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代词理解题只是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中的一个小众题型,但代词在言语题的文段中经常出现,巧用代词将对题目作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接下来,中公教育专家将为大家讲解代词的妙用。
常用代词有这两类:一类是人称代词,如: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等;另一类是指示代词,如:这、那、此、这些、那些、这里、那里等。代词不仅在代词理解题里直接考察,在主旨观点题、语句排序题和逻辑填空题等题型中也可以辅助做题。下面以真题为例进行讲解:
一、代词在主旨观点题中的运用
例 1:从全球范围看,移动互联网发展势头迅猛,大数据应用不可阻挡,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已经成世界性、产业性的挑战。中国是世界上互联网活动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数亿网民的海量个人信息时刻都在看的到光纤网络和看不到的4G网络上奔流不息。营造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法治环境、执法环境,是产业繁荣和用户安全的基础。从这个角度看,突破执法瓶颈,保障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 )
A.保障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的背景
海林公考《行测》独门绝技
攻坚克难,专啃言语理解和判断推理题硬骨头,
教你少伤脑筋,20秒极速,
但具有90%准确率的秒杀技巧。
详见《腾讯课堂海林公考行测直播课程》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如何才能有质的飞跃?当下市面上的做题套路无非就是看逻辑关联词,比如但是后面是重点;看行文脉络,比如总分结构总是重点;看强调词汇,比如看到尤其、特别是动词后面是重点;还有什么找高频词、找措施、找观点句、尾句法;等等。这些方法是听着爽,用着好像也能做对不少题,但就是飞不起来。碰到上难度的题目就懵圈了。
为什么呢?这些方法不正确吗?也不能这么说。方法这个东西不是先验的,而是总结出来的。这些方法都是从题目中总结出来的,第一个总结出这套东西的人也是耗费了心血的。但是这种概括总结重形式、轻内容,抽象层次偏低,而且技巧碎片化,并没有抓住文段内容的本质,也就不会有什么质的飞跃。
其实言语理解题目研究到最后你会发现就是个辨析问题。辨析什么?辨析各个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尤其以因果关系最为重要。背后的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想深入理解的同学可以读一下毛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论持久战》。
下面以国考主旨题中正确率较低的题目为例,阐述我的主旨题做题方法。今天只谈其中一种题型的做题方法:一、解决问题型。此处不展开,让我们在题目中体会。
一、标点符号+关键词。大家要从标点符号的隐藏信息来分析出题人的目的,分析言语题的脉络。举个例子。例1.留学异国的人常有“边缘人”的苦闷。人们显然不可能在进入一块陌生国土的同时,就在一瞬间也加入它的文化,而原来的文化背景又会由于天长地远而渐渐疏离。在实际生活中,两种 的文化,会经常骤然直率地在我们面前相遇、碰撞,一开始真有无所适从亦无可躲避的 。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2013年4月13日联考行测真题)
A.水火不融 尴尬 B.截然不同 窘迫
行测模块确实是;比较难提高的,但是首先需要明白一些事情:
行测是没有完全正确的答案解析的,换句话说,虽然正确答案只有一个,但是做题是有一定的主观性,不管怎么样,最后的目的就是做对!但是又不可能做全对,在仅有的时间内把能做的做对,你就是大牛了!
言语模块的提高,除了需要一定的文学基础,这一点就不说了,重点高频词汇从高中就开始学了,还需要从有限的题干信息中找到潜在的关联逻辑这一点不是快速阅读找个关键词就能解决的(没说找主题词的方法不重要),换句话说,就是要读出层次感,这样做时间上肯定会长一点,多加练习是可以改善的,最后就是看问题找答案,以你聪明的小脑袋瓜,一定会有所提高。
一、秒杀技巧一:标点符号
在言语题中,“‘’”、“?”及“、”很有可能为正确解题立下汗马功劳。
【例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幼稚工业或成熟工业一旦被政府所“保护”,就会形成新的既得利益团体,从而对政府产生新的压力,迫使其进一步实施“保护”,使暂时的保护演变为永久的保护。
对上面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政府“保护”的有可能是幼稚工业,也可能是成熟工业
公考行测五大模块中,三大板块是必须拿分的,具体是指言语理解、逻辑推理、资料分析这三大模块,三者题量大,占比较高,如果说这三项的正确率可以达到85%以上,那么行测你基本就不用担心了。
如题所说,我们来具体谈谈言语理解。
言语理解题型大题上分为中心理解题、细节判断题、结语推断题、语句排序题以及逻辑填空这五大类。其中中心理解题和逻辑填空又是重中之重。
中心理解题突破起来相对容易,方法较多,如对策法、关联词法、高频词法、反推法、行文脉络法等;只要掌握了其中方法,通过针对性的刷题即可游刃有余,正确率也会很快提升上去。
细节推断题同样有方法,一一对应法、选项反推法最、相对与绝对法等,当然最重要的是细心,抓住细节,此类题型自然也会收入囊中。
跨过每个“坑”才是正确的“日常”
华图教育
“人生路上甜苦和喜忧,愿与你分担所有,难免曾经跌倒和等候,要勇敢的抬头”,这是简单对于人生路的概括,在这条路上的苦与忧好多都是一个个坑,我们需要做的是跨过去即可,这就是人生的日常。
我们在做逻辑判断中有一类题目类似言语理解,可是又不尽相同,这一类题目我们称之为“日常推理”。言语理解通常让你对给出文段归纳和概括,但是日常推理则是对文段在陈述的范围内进行归纳,这时常常会在选项中设置“坑”,让你跳进去而出不来。日常推理题目只能根据陈述出来的内容进行选择,不能依据文段再加上自己的推理再去进行选择,就是不能增加人为过度推理,而是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是同学们经常跳进去不容易出来的坑就是“无端猜测”,跨过坑才是我们人生正确的日常。
例:一项研究中,在其它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研究人员每天用含有0.002克13-oxo-ODA的高热量食物喂食一组肥胖小鼠,另一组肥胖小鼠则单纯喂食高热量食物。4周后测量它们体内中性脂肪含量和血糖值,发现前者血液和肝脏中的中性脂肪比后者少30%左右,血糖值也比后者低20%左右。13-oxo-ODA是一种亚油酸,在西红柿特别是在经过加热处理的西红柿汁中含量较高。
2018国考:行测言语理解不会做?小小标点帮你过关斩将
对公考备战路上的考生们而言,言语理解模块始终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无论是题量还是分值,该模块的“地位”都显而易见,因此需要大家格外重视。
在言语理解题的备考学习中,除了分析字、词、句关系,探索语法知识,分析语境和逻辑关系,还有一点需要各考生多加关注,那就是——标点符号!很多时候,小小的标点符号,对我们正确、高效地解题,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一、顿号和分号——表联合关系
1、顿号
顿号,是中文中特有的标点,表示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顿号在汉语中主要用途是分隔同类的并列的事,通常是单字、词语或短句,当中的停顿较逗号短。
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片段阅读相比于逻辑填空,不需要考生大量的积累词语,更不需要辨析词语,所以提高起来比较快,中公教育专家认为,这种题型技巧性较强,只要能找到一些针对性的方法,能在短期内实现突破。
那么,其中尤其以主旨观点题目考的多,而这种题目的核心目的是能找到文章的重点内容,也就是作者的观点,而广大考生比较纠结的是有时候重点内容或者中心句找的又快又准,但是在选择四个选项的时候仍然不能精准的找到正确选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将中心句准确的同义转述成正确选项,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带领大家学习如何将重点内容同义转述到正确选项。
常见的情况有三种:第一,归纳概括重点内容的本意。第二,归纳重点内容的言外之意。第三,归纳文段共同围绕的话题。
我们来看几道例题:
【例题1】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但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