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和数据的绝对保护是不可能的。
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本身就是基于对个人信息的深度分析与分享。过度的保护个人信息可能会阻碍数字经济的发展。
其实大部分人还是愿意分享一部分个人信息给大众,同时享受大数据分享带来的快乐和便益。比如上传抖音小视频,分享朋友圈等都是数据分享的行为。当然不法分子也可能会利用了我们分享的数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危机。
所以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的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问题的责任方主要有三个:个人、网络运营商、国家。
个人方面,一定要时刻注意个人隐私的保护。不上非法网站,不随意注册个人信息,经常更换密码。参与网络活动,要收驰有度,保持清醒的头脑,切记不可贪图小利。
大数据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裸奔”.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现在的智能电子设备越来越多,手机,PAD,智能手环、智能音箱等,这一切的设备每天都在收集我们的消费、运动、住宿、行程、健康状况等各类数据。这些设备都连接着互联网,将这些数据统一分析之后,一个人的完整画像就呈现出来了,性别,年龄,喜好,健康状况等一目了然。好不夸张的说,拥有这些全面数据的公司,比我们自己都了解自己。
马上到来的物联网时代,还有刷脸支付的时代,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也同样存在着风险。我们的个人隐私被滥用的风险。现在基本上所有的APP,只要你想用,就必须同意一些强加给你的条款,以获取你的个人隐私数据,通讯录,相册,安装应用列表,录音,拍照等。大数据时代,我们要保护自己的隐私,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相关的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束缚那些滥用条款的脱缰野马。只有从严的监管,才能为我们的隐私保驾护航,让互联网更健康的发展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的价值进一步得到了体现,因此科技公司往往比较关注数据的采集,由于数据的价值与数据维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数据采集的维度也通常比较高,这也有可能会触及到部分用户的隐私,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于个人隐私数据也越来越关注。个人隐私数据的安全保护也是目前各大科技公司比较关注的内容,因为如果不能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数据,不仅会对公司造成损失,更有可能会失去用户的信任。
对于广大网络用户来说,个人通过互联网操作所产生的数据往往都有一定的应用边界,比如购物数据、医疗数据、学习数据等等往往都有明确的应用边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保障用户的数据不会被乱用,因为数据边界是数据安全的有效屏障。目前,这道数据屏障虽然掌握在提供互联网服务的科技公司手中。但是,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发布,数据应用边界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数据泄露等相关安全问题也将进一步得到遏制。从这个角度来看,广大网络用户并不需要对自己的隐私数据过于担心。
个人隐私数据往往能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所以对于个人隐私数据的保护是防止个人数据被乱用的前提,对于个人用户来说,要想保护自己的隐私数据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意网络应用对于个人信息的采集。网络应用对于个人数据的采集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不是必须提供的内容,尽量谨慎对待。
第二:选择信誉好的网络平台。往往大型网络平台都有较为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对于个人隐私数据的保护也会更加全面,所以最好选择大型互联网平台进行各种网络操作(购物等)。
大数据时代下的个人隐私叫做透明隐私,可以看破不说破,但是一旦看破说破还要变现,那就是赤裸裸得侵权了。
谢请!
大数据时代你那私泄露问题的按理不胜枚举,2018年9月20,FceBook被黑客利用漏洞攻击导致将近5000万FaceBook用户信息泄露。
除了黑客的攻击,许多商家为了建立消费者的“消费者画像”,然而正是这个消费者画像,成了用户隐私数据泄露的罪魁祸首!
01 消费者画像
商家为了构造消费者的消费者画像,可能会使用一些手段收集手机用户的姓名,年龄,身高,婚姻,地理位置,生育状况等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消费者进行大数据分析。
今年的“3.15晚会”曝光的探针盒子,就是在获取了手机后台窃取了用户的这些隐私数据,然后利用大数据再进行精准的营销。
网络环境下,有何隐私可言?注册、验证离不开个人手机号甚至身份证、面部、指纹识别。各类APP访问你的通讯录、短信、位置,早已经没有隐私可言,只不过作为普普通通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太不起眼,没人关注我们这些隐私而已。
我们本无隐私可言。
大势不可逆转,体验在认知上。
这个主题之前,需要重新认知下我们的隐私范围。
互联网时代,甚至未来的时代里,我们大多数信息都是公开的,除非你不参与社会活动。而在未来,关于我们生物信息才是最重要的隐私,这个隐私一旦暴露后果不可设想。
我们看下现在身份识别技术,从密码、指纹到人脸。身份识别的技术越来越高级,但并非不可破解,我甚至在想未来的身份识别技术会不会升级到基因识别:智能识别能够识别到皮肤表面的dna,然后完成设备的解锁。我相信这个可能已经不远。
我们再来描述另一个场景,去年及现在,区块链技术还在被大家不断的讨论,其实如果深入了解区块链技术的人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当未来你电子钱包的密钥是字符串,而且是随机在变化,你怎么能记住这些字符串,如果能真正保证到不被泄露且自己能够记得,最好的方式是不是需要提升目前的身份识别技术?
过去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两个重要阶段,我们大多数人完成身份的网络化,今天海量的数据库都有我们的一些身份数据甚至是行为数据,如果说你的隐私在今天能得到保证,这个难以保证?除非你没有信用卡、没有学历信息、没有缴过电费水费,没有租过房,没有签过任何合同(包括劳动合同)等等,事实上,这些行为大家不可避免。(还记得前面爆出来的简历大数据公司吗?你以为你的数据是孤岛,其实所谓大数据,本身上就是祛除孤岛,产生链接才是大数据分析)。
不是指对大数据平台,我是说在互联网等现代化的推动下个人信息基本没有什么隐私可言,现在连个人征信都在各大平台能够查询,而且也有国家队的征信系统用来查询。
个人隐私
个人隐私 privacy of individual 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一定范围以外的人)公开或知悉的秘密。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
但由于我们在生活中要接触许多的人和事,比如面试时要填写资料、看房时要留个人电话、去社交平台还必须实名认证及提交证件信息这是其一。
隐私?互联网时代我们已经没有隐私可言。我们在某些软件进行注册登录时的身份信息,办理银行卡电话卡用的身份信息,我们在网络上的浏览记录还有街道室内外的各种摄像头,一切都将我们暴露无遗。当然,话又说回来这些隐私的泄露也没有那么可怕,毕竟我们已经习惯了赤裸裸……
没有呀,但以后要用你的隐私换取共享他人资源的机会,这样他人的海量资源才能为你所用,总体来说,利大于弊。
好处呢,比如说,根据你历史偏好,在你产生购物需求时推送需要购买的,在看文章时满屏列表都是你感兴趣的内容,这将有效提升效率,节约很多精力。
这都是由于个人信息被用来绘制出较为精准的用户画像,有时甚至会比你以为的更加了解你。如果你对此感到恐慌畏惧,只要切断互联网的使用,或者手机调整成飞行模式即可。不过,这可能意味着你会失去更多资源。
不过,个人信息的透明确实会带来危险: 通过互联网会分析出你跟不同人的强弱关系,也就是联系频率与时长。如果这种社交关系可以利用来做一些违法,非法的事这会是非常可怕的。因为,社交强度会投射出你与他人的信任度,而信用是未来互联网的根基与价值。
还有,未来会是弱点营销深入方方面面的世界。如果被他人知道你自己的身体存在哪些弱点,无论是性格上或者健康上,都有可能会被利用来进行弱点营销,以达到某些不耻的商业目的。当然,现在对人性的利用,就足以见得弱点营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