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外开放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旨在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以下是一些具体措施:
1. "政策支持":
- 制定和实施教育对外开放的相关政策,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明确对外开放的目标、原则和方向。
- 鼓励和支持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 "国际交流与合作":
- 开展教育交流项目,如学生交换、教师互访、联合培养等。
- 鼓励国内高校与国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包括联合办学、学分互认等。
3.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 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
- 鼓励国外优质教育机构在中国设立分校或办事处。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短期进修等,提升国际视野和教学水平。
- 引进国外高水平教师来华任教。
5. "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 鼓励国内高校开设国际化课程,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 加强对外汉语教学,推广汉语文化。
6.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 加大对教育对外开放项目的资金投入,支持教育对外开放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教育对外开放项目。
7. "
相关内容:
■ 新华社记者 王晖余 赵叶苹
在海口江东新区,占地145亩的哈罗公学校园内,600多名工人正加班加点进行室内外装修,以确保学校今年9月顺利开学。
在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试验区控规刚刚公示结束。新引进的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北京体育大学将与考文垂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里斯本大学等,围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运动康复等专业展开深度合作。
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为契机,海南正逐渐成为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高地。2019年6月,教育部与海南省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海南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支持海南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打造新时代中国教育开放发展新标杆。
“很多政策都具有突破性。”海南省教育厅自贸办主任邹文涛介绍,方案给予海南非常有含金量的十大政策与十大项目支持,如支持境外一流高校到海南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试点设立国际高中和国际幼儿园,实施国际教育;试点境外工科大学和职业院校在海南独立办学;探索境外高水平企业在海南独资办学等。
乘着政策“东风”,海南下好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先手棋”。海南拿出最好的资源,组团布局了三亚崖州湾科教城、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海口桂林洋教育园区,并在其他重点产业园区“点状”布局。一大批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在海南签约落地,覆盖全岛主要区域,涵盖大中小幼各个学段。
目前海南已引进国内知名高校10所,合作办学外方高校9所。“突出特点是根据自贸区(港)产业需要引进和办学,比如三亚崖州湾科教城以深海科技、南繁科技为主,我们就重点引进相关大学的研究生院。”邹文涛说。
三亚崖州湾科教城引进的浙江大学、上海交大、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5所大学今年9月单列招生计划708人,其中200人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就在崖州湾培养。
“三亚南繁本身就是我们学校教授的科研基地,在这里开办研究院,能够提升科研效率,就地取得科研成果。”三亚中国农业大学研究院负责人苏洲说,利用海南的教育开放政策,中国农大已与康奈尔大学等国外4所顶尖农业高校合作成立A5联盟,加强中外高校间的农业科研合作。
“大量优质教育资源的汇聚,将为三亚带来相关领域的顶尖人才。”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党委专职副书记童立艳说。
海南在各园区增强教育开放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在洋浦经济开发区,争取今年引进德国比勒费尔德应用技术大学独立独资办学;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正致力于引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爱丁堡大学建设国内首个中外合作办学医学院。
“国际学校方便外籍人员子女在海南上学,对于吸引国际人才,改善自贸区(港)营商环境,颇为重要。”海南省教育厅自贸办专职副主任路剑威说,海南已引进知名国际学校4所,除了即将开学的哈罗公学,还引进德威公学、威雅公学及卫斯理安学院附属学校。
教育开放要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近年来海南实施“一市(县)两校一园”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引进工程,已落地和正在洽谈的项目78个,34所已开学。包括北大附中、清华附中、人大附中、北师大附中等一大批知名学校极大提升了海南基础教育整体水平。
据统计,近两年来,海南全省累计签约各类教育合作项目100个,已落地实施70个,累计开工各类教育项目412个,总投资近200亿元。
“总体来讲,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的‘大厦蓝图’已经绘就,目前进入‘筑巢引凤’‘全面施工’阶段。”海南省教育厅厅长曹献坤说,海南要将教育开放政策转化为实实在在落地的项目,担负起我国教育改革开放试验田和窗口的责任担当。
(新华社海口4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