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80%的癌症患者死亡原因可能与生活方式有关。以下是一些有助于延长癌症患者生存期的建议:
1. "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的摄入。
2.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
3.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与癌症风险增加有关,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对癌症患者尤其重要。
4. "保持体重":避免肥胖,因为肥胖与多种癌症风险增加有关。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癌症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6. "心理支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寻求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的心理支持。
以上建议有助于降低癌症患者的死亡风险,提高生存质量。然而,具体治疗方案还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相关内容:

每个人都曾思考过生命与死亡的课题,尤其当谈及癌症这一话题时,许多人本能地退避三舍。

真相往往比想象更耐人寻味:当医生揭开癌症患者死亡原因的面纱,发现80%的患者并非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一个被长期忽视的"隐形杀手"——恶病质。
这个听起来陌生的医学术语,正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数百万癌症患者的生存期。
恶病质,这个源自希腊语的词汇,字面意思是"状态不良",在医学上指的是一种以严重消瘦、肌肉萎缩、食欲减退、疲劳乏力为特征的综合征。
当它悄然降临,就像一位残忍的掠夺者,不仅带走患者的体重,更掠走了宝贵的生命力。

许多患者及家属常常误以为消瘦是癌症治疗的"正常现象",甚至有人天真地认为"瘦一点好,肿瘤细胞没那么多营养可吸收"。
殊不知,这恰恰是踏入了一个危险的误区。就像农田需要良好的灌溉才能抵御虫害一样,人体需要充足的营养才能与癌症抗争。
在北京某三甲医院肿瘤科,李医生近期接诊了一位58岁的胃癌患者张先生。
初诊时体重68公斤,半年后复查仅剩48公斤,肌肉萎缩显著,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免疫功能下降,最终因严重的恶病质并发感染,未能等到下一轮的化疗。张先生的病例并非个例,却是众多癌症患者命运的缩影。

恶病质为何如此致命?这源于它的多层面杀伤力。肌肉萎缩不仅限于四肢,心肌同样会受到波及,导致心功能受损;
蛋白质匮乏使得机体免疫力大幅下滑,仿佛卸下了身体的"铠甲",各种感染趁虚而入;严重的营养不良会导致化疗耐受性降低,治疗不得不中断,使癌症有机可乘;
持续的炎症反应如同无形的烈火,不断消耗着患者仅存的能量储备。
在中医理论中,这种状态被形象地描述为"正不胜邪"——阴阳失调,气血两虚,致使五脏六腑功能失调,无力抵抗外邪入侵。古人虽无现代医学技术,却早已洞察了这一生命衰退的本质。

令人遗憾的是,恶病质常被视为癌症晚期的"必然结果"而非"可干预的并发症"。
据统计,超过70%的晚期癌症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恶病质,而其中仅有不到20%的患者获得了及时、有效的营养干预。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许多患者还未被癌症击倒,就先被恶病质拖入了深渊。
如何与这位隐形杀手抗争?科学研究表明,及早干预恶病质,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达3-6个月,甚至更长。这里不得不提及六项关键策略:
第一,早期识别与干预。当体重下降超过5%,或食欲明显减退超过两周,就应该敲响警钟。体重变化是恶病质最敏感的信号,就像股市的"技术指标",往往预示着更大的波动即将来临。

第二,饮食调整应循序渐进。与普遍认知恶病质患者并非"吃得越多越好",而是应当少食多餐,从流质到半流质再到普通饭食,让消化系统有一个适应过程。
想象一下久旱的土地,骤雨只会造成水土流失,而绵绵细雨才能真正滋养大地。
第三,蛋白质摄入至关重要。每公斤体重1.2-2.0克的蛋白质摄入是基本要求,优质蛋白如蛋类、鱼肉、豆制品应成为餐桌主角。
蛋白质是肌肉的基石,也是免疫细胞的"原材料",没有足够的蛋白质,就如同建房子没有钢筋水泥,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

第四,适度运动不可或缺。即使是卧床患者,也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床上简单肢体活动。肌肉的"用进废退"原则在癌症患者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长期不活动会加速肌肉萎缩,形成恶性循环。
第五,心理支持同样重要。癌症带来的心理压力会激活"应激反应",促进分解代谢,加速营养消耗。
家人的理解、社会的支持和专业的心理疏导,如同温暖的阳光,能帮助患者走出心理阴霾,间接改善营养状态。
第六,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现代营养学与传统中医调理相结合,既补充宏微量营养素,又调和气血阴阳,能够取得更佳效果。正如古人所言:"药食同源",食物本身就是最好的良药。

近年来肿瘤营养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美国癌症协会发布的最新指南强调,癌症患者应将营养干预作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可有可无的"辅助措施"。
德国一项涉及2000多名癌症患者的研究也表明,规范的营养支持能显著降低恶病质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
当我们回顾中国传统医学史,不难发现古人对"扶正祛邪"的强调。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有"虚者补之"的经典论述,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更是记载了大量可用于"益气养血,扶正固本"的食药材料。

在抗击恶病质这一战役中,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与现代医学的精准评估和个体化干预,正在形成合力。
生命如同一场长跑,癌症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而恶病质则是这道坎上的"隐形冰面",让本就艰难的旅程更加险峻。
但只要我们认清这一事实,科学应对,就能为患者赢得更多与家人相处的宝贵时光,提高生存质量,甚至延长生命的长度。
我们与疾病的抗争,不仅是技术与病魔的较量,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在这条路上,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值得被铭记和珍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来源:
1.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家委员会.《中国癌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中华肿瘤杂志.2021;43(2):121-130
2.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国成人肿瘤相关恶病质诊治专家共识》.中华外科杂志.2019;57(2):81-89
3. 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肿瘤患者营养支持临床路径》.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3):227-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