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街与美丽说的合并案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以下是关于这一合并案的深度解读,以及为何陈琪笑到了最后的分析:
### 合并背景
1. "行业环境":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垂直电商领域竞争激烈,蘑菇街和美丽说作为其中的佼佼者,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2. "战略调整":蘑菇街和美丽说都意识到,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合并成为了一种可能的战略选择。
### 合并原因
1. "资源整合":合并后,蘑菇街和美丽说可以共享用户资源、技术资源、供应链资源等,提高整体竞争力。
2. "降低成本":合并可以减少重复投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3. "增强市场地位":合并后的新公司将在垂直电商领域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地位。
### 陈琪笑到最后的分析
1. "战略眼光":陈琪作为蘑菇街的创始人,对行业趋势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准确判断合并的时机和必要性。
2. "谈判能力":在合并过程中,陈琪展现了出色的谈判能力,成功争取到了蘑菇街在合并后的主导地位。
3. "团队建设":陈琪在合并后,注重团队建设,整合了蘑菇街和美丽说的优秀人才,提高了团队的整体实力。
4. "品牌建设":陈琪在合并后,注重品牌
相关内容:
这是一场五年的拉锯战,一直到2014年底局势还不明朗,直到2015年蘑菇街一骑绝尘,为什么是蘑菇街和陈琪笑到了最后?
蘑菇街早期员工金潇第一次去蘑菇街的办公室,是2011年初,那时候蘑菇街在杭州滨江一家毛坯房里办公,4月杭州梅雨季,光线阴暗,他看着灰暗的办公室有点犹豫了,但是最终他选择了相信陈琪,成为蘑菇街的第三名员工。
2010年,在淘宝工作6年的陈琪将手上的期权以300万元的价格全卖了,又卖了一套房子,与自己的伙伴开始创业。蘑菇街联合创始人魏一搏工作几年后在考虑跳槽,也有同学他去创业,他没有答应,大学同学陈琪开口他,他来了。原来在大学里流行打CS,有很多战队,但很难坚持3个月以上不解散,因为团员互相吵架、抱怨。陈琪带领的战队却没解散,有队员抱怨网络卡顿,否则他就把敌人打死了。陈琪说,不要找任何借口,没有意义,唯一有意义的是我们赢回来,下次找个网络好一些的地方。
也有队员犯错被其他队员骂,陈琪会站出来说:你不要骂人啦,团结最重要。骂人的队员继续抱怨,他又说:两权相害取其轻,你骂人撒气对团队坏处大,还是他犯错你不骂人对团队坏处大?
这事给魏一搏留下深刻印象,他觉得在同龄人里陈琪明显更成熟,有那么一点点领袖气质。这是他选择与陈琪一块创业的原因。
2004年的淘宝有消费者社区,新潮的年轻人在里面交流购物心得,淘宝宣扬店小二文化,陈琪和他的同事岳旭强(现蘑菇街联合创始人)都在社区里回过贴,做过客服。但是,商家逐渐入侵社区,社区变成打广告的地方,就做不下去了。2010年陈琪和岳旭强出来创业,想的就是如何将社交与电商结合利用起来,从用户一端入手。
陈琪的第一个创业项目是卷豆网,就是让所有社区站长都能使用获得来自淘宝的佣金,卷豆则获得佣金的佣金。卷豆转化率不够高,站长们可能擅长运营社区,但不会导流量到淘宝。2011年快过年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讨论,要不要转型?有人觉得卷豆还没做到底,还没完全覆盖各个社区,又开始盈利了,这个项目还没做到顶点,为什么要转?
陈琪的思路是,与其赚淘宝佣金的佣金,还不如直接赚淘宝佣金。2010年8月决定转型,11月开发出蘑菇街beta版。在他们开发了两个月时,同类型的导购网站美丽说上线,蘑菇街直到2011年2月14日才正式上线。
导购网站本质就是流量的竞争。蘑菇街借助新浪微博和腾讯来吸纳流量,原定年底达到10万日访问量的目标,到2011年4月就快突破20万了,年终目标调整成50万,结果实际做到了100万。
美丽说在资本和流量上的优势比蘑菇街大。美丽说加入百度阿拉丁项目,百度的流量会导向美丽说,陈琪选择公开告诉大家这个消息,晚上7点半,三四十人围在一起,心事重重,对手流量会大涨,怎么办?虽然想了很多方法,怎么看也比不上阿拉丁这个流量杀手锏。尽管员工们担忧对手流量直接碾压蘑菇街,但公司内部氛围空间团结,困境反而激发了同仇敌忾的心理。
过了一两个月之后,他们发现也没怎么样嘛。2012年,腾讯投了美丽说。美丽说接入微信,这又带来了压力。投资人也问陈琪,微信上有美丽说了,你们怎么应对?
陈琪的是,如果要找最精准的流量,应该去上海南京西路地铁站女厕所门口投放广告,但没人把品牌打到那里去,因为目标客户没有消费的心理状态,是匆匆忙忙解决生理需求的。出了电梯就是恒隆广场一楼,全是大牌广告,因为短短30秒,客户心理状态就变了,做好了买买买的准备。微信做好了聊天的场景,但没有购物的场景化。
为什么百度做不好电商?因为百度眼里只有点击,以为把点击带到哪里哪里就有交易。腾讯做产品很好,把最好的产品放在最前面,但商家不在怎么办?淘宝是把在线商家的产品放前面。这是公司的基因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