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发展从发布、发酵、爆发、控制要有一定的时间,舆情控制的手段主要有引导、压制、稀释、屏蔽等手段。
与报纸、无线广播和电视等传统的传播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进入门槛低、信息超大规模、信息发布与传播迅速、参与群体庞大、实时交互性强等综合性特点。由于网络信息的发布成本极低,信息的提供者、传播者和阅读者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信息网络已成为一个“虚拟社会”,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群体特征。与此同时,“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之间的互动日益显著。
在网络环境下,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等,那么网络舆情具有哪些特点呢?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网络舆情的自由性。
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
网络舆情是一个了解民意进行舆论分析、监测及研判的平台。为什么在网上发表一篇文章或作品要经过平台审核,它包含对国家政策、国家情报、经济、文化、外交、军事、广告宣传、社会突发事件、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网络谣言、人身污蔑、网络色情的传播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所以必须要网络舆情这样一个平台来控制及引导。
近年来,各地各级政府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日益完善成熟。各地政府对具备管理双向互动、线上线下融合、社会协同治理表征的网络社会治理模式概括总结,提出了多种理论并对其进行解读,如网络问政、网络为政、网络议政、网络理政,这类表象不同的“新概念”,内核却并没有新逻辑支撑。一是解决问题的主体与方法论并未改变,相较以往的内在逻辑没有任何不同。二是未运用网络协同、数据智能等互联网新技术处理问题,网络技术只是为事件提供单纯的载体。此时,研究掌握网络舆情传播规律,有助于政府部门处置应对复杂敏感舆情,强化互联网内容管理,对于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极具现实意义。 在谈网络舆情传播规律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两个概念,一是由于网络技术只是为舆情事件提供单纯的载体,故我们只会在简单宏观的层面上谈论网络技术内容,不作过多深究。二是由于舆情事件较为复杂,定性研究认为不存在一个可供人们发现的具有重复性、可供确认的纯粹的客观真相,我们只从经验、统计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定量研究,寻求一条基于客观事实存在的通则,以便够好的认识与解决问题。从事件处置、影响、发展规律方面划分,即一般事件与突发事件。
【一般事件】
一般事件是指独立个体发布、诉求单一或多元、影响力较小的舆情,民众透过网络反映诉求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部门渠道不畅,民众通过网络发布诉求或建议,以求尽快解决问题;二是民众多次反映相同重复诉求,想引起政府职能部门重视,尽快解决问题;三是民众部分诉求久拖未决,想通过网络媒体施压解决问题;四是少数民众未对自身诉求是否合法、合情、合理进行基于客观事实的理性判断,企图通过网络炒作取得非规则化的解决方案与利益分配;五是指向不明、要素不明、无基本事实内容的舆情事件;六是其他类别,如报怨、无端指责、谩骂事件等。上述分类考虑了政府部门、民众、事件传播三方面,是从传播具象环境与民众传播动因两个维度着手,如果单纯只考虑舆情事件本身传播,可直接将其划分为两类:一是合法合情合理诉求;二是不合法不合情不合理诉求。 现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交织融合,媒体场域疆界消失,我们在谈论一般事件的网络传播载体时,若从报、网、微、端、自媒体类别划分入手,过度强调网络媒介的作用,可能会忽视事件本身的传播过程。由于一般事件影响力相对较小,传播范围有限,从媒介开放属性着手,对于认识舆情处理流程则更为明晰。网络传播平台分为三类:一是开放平台,任何访问者都可以完全浏览平台内的信息,如未设权限的网站、论坛等;二是半开放平台,此类平台有分两种情况。1.管理者设置了一定访问权限的网站或论坛,访问者只能浏览部分信息,如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问政四川、四川服务台等。2.相对闭合的网络社交媒介工具,一种为同属一个信息闭合体,如微信朋友圈,微信、QQ组群等;另一种为由于电脑端信息量收录较少,只有安装移动端使用的APP社交媒介软件,如天天快报、UC大鱼号等。三是完全闭合平台,该类平台一般是政务信息处理平台,如书记市长信箱、政府部门网站电子政务信箱等。 民众通过闭合平台反映问题,诉求信息会由诸如群工局、网信办、舆情中心等专职政府部门分送或下发转办,经由对口政府职能部门线下调查处置后,再上网将处置结果回复给诉求发起人。此类诉求处于闭合平台,舆情的传播与处置流程相对规范,且有调查回复时限与明文的绩效管理办法作为约束机制。
相对而言,民众在半开放与开放平台发布诉求时,信息的传播与发展会受到多诸多影响。一是网络信息体量巨大,个体诉求信息可能被覆盖隐匿,导致监管难度增大;二是未经核实的个体诉求信息可能被无端放大、转载,从而产生不良社会影响;三是民众广泛参与个体诉求信息的监管调查,优势方面可以促进社会综合治理能力提高,同时如果政府职能部门处置不妥,则容易引发社会信任危机。诉求信息被政府部门或媒体记者发现的时间无先后顺序可言,政府部门监测发现相关信息,第一时间对诉求信息作出研判,并转达相关职能部门核实情况,确定诉求信息合法合理后,跟踪观察信息本身是否存在被炒作或导向不良,并在诉求信息后进行首次跟帖引导,以便发帖人与围观网民知晓事件正在处置之中,待相关职能部门线下调查清楚事件,再次将处置结果回复于诉求帖文。个别地方与部门出于政府形象考虑,还会对诉求帖文跟踪引导一段时间,直至事件完结,淡出网民视线。一般事件影响力不大,但不能排除媒体单位的介入,只是经由媒体单位报道后,事件的影响力也不会上升到太大的量级,但舆论会对相关部门施压,引发网民广泛参与。一般情况而言,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对外回复,媒体客观理性报道,事件便会迅速平息。
网络舆情,是指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观点(往往是负面内容),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定范围的关注。网络舆情的基本规律是:1,由草根首先发布,而不是官方机构发布;2,草根发布后,因为内容有一定关注度或者争议或者涉及到某个群体的实际利益,会在一定范围内引发传播;3,一定范围内的传播的同时,有意见领袖参与(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的账号),意见领袖的参与,往往会将舆情推向更高的一个影响力层次;4,如果意见领袖参与后,舆情还未得到处置或者控制,有可能会引发更多意见领袖的参与或者更有影响力的权威媒体介入,这时候,网络舆情就变成了公共事件。本人在网络舆情领域工作较长时间,个人意见,希望能够给您有一些帮助。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为载体的传播媒介,其最大特点就是速度快,覆盖面广,难以管控,下面我从几个维度来探讨一下:
一.舆情传播途径:
1..即时通讯。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是当前被广泛使用的聊天工具,其特点就是互动性强,具有实时交流信息的功能。
2.电子公告板 即BBS。BBS是目前网民参与讨论、表达意见的主要场所之一,这些论坛也侧面反映了网民的思想动向与意见倾向。
3.网络新闻的评论区。
网络舆情的基本规律是爆发性、隐蔽性,主要是网络舆情基本都是负面的信息,负面的信息传播非常快,容易出现井喷式的爆发,而且很多舆情信息为了避免被人发现快速删除,往往会在很多比较隐蔽的网站上发布,这就是咱们所说的隐蔽性。如果要做好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就需要借助专业的西盈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工具了。
大道至简
网络舆情其表现方式主要为:新闻评论、BBS论坛、博客、播客、微博、聚合新闻(RSS)、新闻跟帖及转帖等等。
近年来,网络舆情对政治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一些重大的网络舆情事件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网络对社会监督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不良情绪,引发群众的违规和过激行为,进而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特点
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直接性
很高兴能回到此问题。您好,我是互联网运营教练官-李教练。
针对作者提出的网络舆情的基本规律是什么?为什么?我略有见解,望能帮助!
其实在网络舆情的前提下,先是得有危机意识,而如何让危机意识提升和管理这是了解的第一步,再来是针对舆情的处置策略和技巧,这第二个步骤就需要勤加练习和总结了。
一、危机管理常见误区
1、严峻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