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怎么看,很简单,没脸呗。
事情来龙去脉,一清二楚,奔驰4S店一拖二赖三狡辩,直到把温稳尔雅的女硕士逼成泼妇,逼到满网沸腾,把自己逼到墙脚,一步错,步步错,这几招臭棋走得,严重怀疑他们的双商都叫狗吃了。
做生意,要换位思考,以客户为本,用现在的词叫客户体验。你把一个好端端的女硕士逼成泼妇,这客户体验,可以说是坏到了南北极,没谁了。
至少,我作为奔驰的潜在用户,从此以后,是肯定不会考虑这款车了。路上看到这款者,都像看到一个女子坐在车上撒泼,像看一个笑话。
你们把一款在中国有如此多拥趸的车卖成了一个笑话,这也是你们的本事。是你们日积月累的结果,是你们的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销售理念所赐,你们现在为千夫所指的下场,完全是绺由自取。
。
4月15日13时许,央视记者来到西安利之星4S店,经过与一名4S店行政人员沟通交涉三个多小时,对方称目前暂时不便接收采访。
采访被拒,长达三个小时的沟通仍然无果,央视很生气,怒刷八条微博!
内容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者维权,4s点金融服务费,是否涉嫌偷漏税到精准监管,再到制度完善。中间还插播了一条车主43万买奔驰新车配件断裂事件。
十八线媒体小记者抢答
首先,事件全过程中,奔驰利之星店本身存在诸多“说不清”的问题,导致了此事将成为消费者维权的经典案例。
本次事件中,女消费者和奔驰利之星之间的矛盾,名义上是汽车质量问题,实际上是对国家“三包”政策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说白了,不是谁负责的问题,而是责任量化的问题。
此前,奔驰利之星坚称“没责任”,按照常规的“服务条款”执行,存在“店大欺客”的严重问题,到后来,引发了关于对“三包”政策的不同理解,并且引入了相关部门出手,特别是在主流媒体持续跟进的舆论压力下,对奔驰利之星来说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一怕见光死,二是没人才,能摆在桌面上敢出来说话的人都没有,央视做个采访都没人敢站出来说句话,欺诈消费的胆量去哪里了,坑蒙拐骗时的人都成缩头乌龟了,出了问题没人敢出面担当,一句话:黑不敢见光。奔驰黑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摆在奔驰面前的,只有好好承认错误,做好对受伤害销费者的赔偿,受到应有的处罚,才能平息众人的愤怒,挽回局面。
估计有人想吃进口汽车的蛋糕,趁漏油门事件,重新瓜分利益,都是二,三代争斗。
央视是国家的,奔驰是哪家的?
这把“保护伞”有多大,一查到底!
做了亏心事当然怕敲门。
面对央视,西安奔驰4S店利之星选择了拒绝式沉默。央视,一个柔弱女子,权衡二者,没有人看不到一个维权者的孤独、弱小,还有漫长的心酸、无助、艰辛维权历程!利之星之所以选择沉默,无外乎:1)不屑于采访 自2012年起至今,该店涉法律诉讼包括汽车质量问题、暴力保养等20多起。不可否认的行业潜规则,不止该店一家“独享'。自古以来,法不责众,这也许是该店心存侥幸的一大原因。素以严谨著称的奔驰道歉了,却对自己的问题避而不谈,充其量不过是 一次有其名无其实的做派出场。女车主的哭诉,再一次上演了存在即合理的人生丑剧。2)没词了,你愿怎么样就怎么样,18分钟的诉求谈判,2012年起 该公司诉讼数据等等资料,这些信息有理有据,环环相 扣,无可辩驳,只能 选择不接受采访。
央视介入了,再一次验证了央视介入后的概率大数据。女车主 过了一个人生意义不平凡的30岁生日,本该喜庆的日 子却透着无奈,夹杂着苦涩。女车主诚然维权成功了,但这成功的概率又有多大呢?这又靠什么,是运气,有关部门的监管,还是法律?谁能说的清。成功之后,我们不得不 思考: 如此诸多问题的4S店,缘何生存至今?可笑的是,维权谈判中,法律竟成了不良商家的”遮羞布“!与时俱进,完善法律,让法律成为斩向不良商家的长剑,捍卫群众利益的钢铁长城。维权者不能孤独,不应成为不良商家”同情“的代名词。全社会应该站出来,同不良商家战斗,雄起,雄起,再雄起!媒体,民间组织,还有行业协会都应该发声,哪怕一声干咳,毕竟我们还有我们的职业良知!维权不应舍弃尊严,不应靠眼泪与哭诉来博得商家的“同情”。让消费者不再流泪,让女车主生日不再悲伤!
有钱人这次被坑了吧,还是11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