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一个故事,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和技巧:
### 1. 明确故事主题
- "核心思想":确定你想传达的核心信息或主题。
- "情感共鸣":思考故事如何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
### 2. 构建故事框架
- "起承转合":遵循起承转合的结构,即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 "故事弧":构建故事弧,让故事有起伏和转折。
### 3. 设计角色
- "角色塑造":创造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
- "角色动机":明确角色的行为动机,使角色行为合理。
### 4. 编写故事内容
- "情节安排":设计引人入胜的情节,使故事充满悬念。
- "对话设计":对话要自然、生动,符合角色性格。
### 5. 调动听众感官
- "视觉元素":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场景,让听众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 "听觉元素":通过声音、音乐等元素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 "触觉元素":通过描述触觉感受,让听众身临其境。
### 6. 修辞手法
- "比喻、拟人":运用修辞手法,使故事更加生动形象。
- "排比、对仗":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 7.
相关内容:

对于一个31岁的人,初中时候的事情有许多已经记不清了,但是有几件可能这辈子都忘不掉,今天我与你分享其中的一个。
小学升初中开学时是要军训的,我们学校采取的是为期一周的封闭式集训,地点在离市区比较远的一个叫“卧虎湾”的地方,从我家到那里大致就像天安门到奥体中心的距离。
学校做的特别狗的一件事情是,军训结束后没有安排车把我们送回学校,而是让我们自己走回家,说这是军训的最后一场训练。
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没有导航,一群小学刚毕业的初中生开启了回家之旅。
既然是回家那就有远近,我找了几个顺路的同学一起,刚开始大家有说有笑,走了一个多小时,有的就害怕了,怀疑我找的路对不对,有没有绕远;有的直接到街边的小卖铺给家长打电话来接。
我虽然也不认识路,但不认识就问,问了得有20多个人,就这么一路“饥寒交迫”走了快4个小时终于回家了。
第二天上学,老师问谁是完全自己走回家的,我是全班唯一一个举手的……
你看,如果我和你说自己从小胆子大、主意正、性格坚毅,你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是如果我和你讲这么一个故事,不用我说,你自己就能总结出来。
也许以后你会忘了看过这篇文章,但你可能还会记得一个初中生在不认识路、没有导航的情况下徒步四小时回家的故事。
好的故事能让人有共情能力,你想传达的信息放到故事里可以传递的更远、更深刻的影响受众。
有句话叫“能讲故事,就不要讲道理”,人生来就喜欢故事,比起道理,故事更能让我们铭记和深思。
那我们应该怎样讲好一个故事呢?
故事公式
在讲公式之前,我想先与你分享一个故事。
在18世纪的普鲁士,全国唯一核心的农作物是小麦,可一个国家只有一种核心农作物是很危险的,万一遇到自然灾害和战争,国家马上就会陷入粮食危机。
按照当时的种植水平,能改变这个危机的只有土豆。因为土豆好吃又好种,还有营养。
但全国上下的老百姓却不肯吃土豆,为什么呢?
原因有三点:
1、土豆是茄科,同科的很多植物都有毒,比如曼陀罗,所以大家不喜欢茄科。
2、土豆埋在地下,见不得光,不像小麦长在阳光下,光明磊落。
3、和信仰冲突。《圣经》里记载了很多可以吃的食物,可偏偏没有土豆。
因为这三个原因,即使国王下令全民必须吃土豆,老百姓也还是不吃。
那后来怎么办呢?
国王规定,从今天起,土豆列入皇家蔬菜,只有皇室成员可以吃,别人通通不行。他还派军队驻守马铃薯田,但是,暗地里又嘱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行,有人偷,就当没看见。
后来老百姓出于好奇,都想知道皇家蔬菜到底是什么味道,于是就去偷土豆,发现很好吃就接着偷。等土豆在民间普及了、被认可了之后,国王就取消禁令,土豆就这么顺理成章的成了新的国民粮食。
你看,国王用一条规定,成功勾起了老百姓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去吃土豆,避免了危机的发生。这就是故事的力量。
好,现在该揭晓我们的故事公式了:
故事=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
看着有些长,我们一起用上面土豆的故事做一个拆解。
目标:为避免粮食危机,国王想要百姓吃土豆。
阻碍:百姓不喜欢吃土豆。
努力:国王下令百姓吃土豆。
结果:百姓还是不吃。
意外:既然你们不吃,那就不许吃,只有皇族可以吃。
转弯:好奇害死猫,你不让我吃,我反而要尝尝。百姓偷土豆吃,发现很好吃。
结局:土豆终于得到普及。
我们讲故事的目的是要传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听众给你时间,你当然可以按照公式说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如果听众没给你多少时间,你也可以把公式适当简化。比如简化成:目标+阻碍+努力+结局。
例如:马斯克想要实现人类移民火星的目标,但火箭的成本非常高。他经过两次失败将火箭的成本降低至十分之一,并成功掌握火箭回收技术,终于在第三次堵上身家性命的发射中取得成功。
还有一种更牛的讲故事的方式,偷换概念,有人也把它称作“扭曲现实力场”。
例如乔布斯为将百事可乐营销总裁斯卡利招致麾下时说的:“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儿,还是跟着我改变世界?”
乔布斯用了10秒钟偷换概念,让人觉得百事可乐就是卖糖水,苹果就是改变世界。
发现了吗?这世界所有的事物都有两个价值:事物=实际价值+认知价值。
故事要改变的就是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价值。
用故事提升说服力
我们讲一个故事,本质上其实就是为了说服。
品牌讲故事,是想说服消费者认同自己的产品和品牌价值;政客讲故事,是想说服选民为其投票;个人讲故事,是想说服听众接受他传达的观点……
那什么样的故事最有说服力呢?
答案是无限接近,最好是亲身经历的故事。
我听过很多TED演讲,有一些内容,甚至主题都已经忘了,但有一个至今印象深刻。
那是在参加一个TTT培训师的课堂上,老师放了一个关于节省擦手纸巾的TED视频。演讲者说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张纸,那么(就中国而言)每年就能少砍伐10万颗树。
微小的举动能拯救这么多树,很震撼是不是?但最重要的不是这句话,而是演讲者让现场听众,包括我们也跟着视频一起“Shake hand”,一共甩手12下。是的,洗手之后,甩12下,仅用一张纸就完全可以擦干手,无需再拿一张。
因为环保是人人都愿意做的事情,而且我们也亲身参与到了这个故事中,所以这个“甩手12下”的理念被我牢牢记住,每次洗完手都执行一遍更是得到了强化。直到现在,每次看到浪费纸的人,我都想把这个视频甩给Ta。
你看,如果你想说服一个人接受你的想法并付诸行动,那么你就把故事从天边无限的拉近到他的身边,让他亲身参与。听众亲身参与过的故事,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总结
这世界所有的事物都有两个价值:事物=实际价值+认知价值。故事要改变的就是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价值。
“能讲故事,就不要讲道理”。好的故事能让人有共情能力,这个故事要么和听众有关,要么让听众喜欢。你想传递的信息放到故事里,可以传递的更远、更深刻的影响受众。
完整故事公式:故事=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
我们可以根据听众能接受的时长,紧扣目标,适当调整故事中的元素。(例如调整成:故事=目标+阻碍+努力+结局。)
讲故事的本质是为了说服,最有效的说服是把故事从天边无限拉近到听众身边,让他亲身参与。亲身参与过的故事,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推荐阅读:
欢迎留言、转发,我们下篇文章见~
更多个人成长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Rising的思考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