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请!
国内越来越多的商业地产觉得自己在苟延残喘,曾经风光的大型购物中心为什么会变得这么难?
有网络就能买东西,何必要到商场来。电商冲击下,人们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消费者的支付手段、消费场景、消费目的都在转变;
网购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做的东西都一样。商场同质化严重,没有自己的竞争力;
购物中心饱和或过剩,有的城市商业地产人均面积超过7平方。数据显示,2015年,一线城市的商业空置体量达342.9万平方米,平均空置率达7%;
为啥商业地产越来越难做了
国内越来越多的商业地产觉得自己在苟延残喘,曾经风光的大型购物中心为什么会变得这么难?顶级奢侈品关店收缩,百货门店频频关闭,大量同质化商业招商遇难题,零售市场噩耗连连。
飙马商业地产分析,商业地产越来越难做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表面原因:电商的冲击
现在行行都不是几好做,烂铁都掉价了,生意点会有几好呢?如果随便搞点垃圾都找到钱,到那时候才好做,房屋起得太多很多了,偏僻一点都没人住的。
我认为商业地产要分三块来看,并不像题主所说,商业地产全部都越来越难做,也不是所有都受电商冲击,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
第一种,传统商业地产,百货类的或者商业街类的,由于都可以在网上进行购买,价格甚至更便宜,收到的冲击很大,越来越难做了。从2015年开始,电商对实体的冲击越来越大。电商的优势也很明显,成本低,交易快,租金便宜,一开始的冲击性体现在一二线城市,在大中型城市表现明显,随后也慢慢延续到了下面的三四线城市。现在走进商场,感受也很明显,很多店都在打折,从一开始的5% OFF到现在的50% OFF,可以说,电商大量蚕食了商业地产的空间。
第二种,不可替代型商业地产,诸如社区商业和餐饮类型的。这类盛业地产有强大的生命力,替代性比较差。社区商业重在便捷快速,网络即时发达,时间上还是有差距。餐饮更是不可或缺,在大家注重吃的品质和享受的时代,前景很大。
与从前的风光日子相比,国内很多商业地产觉得现在越来越难做,2019年3月,百盛在重庆的最后一家门店关闭,同年4月,昆山百盛终止营业,12月,经营15年之久的烟台百盛也正式关闭。除了百盛的关店潮以外,很多购物中心都面临着招商困难、延期开业、运营无力等问题。
电商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很多人都说,商业地产难做是因为受到了电商的冲击,由于近些年电商行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原来的在商场逛街消费、吃饭看电影变成了在家“葛优躺”,买衣服上淘宝,买电子产品上京东,饿了就点外卖,不再像以前那样结伴逛商场,一待就是一整天。但是,商业地产难做仅是因为电商吗?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超过10万亿元,其中,实物用品消费达到8.5万亿元,占比超过85%,也就是说,电商的快速发展对零售百货业的冲击比较大,但是对于餐饮、休闲娱乐这样的体验式消费,购物中心依然是不可或缺。
这个问题目前很凸显,首先城市建设配套的硬要求,开发商拿地建住宅赚钱,但必须有商业配比,导致商业地产过剩,人均一平米的商业配比在中国各别城市达到了1:3,这种发展是不健康的,另外,商业地产的增加导致对商户的大量需求,为了完成招商,对商户各种政策各种公关,招商成本不断增加,但商户业绩的不理想又局限了开店速度,最终的结果是整个商业地产普遍不好做。
电商是做商品销售的,通过电商取消实体门店费用进行低价销售,以前的市场格局是这样的,一些大的电商平台可以孵化线下没有的品牌进行销售,但随着新媒体运营的多样化,竞争的越发激烈,新媒体运营的成本增加,电商品牌有很大比例也进入赔钱赚吆喝的发展瓶颈期,昨天的6.18就出现了品牌商对平台的反抗情况。
综上所述,顾客从根本上还是喜欢体验并接受服务的,商业地产不好做跟电商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主要原因。
不仅仅是电商原因,商场的内容千篇一律,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消费需求!像日本银座的Ginza Six等一批有设计感,有原创内容的商业,正引领者未来的商业趋势。所以,内容和定位才是关键!
很多商业地产脱离了实际。去年跟深圳市某公司合作一点小项目,去了他们公司几次。他们公司在南山区某大厦,租了整整一层。私下打听了一下,乖乖龙的东,吓了一跳,租金才250元一个平方。再加上这么多员工,有的甚至高薪得厉害。私下在想,TNND,这该多赚钱才能维持的住呀!
寸土寸金不是说来玩的,这个例子算是市内,地段好。但是这种思路越来越被某些开发商学习了,甚至有的根本就不是开发商,充其量是一个二手房东。他们把某些老工业区承包了,搞一次装修,换“高新园”“创业园”之类的名称,于是就开始三五倍的要租金,在那些本来需要注入资金的公司身上大肆刮钱。
门面越来越多,随便开发一个楼盘就多出很多门面以及商业地产,这还不包括整个的开发商业城。中国就是这么多人,假如原来开100家店可以供应的话,现在开出来1000家店,那就是很多生意无法维持。而更大的问题是,会很多家庭为了娶媳妇,买房子,不但祖宗三代的钱都拿出来了,而且后续每个月支付的费用不少,那么这些人的消费就降到最低,根本无法去给商业增加利润。从这一方面说,应该算房产挖个坑给自己埋了。
问题是,现在这样好像看起来,无药可解。
商业地产,被电商电了一下,有点措手不及,这倒是真的,但这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儿了,商业地产越来越难做,这不是电商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需要重新洗牌的问题,新时代下的商业地产,已经不是单独的大型商业商场,而是多元化的,就犹如手机来临之后,PC电脑也受到了冲击,但是PC电脑不会消亡,因为他还有属于自己的商业价值。
商业地产也一样,它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多,传统的商业地产是指的,商铺,底商,商场,写字楼,商住公寓,大概就是这些,但是因为电商的出现,所有可以标准化的产品,都可以在网上进行,那未来发展的趋势,一定是个性化爆发的过程,一定是体验为王的过程,这是商业地产的未来,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体验,需要个性化,这些东西就变得比较零星,变得不可以抓到,变得集中化。
例如酒店行业,如果还是得抱着,旅行社就是他们的生命源头的时候,就错过了俱乐部,错过了那些喜欢户外的人,他们将是未来主导,比如说做写字楼的人,还在想这些些大公司,标准化公司,那就不对了,个性化的培训,一定大行其道,还有就是大型商业场,还在想着卖服装,卖东西,那你肯定会落后,大型商业综合体一定是要考虑到体验,体验类项目的占比,比如看电影,儿童乐园,餐饮吃饭,场景化应用,这些才是未来,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专业运营团队运营团队,再加上资本的力量,也就是说,未来商业地产,可能会引入基金模式,让资本和专业化团队,相结合,最后产生出一大批真正的有能力的商业项目,已经在所难免了。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关于投资商业地产或买房,还有什么其他的疑问可以随时关注公众号,乐福居,会有一系列关于购房的小常识,等你哦。
中国实体商业的衰退,说到底是其本身的硬伤决定的。首先,在商业地产模式的冲击下,不断增加的实体商业供给与相对有限的消费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说白了,就是实体店铺尤其是商业地产综合体过剩日益严重;其次,实体商业在关闭潮中普遍都是“脆败”。所谓“脆败”,指的是禁不起挫折、不坚强,引申到实体商业,就是同质化严重、未掌握核心竞争力。
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恐怕就只能像社科院《蓝皮书》中写得那样,未来5年内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将有1/3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