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是个好东西,但是在社会秩序稳定、国家安全、各校差异的背景下,就不可能会有完整、清晰的数据分享出来。国家即使愿意分享也是费时费力,最主要还会动了志愿填报机构的饭碗,这也明显与拉动内需、经济新常态等现实不匹配。
当然,有一些稍微较大的机构,也宣称有自己的数据库,但是讲真话,我还真没看见哪个机构敢说我这个数据库百分之百没问题。为了深入了解,不如我们先看看这里面涉及到哪些数据内容。
1.全国全日制高等学校共计2631所,其中本科1243所,专科1388所。而且这些数据每年都还在微调中。这还不算成人高等学校,以及港澳台、欧美等其它学校。
2.全国本科专业有506个(教育部最近一次的统计数据,这还不算近期像“人工智能”等研究生专业放到本科招生的情况。),专科专业747个。而且这些专业信息也在逐年的变化中。
3.最关键的是,每个学校招生的专业、分数、人数、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就这都还没完,因为教学资源、政策的要求,每个专业在不同的省份、地区招生的人数、分数等信息也是不一样的。
大数据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专业,广泛应用在各种领域,通过对某一领域信息的收集,挖掘,整理。分析能够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提供更快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但是要达到百分之百的精准,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因为它是解决概率的问题。
众所周知,概率问题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但是就是1%的误差,如果对应到某一个考生,就会是百分之百的损失,考生12年的寒窗苦读,所有的心血和付出,就会付之东流。所以大数据只是能够得出大概的录取概率,绝对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成功,我们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可以把大数据的运用和我们人工的计算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加便捷,更加快速确定出精准的高考志愿填报的方案,用大数据可以先做出方向,然后,综合各种因素,再最终确定科学的填报志愿的方案。
通过我们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填报高考志愿的过程中。大数据只能作为参考,坚决不能作为依赖和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