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描述了一个涉及工程师滥用技术能力、侵犯用户隐私并因此面临法律诉讼的事件。这类事件通常包含以下要素:
1. "主体:" 一名(或多名)工程师。他们通常具备高超的网络技术知识。
2. "行为:" “炫技”(show off skills),意味着可能是在非工作环境、非授权情况下,或者以一种鲁莽、不负责任的方式展示其技术能力。具体行为是“入侵网络”(hacking into a network)。
3. "目的/结果:" 窃取了用户的通讯录(stole user contact lists)。这属于典型的数据泄露和隐私侵犯行为。
4. "后果:" 被诉(sued),即该工程师因上述行为面临法律诉讼,可能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这类事件通常涉及的关键点:"
"职业道德:" 工程师作为掌握关键技术的专业人士,本应遵守严格的职业道德和保密义务。滥用技术“炫技”显然违背了这一点。
"法律法规:" 入侵网络和窃取用户数据是违法行为,违反了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隐私权:" 用户通讯录属于个人隐私信息,未经用户同意擅自窃取严重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
"潜在影响:" 不仅是法律诉讼,还可能对个人声誉、公司声誉造成严重损害,并可能给用户带来实际
相关内容:
一名网络工程师为炫耀其计算机技术,利用北京某通信有限公司计算机系统存在的网络漏洞,入侵并窃取该公司企业用户通讯录16000余组。日前,这名网络工程师因涉嫌犯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被昌平区检察院提起公诉。
孙某大学时学的专业就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后的工作是安全测试工程师。因为孙某所在公司是北京某通信有限公司的用户,而作为网络安全工程师的孙某便发现了该通信公司网络存在漏洞。孙某用笔记本电脑请求进入通信公司的网站,同时通过技术手段,获得了通信公司网络系统的管理员权限。
随后,孙某又解析出所有通信公司企业用户的邮箱名并导出其通讯录约一万多个,包括企业内员工的邮箱地址,联系电话等,同时,他还篡改了企业客户邮箱的三个邮箱密码,随后登陆这些邮箱,查看了邮箱内的邮件。而他在上班时,还向同事炫耀自己的技术成果。直到通信公司的技术员在进行例行系统网络日志安全检查过程中,才发现公司的系统被入侵了。(通讯员张建银 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