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友的爆料,携程又一次被推倒了风口浪尖,原因还是疑似“大数据杀熟”问题。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讲一个故事。我在2016年的时候参加了一个北京某著名机构组织的技术研讨会,参与者大部分都是技术研发人员,有互联网公司的研发骨干,也有来自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发人员。在技术交流期间我听到了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对话,当时一名记者要采访一名大数据专家,这名大数据专家极力的推辞,并否认自己从事大数据研发,到后来的对话就比较有意思了,这名专家说:我不是搞大数据的,你才是搞大数据的,你们全家都是搞大数据的。记得当时也出现了一次所谓的“大数据杀熟”的报道,这也许是这位专家“倍感焦虑”的原因吧。
回到正题,携程此次事件的起因很简单,网友在携程购买机票之后发现漏填了信息,退出购票程序并补填信息之后再次购票突然发展价格涨了而且余票不足,网友无奈之下通过航空公司的程序完成了购票,而且价格较携程没有涨价之前的票价还要低,这让网友对携程产品倍感失望。之后携程立即做出了回应,表示程序出现了“bug(缺陷)”,随后也做出了一些具体的补救措施以挽回形象,同时强调并没有“大数据杀熟”。
作为一名IT行业的从业者(研发人员),我对程序出现“bug”的情况比较熟悉,任何互联网产品,或者说软件产品都存在可能出现各种bug的情况,这并不奇怪。但是作为一款运行多年且成熟度较高的互联网产品出现如此严重的bug,还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不知道此刻携程的测试团队是否正在做出深刻的检讨,是否正在加班加点积极检查是否还有类似的bug没有被发现,毕竟此次事件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不论此次携程是否有“大数据杀熟”的情况,在信息化高度透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通过“大数据杀熟”的方式来实现利益最大化是非常不明智的,这会对产品的形象造成巨大的损害。另外,大数据也不应该屡次成为“背锅侠”,现在不少人在谈到大数据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概念就是“杀熟”,这让不少从事大数据研发的人感到不安。相信未来大数据技术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美好,而不是各种“杀熟”。
作为从业者,我是不相信给出的“bug论”的,接下来我会结合我的工作经验来说明我为什么不信。
首先概述过程,某大v在携程上买机票,个人原因在付款阶段取消了订单,结果之后再看的时候,机票价格突然上涨,比官网还要贵不少。大v靠着自己的影响力,在网上披露了这件事,结合之前就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新闻,携程不得不出面回应,把锅甩给了程序员,说是程序员的bug导致的,携程并没有恶意上抬飞机票价格。
我来讲一下我的经历,想证明的是,不要什么事都甩给程序员,我们负责逻辑处理,不负责凭空编造数字。
我目前做的平台每周都需要出一份报表,为了方便,我自己写了一个脚本,每周二凌晨定时触发,调用另外一个服务来拉取我们的数据,我再把这份统计好的数据放到一个数据库表中。这个脚本写好之后,我测过很多次,各种异常情况都能轻松carry。
每个行业估计都有一些潜规则,携程被认为是大数据杀熟...什么!你说又?认为携程大数据杀熟的人其实不少,只是这次上了微博热点罢了。
携程的用户人群多种多样,多价敏感度不一样。那些对于价格不那么敏感,并且不是很介意携程的剩余票数总是显示只有一两张的用户,一般不会意识到这些问题。不过对于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来说,付款前总是习惯性的记住下单价格,或者货比三家。对于这些人,你重新拍下一次订单,价格多了百分之十,当然是不愿意咯。然后有些人不死心,正好拿自己另外的一个手机也注册了一个新号下单,或者正好跟朋友对比了下价格和票数,这所谓的bug产生的价格差距,被质疑是大数据杀熟其实一点也不冤枉。@小果神的愤怒
不好意思,并不存在,所谓的大数据杀熟,这本身就是一个伪概念。举个例子,一个苹果,你今天买是5块一斤,第二天买是6块一斤,然后你说卖6块的是骗子。市场经济体系内,影响价格的因素太多了,所以凭借价格本身不能去判断所谓大数据杀熟的存在。
确实杀熟,因为和做生意一样,也是商业规矩,但如果对老会员有伤害,最后只能消失,重要的是有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不要形成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