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财产的继承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法律问题,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数字生活的日益丰富,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继承手机号等数字财产的基本原则和建议:
1. "明确法律法规":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数字财产的继承规定不同。在中国,目前尚未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数字财产继承的具体规定。但是,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原则,对数字财产进行继承。
2. "生前规划":为了避免身后数字财产的纠纷,个人可以在生前进行数字财产规划,如设立数字遗嘱、授权代理人等。
3. "技术支持":
- "手机号":手机号可以视为个人身份的象征,一般情况下无法直接继承。但是,继承人可以按照运营商的规定,通过提交相关证明材料进行过户。
- "社交媒体账号":部分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等,允许用户在生前设置“遗嘱功能”,在用户去世后自动将账号内的信息转给指定继承人。
- "电子邮箱、云存储":这些服务通常需要用户提供登录凭证,继承人需要根据平台规定提供相应证明,才能继承这些服务。
4. "继承证明":继承人需要提供有效的继承证明,如死亡证明、遗嘱、法院判决书等。
5. "法律咨询":在处理数字财产继承时,建议咨询专业律师,以确保符合当地法律法规,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总之,数字财产的继承需要综合考虑技术、法律和个人
相关内容:
山东的唐先生今年6月去营业厅,想将去世姥姥的手机号转到家人名下,营业厅要求提供去世者的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书等材料。让唐先生感到诧异的是,营业厅还要求提供去世姥姥和她父母(太姥夫妇)的关系证明。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手机号绑定越来越多的账户,其作为虚拟财产可被当作遗产,因此在继承手续办理上较为复杂。
手续复杂
要提供的证明太难办
唐先生和姥姥感情很好,姥姥去世后,他一直用着姥姥的手机号。最近,唐先生想把她的手机号过户给家里人。“这个号每月仅扣除3元套餐费,家人想留作纪念,担心不办理过户的话,号码会被注销。”今年6月,唐先生和妈妈、姨妈一起去营业厅办理过户。但工作人员告知,去世之人的手机号属于遗产范畴,办理过户需要提供死亡证明和直系亲属的关系证明。
唐先生说:“我妈和我姨都表示同意过户,但营业厅还要求提供去世姥姥父母和姥姥的关系证明,即证明‘我太姥姥是姥姥的母亲’,还有其身份信息等。”唐先生说:“我姥姥出生于1934年,她父母生活的年代久远,提供这个证明让我们特别为难。”
记者致电处理此事的营业厅负责人,对方表示此事确实存在,最开始要了唐先生去世姥姥父母与她的关系证明,但了解到实际情况后,营业厅已经积极办理。“经过领导审批,开启了‘绿色通道’,无需再提供此证明。”
并非个例
相关立法有待完善
记者搜索发现,逝者手机号办理过户难的情况并非个例,不仅是不同供应商对于逝者手机号过户的规定有所差别,不同地区的供应商对于具体要提供的过户材料,也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维维律师认为,以前手机号只是一个通信资源,但如今手机号一般绑定了微信、支付宝、银行卡、社保、公积金等多个账户,成为人们生活中高度依赖的信息载体与资产入口,具备了明显的财产属性。在这一背景下,将手机号视为“虚拟财产”纳入遗产继承范围,既符合民法逻辑,也符合技术发展趋势。
王维维律师认为,目前出现了一些手机号过户难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以及运营商过于机械化的执行规则。现行民法典虽然承认“数字财产可以作为遗产继承”,但并未就手机号这种介于账号与通信资源之间的特殊财产形式,给出明确的继承路径或标准。各大运营商为避免承担争议风险,普遍采用“高门槛+多材料”的审慎做法,甚至要求当事人提供极难获取的跨代亲属关系证明,造成公众办理困难。
王维维建议,一方面,可以通过电信条例、民法典继承编等相关法律或部门规章等,明确手机号的遗产属性及过户流程,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继承规则和简易办理机制。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无争议的近亲属过户请求,可以在不需要公证或判决的前提下,由基层政府、村委会或派出所协助出具基本关系材料,通过“绿色通道”快速处理,减轻百姓负担。 据扬子晚报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