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观点是,在中国进行的大规模创新面对着一个悖论。一方面,公司需要遵守中国的监管制度,在某些程度上拒绝和海外的交流,并且进行深入的本土化。另一方面,不断的、深层次的创新依赖着信息的自由流动和全世界的合作。
李彦宏就是这个悖论里一个良好的例子。提李彦宏,提百度部分原因是因为《时代》可以直接和百度以前的竞争对手做对比。《时代》指出,百度宏享有着遵守监管的红利,并且在中国内部活得很滋润。百度也大规模投资创新,尽管现在百度的自动驾驶汽车还处在研发早期。
但是在小圈子的创新是有难度的。假设百度的AI成功了,那么AI会大量地取代工作,造成大量民众下岗。那么然后呢?《时代》指出,解决这么大的问题需要更大、更深入的创新。虽然这样的创新并不一定是百度的职责,但是这样的创新很难在一个本土的小圈圈里实现。这样重大的创新可能需要信息的自动流动和全世界的合作。
换言之,这是一篇很多国人都很习惯的文章。介绍一下中国的企业家,指出中国企业家并不是在国际上竞争,而是享有遵守监管的红利,并且指出这种红利是有其很大的商业和政治局限性的。
不仅正面人物可以出现在《时代》杂志的封面上,比如希特勒、卡扎菲和本·拉登,还可以出现在《时代》杂志的封面上。《时代》杂志通过人物故事展示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因此,他不一定关注具有最高市场价值的公司和商业领袖,而是关注一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敢于改变的人。当然,作为美国媒体,《时代》杂志也有他的立场和政治倾向。与其他媒体相比,《时代》杂志在政治上倾向于左翼,对一些勇于变革和颠覆的人有很大的偏爱。
以及他这次能出现在《时代》杂志封面上的原因可能与他在CES上大力推广的AI和Al有关。一定是百度的一些产品和想法打动了《时代》杂志的记者和编辑,给美国人带来了一些冲击和新想法。尽管这些想法和产品最终可能不会成功,但它们可能不是现在的样子。但李彦宏改变的勇气和决心让我们更加光明。
我认为李彦宏的封面并不是针对个人,而是代表了中国的互联网行业。这表明中国互联网产业在某些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这让美国人又爱又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