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研究苏轼”为何刺中公众神经?

1

wechat:tikvah20

日前,北京某知名小学推送的以苏轼为主题的研究报告刷了朋友圈、还被一些媒体公众号转载。这些小学生所在的班级有一个口号,“人人有课题,个个会研究”。而看完文章和该公众号列出的学生的“小课题”后,我的忧虑早就超过了欣喜。

1

2

一个在北京一些小学名校很正常的事情,居然会刺中公众神经,引发各种议论,这的确是个问题。但问题的问题是,在北京几乎所有的小学名校的许多学生,只要愿意,都可以做出同样的课题,所以,这件事在北京的小学名校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影响。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北京某小学名校在某个暑假前宣布,从今年开始,寒暑假不再布置假期作业,但学生必须在假期中完成一个课题,课题内容自选,既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完成。这个决定一宣布,学生自然是欢天喜地。几年下来,结果是学校,学生与家长皆大欢喜。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小学的代表队第一次代表中国出征世界小学生创新大赛就夺得冠军,其后接二连三地夺得该大赛冠军。而且,该小学推出让每一个孩子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们的不同天赋得到激发,学生的多样性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接下来的结果是,该小学的足球队连续夺得全国少年足球赛冠军,学生创作的绘画作品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十四天,观众达十万人次,并获俄罗斯国家文化部赴俄罗斯展出,学生写作的《三个乖乖女历险记》出版。至于现在大家议论的论文写作,在这个小学就是一件学生毕业必须要完成的认为,语文课的毕业要求是不是一次语文考试,而是一篇与文学相关的论文。这个小学名校的做法,后来被北京的所有小学名校认可并学习,因此,小学生搞一个大数据研究苏轼,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这些小学名校的孩子们的能力,有一些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比如上述小学的一年级新生中,有的孩子的英语水平已经达到一般初中毕业生的水平,可以流畅地阅读英文儿童文学书籍。再比如,该校一四年级学生,做了一个课题:菜市场为什么没有红豆芽卖?他用红豆绿豆和黄豆同时做实验,发现红豆发芽需要的时间比绿豆和黄豆要长许多,由此得出结论,卖红豆芽的时间成本太高,不具有经济价值。你当然可以认为他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完全错误,但是,科学探索的精神不就是这样形成的吗?而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不也由此萌芽吗?所以,当你对这件事感到惊讶,感到不可思议,只能说明你孤陋寡闻,而且也说明你的教育理念已经落后于时代。

3


刺中公众神经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刺中公众神经的是别人学校的教学方法,刺中公众神经的是有那么多人,倾其半生心血学习研究苏轼,可在大数据面前,发现自己还不如一个小学生。

孩子们没有错,纵使其全部成果都是由父母带劳,那也是一次亲情游戏,是成长过程中的一次美好收获的记忆,是一次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爱之教育。把各种指责及疑问抛向孩子,在我看来,恰恰是成人世界的浮躁与虚伪。别说孩子已写"在爸爸的帮助下"等,就是不写也不能把孩子和父母一起指责。

仔细看了全部学生作品,说实话离一篇标准而又高质量的论文,还差很远。但此次事件使关于苏轼的诗词,生平等的知识,对全民更多的是正在求知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知识普及。可以说今天这次利用现代科技的初步研究方法及成果,在人们的质问与争论中,在媒体的介入与传播中,今后会得到更多的利用与推广。可以说学校学生及他们的父母都功不可没。

清华附小是全国最好的小学之一,那里的学生他们的父母,可以说是中国知识金字塔顶尖上的明珠。如果他们教育的自己孩子,也和我们普通人家一样,那我们的教育才是可笑的!对于孩子,我们告诉他们一加一等于二,别人告诉他大数据,这那里有不公平了,那里有拔苗助长了?真是在乌托帮里呆久了,在井里呆久了。蓝天之大无一块相同!任何时候任何社会,孩子们的生活生存环境,教育及成长都不可能相同。正是千姿百态的成长方式和五颜六色教育方法,才使我们的人才不尽相同,才能满足社会各个层次各个行业的需求。

期待更多的学校像清华附小一样教育孩子,期待更多的父母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研究,甚至用大数据分析李白,杜甫。

4

我就是做教育的,深知现在中国教育的浮躁与急功近.暂且不说使用的什么工具,就是那些统计学方法和文字的语言逻辑,也不是一个六年级小学生可以独自完成的.我相信孩子肯定参与了,参与就是成长.但是学校这么宣传是不合适的.

大家其实应该注意到孩子身后的校长-窦桂梅.我佩服窦校长的业务能力,其实大可不必用这样的方式宣传宣传学校和学校后面的巨人.苏霍姆林斯基也达不到这样培养学生的水平,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把最平凡的事情用平凡的方式认真的做好,然后用平凡的语言讲述,让无数个平凡的老师和平凡的管理者跟随.无关政绩 无关金钱 无关利益.

推而广之,微课 慕课 反转课堂这些本该促进与改变教育的手段变成了工具主义,采购主义,机械主义的时代,学生成为工具也是不可避免的.

还是建议窦校长回归教育的本质吧,回归您作为普通老师的初心吧,中国需要窦桂梅,需要李希贵,更需要千千万万平凡的老师.卓越起于平凡,精英不忘谦虚.可能一个微研究更有价值.对于小学生,生活比苏轼更有价值!

5

谢请,如下:

北京某小学几个十一,二岁的小学生,稚气未脱,居然把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3458首诗词用八天时间,40多个半大娃娃一共完成23份研究报告。

研究题目是些啥呢?比如:《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旅斿品牌价值》还有凶的哦巜今人对苏轼的评价及苏轼的影响力》,呵呵,我几乎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诗人研究中心的学术厅,看着那些德高望重,颤颤颠颠的老教授们在拐杖,轮椅的陪伴下,戴着助听器倾听这些重量级论文。

令人拍案叫绝是究竟作者是哪个都含糊不清的用"我和爸爸"。这些人称代词在科学论文中是不允许的,是笑话。

具真名真的㡳气不足?那论文从何而来,是从百度搜索,是枪手捉刀代笔?

三千多首诗词,二十多万字,怎么分类的,这个可能要问软件专家了。
小小十一,二岁的少年儿童,正是每天等着看《少年报》中小虎子的故事连载,却戴着大眼镜在一个无风无雨的下午,没头没脑的研究什么苏黄的诗歌意境!

6

说是刺激神经,无非就是绝大多数人不接受而已,说是揠苗助长啊,弄虚作假啊,家长代理攀比啊,抹杀孩子的天性啊,总之是铺天盖地的质疑,因为没办法接受别人家的孩子竟然到了这种程度,虽然已经写明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但是依然刺痛了很多人脆弱得内心。

然而,时代变了。当很多人还停留在过去的时候,现在孩子的教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我们是教室走出来的一代人,现在孩子更多的是在培训班,活动室,课题小组。

回想自己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有个很让人忽略的地方,那就是我们的老师,还记得大学前自己老师的学历吗?我相信相对来说并不高,名牌大学的也不多。

现在呢,你们如果有孩子,关心教育,会发好一点的小学老师已经换成了名牌大学毕业,初中老师很高比例研究生,高中已经有不少博士生,听说有几个名校高中要求老师是海归博士,知道差距了吧?

最近这些年,不仅是房地产,互联网,金融,等突飞猛进,教育也不声不响的拉开了差距,名牌大学和普通大学的差距更是惊人,已经到了用人单位都开始无视普通一本的地步,比如现在苏宁招聘。

7

你也不看看人家爹是谁。现在都是拼爹拼家族的时代。

贫困地区的小学生哪知道什么大数据? 知道也懵懂得很。

贫富差距带来的物质上差距、教育上差距、见识上的差距、思维及心态上的差距。。。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8

这个案例,其实还是传统的数据分析、数值统计的路子,噱头意义大于科学意义。但往往这就很多文科生眼中的大数据了(手动滑稽)。

大数据的5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低价值密度)、Veracity(真实性)。就拿第一个特点大量性来说,大数据是一个体量特别大,数据类别特别大的数据集,并且这样的数据集无法用传统数据库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其余特点的解释略)

至于小学生写苏轼论文这个例子,归根结底还是传统数据分析、数值统计、批量数据处理的路子,用office excel就做出来了,并没有使用真正的大数据工具例如Hadoop,spark,R,Hive等等。

9

呵呵。

首先,并不是说北京清华附小的孩子就天生聪明些,其他地方的孩子就差些,从智力分不上来讲,相差不大。

研究这些必定是有好处的,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多角度的观察视角,研究总结形成自己的思维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大多数依靠老师家长的帮助,百度居多,能实际动手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太少,窦校长想冲学校名声的想法太暴露了。

也只有北京的学生(或少数地区强校)有时间搞这,什么时候全国高考一张卷,统一分数线,少数边穷苦地适当降分实现了,再来看看哪些学校哪些小孩是真人才!

10

其实我也关注这一点,所谓软件分析苏轼的必要性,合理性。所得出的高频词,结合具体作品的阅读感悟,不能得到吗?文学能用软件以解牛的方式来解析吗?意境何在?与家人情深何用数据。难道我们也必须用大数据记录我们每年回家的次数,得出结论家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