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成立于2005年,素雅色调、极简线条、大片留白、疏朗模块……在这个网站也讲究颜值的年代,素面朝天的小清新之风豆瓣很容易让人一眼爱上。
阿北是豆瓣的创始人,也是豆瓣的第一号用户。
他最初始的动机很简单,想为自己喜欢的读书、旅游、看展览、听音乐会等爱好,搭建一个跟大家分享交流的平台。
很快,豆瓣注册用户便突破了万人,日点击量超过20万。
开办后仅仅9个月的时间,豆瓣拥有五千多万注册用户。
大家都知道,豆瓣给人一向的感觉都是文青聚集地,这里聚集着很多热爱读书、电影、音乐的资深用户。如今经过这么些年的发展,豆瓣在这几个方面发展的越来越好,电影评分是很多人看电影的风向标,出了一本书,如果在豆瓣没有反应,那几乎就不叫出书……
豆瓣成立于2005年3月6日,我查了下我的豆瓣注册时间,2010年1月23日,不算太早,但也算是半个早期用户了。查了一些资料,结合自己的用户体验,和你们聊一聊。
一、创始人。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豆瓣并不是一个官方电影评分的机构,其实豆瓣还是一个民间运营的电影评分机构,所以说很多人误以为豆瓣是一个官方电影协会推出来的电影评分机构其实是错误的。豆瓣在成立之初只是由一位文青的爱好者创办的一个网站,他对电影的评分也是以众多的文青所写的评分或者评论来进行评分的。
其次,豆瓣在成立之初就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他只是一个提供给文青爱好者进行聚集或者评论的网络场所而已,即使到了现在,豆瓣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初心,不以盈利为目的,在电影的评分上仍然力求做到客观。这也是豆瓣的权威至今仍然受到广大观众认可的重要原因。
最后,豆瓣在商业的浪潮上也有很多潜在的收购者想要收购豆瓣,但是直到目前为止,豆瓣仍然坚持的自己独立和客观的运营方向,这在逐利的互联网商业氛围当中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看电影总会有一些感触,比如觉得这个片真牛叉,这个片真烂啊,可是问另外一个人可能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答案。
对电影的评价是一种非常主观的事情,那么怎么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呢?
讲到这里你肯定也有答案了吧,那就是只能靠大量的评价来说明问题了,10000个人都说这个电影好,只有1个人说这部电影很烂,那么这部片应该是好片了吧。
豆瓣就是干这个事的。
一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完全靠大量的打分取平均值,这个得分还是很公允的,毕竟大众的眼光是雪亮的。比如最近“春节档”热播的三部电影,评分如下: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当初那个反对权威的人,因为反对权威,最后自己成了权威,于是变成了他当初最讨厌的权威的模样,这就是豆瓣!
豆瓣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看完一部电影,我们能把自己的想法在上面进行发表、并为其打分。没有看过电影的可以参考评分,一般六分以上的电影都还是值得一看的,当然也不否认低分电影,只不过现在电影数量庞大,当我们无法决择是否花上两小时去观赏时,可以通过豆瓣进行筛选。
豆瓣2005年创办的网站,最初是一种社区概念网站,提供图书影视音乐方面信息的,但是无论是哪方面,都以用户的描述为主,这就和其他网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首先就是它不主观,而是以受众群体的意见为主要依据,我个人觉得这是个相当聪明的做法,简而言之就是提供平台,却让客户去做主人。
当年大量的网站都是以提供信息或者干货(比如音乐和电影)为主,独独豆瓣反其道而行之,再加上它简洁的界面,良好的交互系统,先进的社区群体讨论系统,吸引了大量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逐步巩固了其在文化产业方面的领导地位。
我们都知道,影视音乐图书面向的是普罗大众,但是每个人的欣赏角度不同,同样的一部片子可能你觉得十分精彩,换个人就觉得不知所云,而豆瓣所掌握的这一部分人群,恰好属于中层,既不是没文化只爱看爽片又不是太过高端只欣赏文艺片的人,因此他们所描述的恰好能够兼容上下层次的意见,简而言之就是能够代表绝大部分的受众人群(这部分属我个人意见,不一定准确)。
如此一来二去,豆瓣自然也就巩固了其在文化产业方面的话语权,也因为它独树一帜深耕多年,它的评论和描述就会产生一种独一无二的权威性(国内)。
当然了,随着时代进步,豆瓣如今的权威也受到很多质疑,毕竟大量水军涌入以后,其以人为本的理念会因流量大小而变的不够准确,但就其地位而言,短时间内是无法被撼动的。
我是燕子燕阳,感请。
豆瓣是一个社区网站,成立于05年,网站提供书籍,电影,音乐等作品信息以及大众自由评价空间,是一个极具特色的网站,它具备书籍影音推荐,同城活动,话题讨论等多种服务功能,是一个集品味,表达,交流,评价于一体的创新网络服务机构。
豆瓣影响力巨大,甚至在某种程度影响了某些影片的命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大众化网站。
今天拥有近3亿用户的豆瓣,很难跟“小众”联系在一起了,其依靠人群效应产生的市场影响力有目共睹。
2、相对合理透明的评分机制。
如何评价一部影视作品,实际上市见仁见智的事情,再好的电影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喜好,打分行为实际上反映的是个人的观感与认知,并不能直接说明电影品质,如何让评分让大众认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豆瓣依靠精密算法剔除不良因素后的评分机制。
一、基调:
个人看法,豆瓣是真实热爱电影有点水平的精英文青+部分虚伪无知的伪文青+水军的结合体。
二、豆瓣评分印象:
国产一律偏低0.5到1.5分,好莱坞等大片一律偏高0.5到1.5分。当然这是绝大部分情况,极个别是真实评分。
本质:社区网站
除了我们熟悉的豆瓣电影评分,还包括以下板块:
电影的豆瓣评分被作为大众评判电影好看与否的依据,不得不说是豆瓣的一个成功之处。
抛开网站构架、技术开发、盈利方式这些专业领域以外,我们接触的第一个直观数据就是豆瓣评分。这个评分是观影用户根据对一部电影的直观感受而进行的打分,也就是网站提供一个平台让所有用户可以直接参与打分的环节,而不是像以前要通过看大V的影评、介绍才能去了解一部电影是否值得观看。
这种主人公的角色让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到打分之中,这样累积到一定数量用户以后,这个评分开始有它的参考意义,所以现在大众接受以豆瓣评分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