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中小企业有通过账外发工资的现象。所以有人说,在2019年之前,看单位的工资都做的是3500元,而2019年之后,都是5000元。其实,这样的做法风险是很高的,因为没有哪家企业的员工工资能够这么齐刷刷,所以很容易被税务的系统监控到。
那么,为什么这种账外发工资的现象屡查不止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 税务机关查处的难度
现在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来临,税务机关发现企业偷税漏税的行为比以前更为容易了。比如对于整个企业的工资数额偏低,都在起征点附近的行为,会提示风险疑点。对于一些企业开票量大,但是人员工资极低的行为,也会引起关注。但是,毕竟企业的数量众多,税务机关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也不能对于每家企业的“账外工资”行为,都能够进行稽查。
税务机关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100%的把所有的偷漏税行为都查出来。
账外发工资,资金哪来的?老板不会傻到为了让员工少交个人所得税,工资支出不入账,宁愿企业多交清税款。因此,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企业通过隐瞒收入或虚列支出的方式,转移企业资金,并少交了税款。
企业这种转移资金,设置两套账的行为,当然是税务机关查处的对象,因为企业虚列支出,少交了企业所得税;而隐瞒收入,不仅少交了企业所得税,还少交了增值税及附加等。
但税务机关毕竟时间精力有限,目前的征管手段和措施、查处力度,不能保证100%的把这类税收违法行为全部查处,所以,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账外发工资,员工少交了个人所得税员工反而认为老板是“好人”,自己得到了“实惠”,因此,对这类行为,员工一般不会主动去举报。
有一家房产开发公司,2/3的员工每月账面工资都很固定,就是5000元。我发现之后告诉财务,你们怎么做税收风险太大,怎么可能这么巧,这么多人的工资标准都是5000元,而且连一个请假都没有。结果后来再去,发现工资表改了,有的每月发到七八千了。再后来,财务经理说有人举报,公司被查了,目前工资表做的全部是真实的,个人所得税该扣多少扣多少。
现在账外发工资的中小企业好像不少吧。税务机关屡查不止的原因可能如下:
一、税务机关忙不过来
税局人员确实忙+放管服,如果没有举报或者金三系统预警,税局一般不会打扰企业。账外发工资的企业应该在中小民企不少见,但税局人手有限以及放管服的因素,不可能对企业进行一一检查或稽查。
二、社保费用高,企业成本高,铤而走险
社保费用(不含住房公积金)占工资总额的25%左右,这块费用对中小企业来说的确是不小的人力成本。
从账外发工资(账内发社保最低基数左右的工资,有的全公司员工工资,无论高管或普通员工,账上的工资大都在社保最低基数上下),可以减少社保费用的缴纳,为企业节省一大块人力成本。企业这样操作至少有2个大的风险;
1、违反社保法和劳动合同法,未全额给职工缴纳社保,存在用工风险。
账外发工资的现象,无法杜绝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税务机关没有时间和精力,以及利益使然。
我们知道,账外发工资是违规违法的,这类情况在中小微民营企业较多。一般而言,给员工账外发工资的钱多数是企业隐瞒收入收回的货款,但没有入账的账外资金,隐瞒收入必然导致企业偷漏增值税、所得税等税款,应该说,性质很严重,企业的涉税风险也会很大。
既然有风险,企业为什么还要继续账外发工资?
“账外发工资”现象税务机关屡查不止?看了好几条后,我还是决定来说说不同的观点吧。
首先,账外发工资不一定违法
账外发工资在小微企业、建筑施工企业中比较常见,原因非常复杂,不一定是为了个税、社保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某小微企业的老板招聘了一位会计人员小张,入职时承诺其工资为5000元,考虑到公司的薪酬制度问题,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将工资拆成二部分,一部分由对公账发放3000元,另一部分老板私人再用微信转2000元。公司在个税申报时给小张申报3000元/月,次年个税汇算时小张将老板私下给的2000元修正填入汇算数即可,合理、合情、合法!
其次,税务机关的主要职责是征税
关于这个问题如下:
1.实务中账外发工资现象在一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相对来讲比较多。主要目的是偷逃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相关,也有的企业是担心社保负担问题。
2.因为企业有账外发工资的问题,说明有隐瞒账外收入或者接受虚开发票问题,隐瞒收入必然会少缴增值税及相关附加税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如果没有隐瞒收入,账外发工资有的是通过接受虚开发票报销或者转移公司资金通过其他账户发放工资,这种做法主要是偷逃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3.账外发工资是典型的偷逃国家税款行为,一旦发现后果很严重。网络上经常曝光的类似案例就不一一列举了。
4.对一些工资薪金水平并不是十分高、隐瞒收入也没有多少机会的中小企业来讲,账外发工资完全没有必要,因为目前个人所得税年收入12万元以下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并不是很多,没有必要为一点税款去接受虚开发票套取公司资金冒很大的风险。
我们应当反过来想想: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产生?
为什么企业和员工都愿意接受这种形式?
堵不如疏,道理都懂,为啥做不到呢?
水清则无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