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经常使用滴滴,所以我昨天认真查看了网上所有关于滴滴打车大数据杀熟的价格测评,最终却得出了这几个让人意外的结论。
一、50%以上显示预估价差异的价格测评都是"优惠券"惹的祸。
以下图这张流传很广的图为例,细心其实不难发现,相对较低的14.9元是因为优惠券抵扣了3元,很多测评都有意无意漏掉了优惠券的因素,然后拿着截图说有价格差。
2、预估价格差其实是因为定位不准,导致距离路况不一样
这一点其实滴滴出行CTO在内部信里已经讲了,预估价跟实时路线、定位有关。所以有时候定位在马路这边和马路那边价格肯定会不一样,调个头也许就多了好几百米路程和好几分钟时间。定位不同导致的路线不同、路况不同更加会导致预估价变化。有时候慢个5秒,就是一个75秒的红灯的差别,所以说打车的价格本来就是说实时变化的,同样的起点终点,你每次打出租车的价格还不一样呢,你说是不?
都说老顾客很重要,但这两天“大数据杀熟”新闻刷屏,引网友一片热议…
所谓“大数据杀熟”,有人将其定义为互联网厂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用户数据,对老用户实行价格歧视的行为。也就是说:同一件商品或者同一项服务,互联网厂商显示给老用户的价格要高于新用户。
携程、滴滴等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对用户进行“选择性杀熟”,让用户的消费始于信任止于差价,不仅辜负了忠实客户的信任,甚至也构成新的价格欺诈。
今天下班的时候刷手机,正好看到了这篇滴滴杀熟的报道。当时我马上就想到了几件疑惑我很久的事情,瞬间觉得明白了好多真相,说来也巧,看这篇报道的时候人还坐在滴滴车上。
第一件事和我的室友有关的,周末有时间我们会打车出去玩,有的时候我们俩就面对面坐着,输入同一个地址的时候,却弹出来两个价格。现在回想起来,可能就是因为我比室友注册的早一些,以至于后来我们要是一起出去的话,基本都是用他的手机走。
在车上看了这篇报道让我瞬间明白了很多事,由此又联想到另外一件,比如滴滴有时候会发短信说周末打车给我送个券什么的,结果有一次我打完车没有直接付款,留了个心眼看有没有打折券,果然是没有。问滴滴客服你们是不是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当时对方态度可好了,坚决不承认,还给我补了5元抵用券。所以这些联系起来细思极恐。
我跟老同事经常打滴滴,很多时候,我们俩同时打,他的十几块钱,我的就是二十,搞不懂,他的总比我的便宜,我还以为我人品有问题呢,原来套路在这啊。
其实对于杀熟不仅是打车,电影票,宾馆酒店价格都会不同,我跟我同学一起订电影票,她的28我的32,同一个电影院同一个场次,都没有任何优惠,没错,说的就是美团。
京东也是如此,一同事新用户,买洗衣机比我便宜2000元,争夺新用户,每个商家都是这样。
微信支付也是新用户每次支付都有红包,老用户毛都没见过。
所以说滴滴杀熟属于正常,我想说的是真正杀熟还是中国三大运营商,老用户有啥优惠?好多优惠都是针对新用户,就赌你不敢换号码,想换个套餐都不行,新用户套餐便宜通话和流量比老用户还多。
这次,我站滴滴。
“杀熟”现象出来几天了,有人义愤填膺,声讨滴滴;有人理性分析,按事说事。这让我想到了多年预测不准的天气预报,是不是也有“杀熟”的可能?(笑~)
3月23日,滴滴CTO张博亲自出来辟谣,并且发布了一篇名为《滴滴从未有过“大数据杀熟”,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的帖子。
同样的服务,不同的定价在各个行业都存在,我举个健身房的例子。
去健身房健身的时候,楼下有客人上来,然后销售立马拉到一个隔音到玻璃房间,开始谈价格,如果经常去健身房就知道了,这个健身卡,可以说一个人一个价格。看大众点评网过去的是一个价格,附近的居民看到直接过去的,销售路上拉过来的,老会员介绍过来的等等等,总之不同的渠道,就是不同的价格。
不同的渠道,不同的价格消费者可以忍,但同一个消费场所,竟然价格如此不一致那就心理不爽了,携程大数据价格歧视消费者不爽的也是这原因,因为同一个场子,竟然这么玩。
这两天,我听说网上有不少网友开始愤慨滴滴打车如今已是“滴滴打劫”。具体为何滴滴打车大数据杀熟已经能引得众人喧哗,我搜罗了一些信息内容,在此先把相关的重要线索和经过梳理一下:
滴滴用户@EricTsui在3月23日早晨发了一条微博遇了一件杀熟的案列,并及时传到了微博上,给滴滴大数据差异化定价抓了个现行。博主表示,在同样出发点,同样目的地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就被宰了。经过对比后发现,如果是滴滴新用户打车是14.9元,而老用户就需要17.9元。滴滴出行对用户的 “杀熟”行为是不是太明显了一些,这样下去,老用户用滴滴越多岂不是亏得越多吗。
该条微博发出后,不断有用户发案列愤慨被杀熟的类似经历,有很多网友互动留言说“之前一直用滴滴,后来偶然发现同一段路比出租还贵,就不怎么用了”。可见,“杀熟”逐渐成为了滴滴利用老用户下手谋取利益的普遍不过的行为。说实话,同质不同价的服务,没有任何道理和借口。现在被抓现行了,哪怕掰扯莫须有的使用体验,适得其反,只能让人觉得企业遇到大部分问题都会先想着怎么洗白。
滴滴作为一个互联网大企业,通过掌握大数据优势做这种“不明不白”的交易只是获得了眼前的小利益,难道他们不会反思最终对于平台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吗?对此现象以及行为我们应该严厉打击禁止。若通过大数据进行违背道德的操作,是一个平台的悲哀。
价值兄认为,“大数据杀熟”这种现象并不是滴滴创造的,另外滴滴是否存在“大数据杀熟”现象不好说,但互联网公司很多都具有另一种策略“价格歧视”。因此,不要妄断“大数据杀熟”。具体理由如下:
1.任何两个人,即使是同一时间和到达同一地点,叫车时候都可能价格不同。根据一些相关数据分析,不同用户打车 时候都是不同的,即使是近乎同一个时间,两个人拿起手机叫车,到同一个地点,看到的价格不相同完全合理,至少,老用户未必就更便宜。
价格会有差异才是合理的,因为输入计算模型的各种条件不尽相同,比如,某人经常叫车取消,那么看到的价格就有可能更高,附近可用车不多,车型不一样,用户的级别不一样… 所以,价格不一致这一点在产品经理或技术人员思维中是可以理解的,但普通用户无法理解。这就造成了普通用户觉得,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老用户比新用户贵是“大数据杀熟”,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2.“价格歧视”是一种商业运营手段,普遍存在于各类行业和企业。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是一种商业运营手段,并不是有价格歧视就是在作恶。比如,我们在坐飞机时候,航空公司金卡会员可以免费进休息室,普通用户要进去也行,得花钱。这个是不是价格歧视?是,但是很多人不觉得有问题。尽管在大多数国家都有反垄断法针对价格歧视的行为做出限制,但是在我国,却无法作出限制。这也就给了很多商家有了钻漏洞的机会,可以肆无忌惮地操作获取盈利点。比如,购买机票的时候,你所花费的票价,几乎不可能是最优惠的。
另外很多用户也会利用“价格歧视”来获利,比如通过航空积分换里程,视频网站签到积分换区会员等等。这时候用户怎么不会去质疑价格歧视呢?当你在享受“价格歧视”带给自己的一些小优惠时候,也被大数据分析为“羊毛党”了。因此才会有某音乐网站工程师在页面代码里写下对短期 VIP 用户的“穷X VIP”称呼了。
关于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观点。
对于滴滴大数据杀熟早有耳闻
通常听说的版本有两个:
1 老用户(习惯用的)比新用户(偶尔用的)同样条件下价格高
2 苹果手机在同样条件下价格要高几块
亲身遇到过杀熟行为的有:滴滴,携程,曾经携程一样的房间,使用频度比我低的同事比我便宜快200。只不过这种行为因为个性化千人千面,不明显时候不容易注意到,消协/315不好查。
我觉得都是惯的,国内有时候对互联网巨头太宽容了,很多公司并没有在享受利益的同时负担责任。问题的根源是这一切不透明,具体分析过:
https://www.toutiao.com/i6536014187687051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