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历史的气象统计,可以根据数据看出气候变化,总结规以便于防洪防涝防灾等。如交通数据,可以根据大数据得到高峰低估的时间点,下年份再根据数据可以科学的根据时间节点安排运力。而有一些平台就会根据大数据在某个时间节点涨价[我想静静]。还有一些不法的手段可以通过你的大数据知道你个人的很多信息。所以这个是一个双刃剑,数据平台已经很强大,而相关的立法管理还目前还不够完善,还请多注意保护好自己的隐私。
感请。2017年最火的标签里,大数据绝对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就目前的中国市场来看,大数据的应用绝对是一个方向只是是最近5年甚至是10年一个很重要的应用。
中国的经济又传统的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互联网经济,消费者经济。应该是这样一个发展方向。前两者甚至包括第三者的前半部分都是资源方占主导地位,简单来说就是市场卖什么消费者买什么。大概经历了40多年的时间。却是我们的周边的在物质是极为丰富的。当供过于求的时候,主导地位也就随之改变,消费者逐渐成为经济的主导方向。在17年国家说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也印证着这一点。
作为消费者中的一员,我们都知道,消费者的喜好是千人千面的,喜好的变化是哪一琢磨的,如果还是按照原有的经营方式很难抓住消费者真正喜欢的,同时更难持续抓住消费者变化的喜好。
但是数据可以。尤其是各个方面的数据包括:衣食住行所有的数据,数据是消费行为产生的也最直观的放映了用户此时此刻所关心和喜爱的。往往研究数据的同时会伴随这算法。这两者相互依存。数据是消费行为的记录,算法是消费行为的挖掘和预测。双管齐下才能将数据很好的应用到我们各行各业的应用中,并为各行各业提供帮助,加速业务发展。
综上所诉,数据不能是孤立的,它必须连接,必须沟通,必须深度挖掘才有意义。就像新的能源一样为各行各业所用,真正服务于行业服务于消费者,促进消费升级,市场发展。
刚刚十岁的大数据,堂而皇之的与物联网,5G通讯,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一起成为 未来推动人类发展的,高科技工具之一,说明它在信息时代,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场景,是人类发展不可就缺的主要创造。
大数据的广泛获取,决不能成为任意泄露个人信息,暴露个人隐私,侵害知识产权,泄露国家机密,泄露商业密秘,窃取经济情报,等等的便捷手段 。国家应加快制定,大数据法,规范其获取,加工,传播,卖买,使用,等行为,提出国家标准,严惩违法获取,加工,转让,使用的行为。
一般工业,农业,教育,医疗,商业,人口,人力资源,环境,气象,法律,自然资源,技术,等数据的获取,加工,成数据包,作为商品属性对外销售,大数据可以=商品,系软件一样,形成产业,自由买卖。
工业品的标准,设计,工艺流程,材料来源,款示,市场客户等系列数据包,是某产品自动化生产销售的数据链,输入这个数据包就等于工厂的原材料采购,加工,检验,出口,一条龙,与销售平台,客户群时时在线,实现个性化差异化订制产品。
大数据与物联网结合,使源料,能源,生产,物流,用户之间行成有机一体化链路,去中间商成可能。
谢请! 我个人看法如下:
大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大数据经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后,能够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
大数据技术,简言之,就是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它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
与传统数据相比,大数据有几个特点:
第一、数据体量巨大,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了充分的数据资料;
感请。个人观点,接受指正。
1.数据是信息的载体,利用信息是提升能量效率的手段。现在每大约三年,信息总量接近翻倍,而大数据技术则是挖掘信息价值的工具。
2.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必然是有利有弊。但衡量新技术的方法,应该是看在较长的时间内,带来的利是否大于弊。个人认为大数据是利大于弊的。
3.大数据应用场景很多,众多场景中,利用个人数据获取商业回报,导致隐私问题是众多弊端中较为突出的,也是最直接感受到的。而大数据带来的更多的便利,已经让人们享受到益处。
总结下来:大数据提供挖掘工具,叵测的是人心。
步入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作为第三次信息化浪潮的代表技术,受到了科技领域的广泛关注,随着大数据技术体系的日趋成熟,大数据技术目前也正处在落地应用的初期。
要想正确认识大数据的价值,应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但是其中一个比较关键的内容就是大数据开辟出了新的“价值领域”,这个价值领域的核心就是数据价值化。在数据价值化的推动下,整个大数据技术体系能够构建出一个全新的生态体系,而生态体系正是产业链的基础,而且由于大数据本身会随着网络化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发展,所以未来大数据这个价值领域会逐渐庞大。
数据 v.s. 隐私
在大数据的时代,数据成为了科学研究的基石。我们在享受着推荐算法、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无人车驾驶等智能的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数据在背后担任着驱动算法不断优化迭代的角色。在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数据公开的过程中,算法需要收集、使用用户数据,在这过程中数据就不可避免的暴露在外。历史上就有很多公开的数据暴露了用户隐私的案例。
美国在线(AOL)是一家美国互联网服务公司,也是美国最大的互联网提供商之一。在 2006 年8月,为了学术研究,AOL 公开了匿名的搜索记录,其中包括 65 万个用户的数据,总共 20M 条查询记录。在这些数据中,用户的姓名被替换成了一个个匿名的 ID,但是纽约时报通过这些搜索纪录,找到了 ID 匿名为4417749的用户在真实世界中对应的人。ID 4417749 的搜索记录里有关于“60岁的老年人”的问题、“Lilburn地方的风景”、还有“Arnold” 的搜索字样。通过上面几条数据,纽约时报发现 Lilburn 只有14个人姓Arnold,最后经过直接联系这14个人确认 ID 4417749 是一位62岁名字叫 Thelma Arnold的老奶奶。最后 AOL 紧急撤下数据,发表声明致歉,但是已经太晚了。因为隐私泄露事件,AOL遭到了起诉,最终赔偿受影响用户总额高达五百万美元。
同样是 2006年,美国最大的影视公司之一 Netflix,举办了一个预测算法的比赛(Netflix Prize),比赛要求在公开数据上推测用户的电影评分 。Netflix 把数据中唯一识别用户的信息抹去,认为这样就能保证用户的隐私。但是在 2007 年来自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的两位研究人员表示通过关联 Netflix 公开的数据和 IMDb(互联网电影数据库)网站上公开的纪录就能够识别出匿名后用户的身份。三年后,在2010年,Netflix 最后因为隐私原因宣布停止这项比赛,并因此受到高额罚款,赔偿金额总计九百万美元。
近几年各大公司均持续关注用户的隐私安全。例如苹果 在2016 年 6 月份的WWDC 大会上就提出了一项名为Differential Privacy 的差分隐私技术。苹果声称他能通过数据计算出用户群体的行为模式,但是却无法获得每个用户个体的数据。那么差分隐私技术又是怎么做的呢?
感请。
大数据是一种技术手段,而且可以肯定是越来越流行,越来越影响我们工作生活的技术手段。
从目前IT技术开发来看,IT开发已经在逐步的发生改变。IT开发,过去的特点是数据库存储数据做为IT系统的基础,现在逐步向以大数据提供数据为基础,IT系统整合后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
在生活中我们会到处发现大数据做为基础的APP系统,打开自己的手机,10个有9个都是以大数据为基础,或者有大数据提供增值服务的。
在未来AI智能的发展,各种新系统的发布,都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
大数据时代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在下一代成为社会生产中流砥柱的时候就会带来产业的颠覆性变革。分析全面的数据而非随机抽样;重视数据的复杂性,弱化精确性;关注数据的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