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的社交尝试是否失败,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支付宝在社交领域的尝试确实遇到了挑战。例如,支付宝曾经推出的“支付宝圈子”功能,试图将社交与支付功能结合,但用户接受度不高,最终不得不调整策略。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支付宝的社交尝试完全失败。以下是一些分析:
1. "用户基础":支付宝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这是其进行社交尝试的基础。虽然“支付宝圈子”未能取得预期的成功,但支付宝仍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在社交领域取得进展。
2. "支付场景":支付宝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支付场景。在社交领域,支付宝可以继续挖掘支付场景,将社交与支付相结合,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3. "合作伙伴":支付宝可以与第三方社交平台合作,共同开发新的社交功能。例如,与微信、微博等平台合作,实现支付与社交的深度融合。
4. "技术创新":支付宝在技术创新方面一直走在行业前列。在社交领域,支付宝可以继续投入研发,探索新的社交模式。
总之,支付宝的社交尝试并非完全失败,而是需要不断调整策略,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交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支付宝可能会遇到挫折,但也为未来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关内容:
这两天一直在风口浪尖上折腾的支付宝认错了。
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的董事长彭蕾发布了一篇千字内部信,开头便是“错了就是错了”。彭蕾坦言,“过去这两天,是我到支付宝七年以来,最难过的时刻”。彭蕾在信件的最后公布了对此次“校园日及事件”的处理决定:
1、所有打擦边球嫌疑的圈子立刻解散。
2、恶意发布突破底线图片的用户永久封号并永久不能注册。
3、团队内部讨论整顿。想清楚并写下来,我们要什么不要什么,严格执行。
4、请大家继续鞭笞。
随后,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阿里内部发声
“阿里巴巴珍贵的是改正错误的勇气。支付宝,继续努力。阿里人,学习反思和自查。”
而在昨天更早些时候,支付宝就悄悄关闭了部分圈子,之前受到网友热议的“白领日记”和“校园日记”已无法在支付宝内搜索到。
从关闭圈子到道歉,支付宝的社交尝试又失败了吗?
11月24日,支付宝发布9.9.7版本,并且面向少量用户对“圈子”产品进行了灰度测试。根据支付宝的解释:“圈子”是一个开放平台,支付宝希望向合作伙伴开放更多的基础能力,与更多社群运营者共同建设基于实名的同好互动共享社区,方便他们交流、互动,从而为用户和各行业合作伙伴创造价值。
然而,圈子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进,以“白领日记”为例,支付宝定立了如下规则:
圈子内容的主要提供者是女性,而与其评论互动,则要满足芝麻信用大于750分。比起支付宝正经八百的功能介绍,显然“白领日记”和“校园日记”中大尺度的索赏照片更容易激起网友们对“圈子”的定义。支付宝圈子被描述成了色情内容集散地和“约炮”利器。一波一波涌现的真假莫辨的“大胸妹”照片充斥其中,等着点赞、评论和打赏。信用未及750分的非女白领和女大学生则更焦虑,因为支付宝的信用等级显然是对其充分享用圈子资源的重大打击。
长年混迹网红圈的王思聪,27日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了一张精辟的图片,间接将这场日记“狂欢”推向了高潮。
阿里社交:一直在追赶,却从未超越
人们对支付宝“日记们”的口诛笔伐从未停止,亦如阿里从来没有放弃过的社交产品。
从早期便针对买卖双方沟通的阿里旺旺,到旺信,到2013年为抗衡微信而打造的来往APP,再到2016年春节让全民陷入狂热的集五福活动,阿里巴巴一直努力啃社交产品这块硬骨头。但是,从熟人社交到陌生人社交,阿里的社交产品总是走不出其工具性的交易属性,正如支付宝的名字。成也支付,败也支付。在社交产品上,阿里想与活跃用户排名第一、第二的QQ和微信分庭抗礼,谈何容易。
好在支付宝的用户数量也不小,4.5亿。好在支付宝具有自己的信用体系。在蓝鲸对支付宝的采访中,对于为何支付宝此次选择“圈子”这一社交形态,支付宝方给出如下
“所以要启动类似‘圈子’的尝试,是因为我们发现在中国一直没有一个特别适合社群运营的产品形态,并且社群圈子也一直缺少一个让人和人之间建立信任的介质。我们认为支付宝的实名和信用体系有着天然的优势,并且基于对4.5亿用户的画像能够更加精准的聚拢有相同爱好,共同需求的人。”
用良好的信用值撬动4.5用户人群,依托圈子打通陌生人的沟通渠道。支付宝在努力增加用户对支付工具的粘性,并寄希望于用户脱离“用完就走”的使用习惯。但是这次的“校园日记事件”显然偏离初衷。
根据圈子的规则,允许女性白领或学生发布信息,但是在内容的监管上,支付宝显然是失职的。首先,不少用户为了赚取赏钱,上传大量暴露、不雅照片。正常的圈子沦陷成情色交友平台,虽未明码标价,但是打赏功能的存在变相刺激了用户趋利的特性。
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的董事长彭蕾
其实,社交产品传播色情内容的现象一直存在,早前某社交APP也是以陌生人“YP”著名,但是此次支付宝“日记事件”却依托于打赏促成更加赤裸的色情内容交换。正如彭蕾在道歉信中扪心自问:
我们要向数亿用户传递什么信号?!我们到底要什么?!我们终究去哪里?!在所谓的用户活跃度面前可以不择手段无节操?!我们在选择做这事的时候,在确定运营规则的时候,在对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做判断的时候,难道不曾迷失方向?难道不曾存有哪怕一丝丝的侥幸心理?打打擦边球无伤大雅?谁谁谁当初也如何如何?
除了运营时打擦边球的侥幸,“白领日记”和“校园日记”还暴露了支付宝消费女性的商业取向。字面上看,这两个日记圈的主体是服务女性用户,只需女性发言,但是实际上则是在以女性用户为“卖点”,吸引大量的男性用户驻足。这一规则的不平等所传递的是规则制定者的价值观问题。
而另一个涉及不平等的规则是芝麻信用分大于或等于750分才允许评论。信用评级一直是支付宝此次“圈子”的重要杠杆,支付宝希冀以芝麻信用撬动陌生人的信任。但是此次的评级再加上圈子的内容,只向人们传达了一个等级观念“白富美只属于高富帅”。相比于基于兴趣的在线社区,以信用值为评判标准的筛选机制很容易伤害用户们的心。
此次支付宝的社交产品以“认错”草草收场,并不代表支付宝,或者阿里集团停止对社交产品的攻城略地。只是下一步棋怎么走,真需三思而后行。
有料
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朋友圈
本期编辑:马赛克兄妹
大公报微信矩阵
大公网丨微香港丨晨读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