并无广受认同的观点。因此,对于机器学习对劳动力的影响,以及对经济的影响,我们都没有形成共识。”米切尔和布林约尔松写道。“在很多工作中,有些部分也许是‘机器学习适用’的,但有些任务并不契合机器学习的标准;因此,就业所将受到的影响非常难说,并不是一些人所强调的那样,就是取代或替换那么简单。”
关于未来哪些工作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那些机械化、重复性的工作,比如说装配线上的工人,比如说快递员……,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关注钮问,关注创业)
我认为那些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容易被“机器人”取代,而不是被人工智能取代。机器其实就像我们现在常用的软件一样,它是用来取代人工重复性工作的,比如复制黏贴,但是机器人本身的智能可以没有那么发达,他只是做了那些简单重复的事情。
所以我认为,未来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应该是那些我们必须要的,同时又能够标准化、模式化的工作类型。
1.翻译工作
因为我本身是做公司的,运营公司六年时间,也用了很多很多的人,我认为一些翻译的工作、会计系的工作都是可以用软件,或者说更高端的人工智能所取代的,因为这些工作本身是可以标准化的,只要我确定好标准,他就可以帮我去完成工作。
就像阿法狗下围棋一样,他只要把大量的围棋定式输入到系统中,进行不断的演练,就能够战胜人类,下围棋就是属于那种有标准的公式,需要多步思维,同时能够标准化的一种工作,而翻译、会计也同样如此。
关于此类的问题,我已经过不少了。不可否认,人工智能非常的强大,它的学习速度和工作效率是人绝对无法比拟的。
但是,现阶段的人工智能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最大的局限性就是人工智能不会想象。
我们虽然模拟了人的思维方式来制造了人工智能,但是它的学习其实是按照我们设计好的路线来走的。
现在的人工智能并不能凭空的自己想象出来一种学习内容以外的解决方式。
所以,一些需要人的意识作为主导判断的职业,就不可能被替代。
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处理,无疑已经成为了当下比较火的概念和公司战略,也许在16年底之前,大家还没有什么概念,但是到了17年你一定不再陌生了。虽然很多公司目前不对外宣称,但是实际上已经开始进行AI的实验和项目的立项了。
从天气领域来讲,今年九寨沟的第一篇地震报道,就是由AI机器人编写发出的,从地震发生到文章发出,全程没有超过35秒……
上海电视台启用的AI天气播报员“小美”,可以根据当天的天气数据,会组织语言用人生报道究竟哪里有雨,还会为大家提供准确的出行建议,经过测试准确度接近98%。
今日头条在奥运期间就已经采用了AI编写机器人的操作,每一则比赛的报道有机器人写出,虽然在排版略有瑕疵,但是却很好的成就了及时性。
今年双十一,阿里巴巴也用UI机器人——鲁班进行作图,据统计该机器人制作头图的效率真的是高到爆炸,每秒钟可以制作8000张图,今年的双十一的鲁班制作了4亿张图。美工或者刚入行的设计师接到活,就立马想用快捷高效的套路来完成设计。用套路没毛病,有毛病的是除了套路,你什么都不会,而现在AI已经比你更懂套路了~
腾讯AI机器人能一秒写完演讲稿,这确实让不少人感觉很惊讶,因为对于不熟悉文字行业的人来说,写演讲稿似乎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而这么复杂的事情AI机器人都能做的话,那人类会不会有一天很多工作都可以被取代?
在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妨先来回顾一下人类计算工具的进化史。古代的时候人类没有发明电器,那时候算账用是木头做的算盘,后来发明了计算器,小小的一台很方便,还能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人类的数字处理能力可谓是迈上了一个大台阶,而现代社会呢?不说大家也都知道,有了电脑的发明之后,数字处理能力和速度呈现的是几何级的增长趋势。同时,你发现了吗?古时候拨弄算盘的账房先生,现在成了公司里面的会计和出纳等财务人员;而电脑的出现,诞生了无数的程序猿和攻城狮。所以任何人类文明和技术的进步,不仅仅是取代一部分落后的生产力,更是衍生了新的工作机会和新的工作内容。机器再聪明,最终也是被人类所驾驭和使用的。
再回到这个问题。看起来AI机器人写完演讲稿很不可思议。但其实写新闻稿和演讲稿是有章法和套路可遵循的,只要有规律能分析和计算的内容,可能都是AI所擅长的领域。但这个演讲稿的内容呢?会很精彩吗?会很打动人心吗?这可就不一定了。如果是新闻类型的稿件,讲求理性和事实。这个时候机器人写出来问题不大,可演讲不一样。演讲是要能打动听众的内心,要能引起听众情感的共鸣的。在情感方面,再智能,也不可能做到人类优秀演说家的水平。人和机器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是有灵性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感和温度的。
最新的研究认为,一个职业是否容易被AI取代和它的的“尊贵”与否无关,主要取决于它的重复性和可预期性。
举个例子,法律和医疗算是颇为尊贵的行当了,但是对判例的分析研究和一些常见医疗判断有很强的重复性。我的友人已经创立了非常成功的法律自动化公司,简单的说,只要输入一个案子的大致情况,系统就会自动检索和归纳所能找到的所有相关案例。我也认识友人目前推广得很好的重症监护室的自动判断系统,整合所有检测仪器的数据,及时提供急救或者照顾的指引。因此,低端的律师或者巡房的护士很容易被取代。当然,这种创业还在起步过程中。比如说最近美国著名的癌症治疗中心MD Anderson就取消了和IBM的智能电脑沃森的合作,认为在花费了六千万美金以后,效果不如预期。
而一般公司的中高层往往就不主要完成技术问题,而是负责管理下级,和客户打交道,哄好上级或者股东等工作。这些工作的重复性低、可预期性也低,就不太容易被取代。
国际货币组织在一份经济趋势的报告中援引了一份考评职业是否容易被AI取代的研究。这份研究根据具体职业工作的重复性和可预期性进行评判。最后他们得出以下是最不容易被取代的高技能行业:救火员、警察和侦探、小学教师、房产管理员、中学教师、电气工程师、医生。而很容易被取代的行业包括:屠夫、秘书(主要指的是能够被手机语音助手取代的秘书)、管理工资和考勤的低端文员、银行柜员等。
下面是完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