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PBS高分纪录片《中国剩女》?

1

我没看,主要原因是片名,个人觉得带有偏见的一名字,再好的片起这名也糟蹋了

2

中一个女生结婚的时候沉默的坐在婚床上,不知道该怎么说。片里面基本都是因为父母家庭的压力,有个女生本来坐车回家,结果家里面人一直催婚,老人说要再不结被气出病来了,她爸开始追忆青春,说你当年去北京读书,家里穷的一比,砸锅卖铁卖血都要送你去读书啥的。还有一个亲戚,抱着小孩,苦口婆心的说是为了你好,担心你以后病了没人照顾,怕你孤独。害,我还以为是真的,结果后来吵架她说你不结婚邻居怎么看我们之类的话,才知道她在骗鬼,就是觉得面子重要。

3

英美纪录片,很喜欢预设立场。

我不太喜欢这个片子。看了几分钟,一看见,灵魂伴侣几个字儿就乐了。其实就是挑长相挑钱,女性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也就难怪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啥都想要还不承认,眼界高了,能看上的相不中自己,不能看上的就懒得理,外国人还是不懂中国国情啊,就好比我们看待他们做的好多事都匪夷所思一样。

这个纪录片一没有展示大数据,二没有和被拍的三位女性的深层次对话,仅是选了三个看似不同,其实很雷同的样本去浅层拍摄,并不能对中国的剩女问题起到好的分析作用。

为什么说雷同?因为这三位女性,外形上都不惹眼,而且其中两个家境都比较不好。等于你在拍摄之前就已经预设了你的立场:剩女之所以剩,就是因为虽然工作优秀但为人强势且不好看,不符合男性价值观。这有什么意思呢?

而且,剩女的问题不光是女性的问题,单纯观察剩女的生活,没有对应的男性角度的看法,就不能真正触碰剩女之所以剩的原因,也没有对剩女如何找出路提供方法和思路。

4

楼主、你好!很高兴能你的问题,我是影视领域创作者高黑瘦大叔!我觉得挺现实的。

看过一个报告:北京26岁以上单女100万,70%是本科以上学历,绝大多数坐办公室。26岁以前单男100万,70%高中以下学历,绝大多数农民工。这两个群体基本不会有交集,所以北京才会有那么多剩男剩女。

背后原因是什么?最主要的是中国经济的发展进步带来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的。现在GDP构成中,第一产业农业占7%,第二产业工业占40%,第三产业服务业占53%,而服务业主要分布在城市,总体来说相较男性,服务业更希望招收细致耐心而且人工费更便宜的女性员工。随着城市的环保要求趋严,制造业不断向城市郊区和农村转移。

以前一个农民工,一天三五十打发了,现在呢?别说城市,就是在农村,一个男性年轻劳力一天少说也要一两百,在农村单凭日工资就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而且现在的农村或者县城,交通、通讯、医疗、教育、餐饮、娱乐等各方面的保障对于农村人来说足够了,所以也就怡然自得。对于女孩来说结果有点不一样,小女孩一方面体力活做不了,另外一方面基本上只要稍微努力读书都能考上大学。读完大学,基本上很少有年轻人想回农村,大多女孩本科生,她宁可去超市做收银员也不考虑回农村。

总体来说中国男性比女性多两三千万,但是由于以上原因,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是农村缺女孩,剩下了大把的男光棍。二是城市里剩男剩女都很多,但是由于寻求比自己更强大的雄性是雌性的内在基因,所以高消费城市的优秀剩女一般都会给人眼光太高的表象,然而,她们能够看上眼的男性,其眼睛都会盯着比剩女们更加年轻的女性;而且,由于女性过了35就是高龄产妇、面对家人催婚女性心里更柔弱等原因造成的诸多危机感使得有关剩女的各类作品也就会拥有更多的受众,这样的结果是恶性循环:剩女越来越多,剩女问题越炒越爆。

5

谢请。我来楼主这个问题:希望采纳!

美国PBS电视台最近播出了一部纪录片叫《中国剩女》,豆瓣评分8.0分,讲述了三位中国大龄女孩关于婚姻的抗争与妥协。

这部纪录片虽然在我看来有些杂乱,但胜在“真实”。三位女孩中一位继续相着亲,一位为逃脱婚姻的枷锁而远走法国,还有一位最终向婚姻妥协。

你可以在这三个女孩中看到中国3800万“剩女”的影子。

看到这些女孩对婚姻的逃避、争取、平衡所做出的努力与挣扎。

6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纪录片《中国剩女》,记录了中国三位典型大龄剩女的生存现状,女性观众一致评论:真实到让人窒息!

第一位邱律师,名校毕业,是高端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事业有成,相貌普通,34岁。她想找的是一位尊重女性的男性,但因为年龄劣势,让她在相亲市场备受嫌弃。她相亲相到几乎崩溃,不得不求助心理医生。

最后邱律师去了法国留学,原因或许是国外对大龄剩女的包容度更高。

第二位是广播主持人许敏,28岁,她是个乖乖女,家境优渥,北京户口,有房有车。为什么还是被剩下来?她妈的要求过高,本来有小伙子追她,对方是留学生,公务员,家境不错,但因为是外地人,被她母亲拒绝了。

她看上的人她母亲总是看不上,她很郁闷。

7

这片子并不了解中国的国情,拍得很浅薄,选的人物很单一,就我这中年女人观察到的现今社会,大龄剩女大部分形成的原因都统一,也就是,甭管她是哪个阶层的,自身条件如何,都是那种要求远高过自身能匹配条件的,高不成低不就类型的,而且通常是过度看重婚姻,把人生希望寄托在嫁人上面的女人,缺乏一种自立自强找人生势均力敌拍档的精神,往往看似能干,内在依赖性强的人。

8

中国大概不会有剩女,只要肯嫁都有人要,[捂脸]

9

你好,很高兴可以您这个问题,首先,纪录片本身只是一个引子,引出了中国3800万“剩女”苦于婚嫁的难题。

它没有给这3800万“剩女”一个正确的标准答案,有人选择了妥协,有人选择了逃出去,有人仍在迷茫。如果你非要一个答案,那就是:找到那个位置,然后守在那个位置。你选择不结婚没问题,你选择向婚姻妥协也没问题,有问题的是那些没有独立思想的人。

前一刻还觉得找到一个差不多的人就行了。然后又看到一些‘不要被别人绑架自己人生’‘妥协的婚姻有多惨’之类的文章,就觉得还是坚持的好,自己终会遇到那个最好的他。那么如果真的遇不到呢?

你想好了在30岁,35岁一个人生活的场景吗?这个世界是真的有那些很独立的女性,她们一个人生活照样自得其乐。

但问题是,你的本质是那些女性吗?你要弄清楚的问题的是:你仅仅是觉得这种行为很酷,想要跟风这种抉择。

10

首先这个纪录片是以色列的两位女性历时4年制作出来的,里面讨论的话题显然易见是关于“中国剩女”。其次文章中写了三个来自北京的女性,对于自身是“大龄剩女”的救赎,分别是来自农村的律师,北京本地小康层面的电台主播以及一名与自己年龄小的男性成婚的大学老师。电台主播其中有一个与她母亲的对话,“人家南京的怎么了?你怎么知道我就跟他处不来,你就是过分干涉我的生活”其实,我也很反对自己要为父母的苛刻买单,但是回头一想,如果不听父母的话,是怎么活到今天的呢。最有意思的是,我们每次不撞南墙是不会回头的,这是每个年轻人的本性,而当初叫你不要撞南墙的基本上都是父母。如果她没听父母的,真的跟天津人在一起了,倘若有一天,过的不幸福了,她会后悔跟她母亲说,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听她妈的话吗?这就是矛盾点,我们一边为父母的苛刻买单一边指责他们的苛刻,从来不做些什么去改变他们。玛格丽特·米德在《代沟》一书中提出了“前喻时代”和“后喻时代”,前者的意思就是长辈向晚辈传输知识,后者是年轻人因对新概念新科技接受能力强,反过来要教他们的长辈。的确当我们被长辈在某种能力上认可的时候,有话语权的时候,我们确实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输入给他们,而不是一味的与他们妥协,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与父母的意见相结合,达到想法一致,也不至于造成父母频频催婚这种状态了。其中最欣赏的是来自农村的律师,虽然纪录片一开头我觉得她土拉吧唧的,但是越到结尾我越觉得她很“硬”,没有硬核的出身背景也没有出色的样貌,她的精神是我很敬佩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结尾有一个特写,说到她决定离开北京去法国留学读硕士,她泪流满面,以我个人的见解,她流泪更多的是她对自己努力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感谢。人们很难将一个相貌平平来自农村的女孩与法国留学联系起来吧,可是她偏偏又是那样争气。在她与心理医生谈话时,她讲到一句“一个人孤零零的胜利,还是很害怕”,那一刻我觉得我也是这样,自己努力之后真的很喜欢得到别人的赞赏。其实为什么有些大龄单身女性会孤单,是因为在她们的生活圈中,自己是另类的存在,所以与自己的生活圈粘合度越来越弱。在“一边战斗,一边撤退”的过程中,她没有选择像婚姻妥协,而是去追寻自己的梦,当然她在实现自我价值。从来不是别人规定自己的自我价值是什么,也没有一个标准,那么在我看来“开心”二字最重要。在她的故事中还有一条线,她回了两次老家,第一次她姐姐跟她说“女孩子到了结婚的年龄就要结婚,大龄单身再幸福也没有结婚的幸福”,她爸爸说“我们这么辛苦供你读了大学,你不结婚就没有意义”,听到这些,我真想一口盐汽水喷死他们,但是画面转到第二次她回老家,他爸爸听说她要去法国留学,没有反对,反而是在家门口放鞭炮,强烈的对比,父亲对于她不结婚的态度转变我觉得有以下几点,第一,她们家有5个女儿,自己是最小的,所以也没那么在乎嫁女了;第二,她出国读书花的是自己赚的钱,不是家里白给的;第三,觉得女儿确实长大了,不想过多干涉,也许更多的是对女儿的无奈,可是她们家有五个女儿,哪顾得上这么多;第四,他爱自己的女儿,尊重她的意见。总的来说,这位父亲还是很开放的。最后一位是那位从北京一路妥协到广州的大学老师。除了她看孩子的时候,她的每一个镜头我都觉得她那么的无力,结婚的时候也没有新娘该有的幸福,可能是来自她已经40岁对于婚姻的麻木,但是这不是我不喜欢看到的样子。其实不然,女性讨论热度最高的话题,一个是大龄剩女,另一个就是结婚后要不要生小孩。据我所知,这个两个话题大部分群体焦虑的原因就是自己与朋友圈脱轨了,与身边的朋友已经找不到共同话题,因为他们是循规蹈矩眼中的另类。而似乎在这个另类中,能不向生活妥协的又是小小部分。这涉及到整个生产力和文化价值的革新,女性独立的话题说了一百多年,鲁迅当年就了娜拉出走后怎样的问题。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强大的生产力,暴力,和科技实力去抹平男女生理和心理的进化差异,劳动力市场还是会倾向于残酷压榨更容易压榨的一方。现代性消解的是性别,彰显的是权力。其实绝大多数男性也一样是父权体系的受害者,有能者是既有权力分配模式下的受益人,总是少数。我从不忍心去批评剩女的无能和懦弱,因为她们和我一样,受制于自身时空和世代,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自我拯救的条件。社会观念的形成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紧紧的根植于它的土地,乡村的集体主义熟人社会,依然遵循着一套前现代的人际和信用体系。你的生态位在古代,可是不幸的成为精神现代人,这就是痛苦的根源。现阶段这种痛苦难有解法,你可以逃离,可是在没有人造子宫和无限能源机器大生产之前,女性地位只来自于所谓“文明世界”的施舍,如琉璃瓦片一般易碎,绝非真的由你们争取而来。娜拉出走后怎样?我想还是鲁迅百年前给出的答案,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在这之前,大家都选择牺牲别人。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