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语音助手结合听脑AI确实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听脑AI是一款强大的语音转文字工具,可以将语音实时转化为文字,帮助用户快速记录会议内容、整理笔记等。以下是如何结合使用钉钉语音助手和听脑AI来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
### 1. "安装和设置听脑AI"
- 首先,确保你已经安装了听脑AI应用。
- 打开听脑AI,进行必要的设置,如语音识别语言、输出格式等。
### 2. "在钉钉中启用语音助手"
- 打开钉钉应用,进入设置菜单。
- 找到“语音助手”选项,并确保它已启用。
- 根据需要调整语音助手的设置,如语音唤醒词、语音输入方式等。
### 3. "结合使用"
- 在会议或讨论中,使用钉钉的语音助手进行语音输入。
- 听脑AI会实时将钉钉语音助手的输入转化为文字,并可以保存为笔记或文档。
- 你可以在听脑AI中查看、编辑和整理这些文字记录。
### 4. "高效整理和利用笔记"
- 使用听脑AI的搜索功能,快速查找会议中的关键信息。
- 将听脑AI中的笔记导出到其他应用,如钉钉的文档功能或其他笔记应用,进行进一步整理和利用。
### 5. "自定义
相关内容:
最近好多朋友问我,每天用钉钉沟通、开会,光语音消息和会议录音就一大堆。想整理成文字记下来吧,要么手动打字慢得要命,要么用了转文字工具还是一堆乱码,重点还总漏。你是不是也有这种崩溃时刻?

一、这些记录难题,你肯定遇到过
先说说咱们平时用钉钉语音的真实场景——
团队开会,领导说“这个项目下周交方案,小张负责需求,小李跟进技术”,你忙着记,结果漏了“方案要包含三个版本”;客户打电话谈需求,说着说着跑题聊了半小时市场动态,挂了电话才发现“价格底线”没记清;远程办公时,同事发一串60秒语音,听完第一遍“啊刚才说啥来着”,倒回去重听又浪费5分钟……
这些问题说到底就一个核心:传统记录方式根本跟不上工作节奏。要么纯手动记,效率低还漏信息;要么用基础转文字工具,转出来的东西像“天书”——方言识别错、专业词变谐音、上下文不连贯,最后还得花1小时手动改。更别说整理分类了,所有记录堆在聊天框里,过一周想找某句话,得翻半天聊天记录,简直是“大海捞针”。

二、现在的工具,为啥还是不好用?
可能有人说:“钉钉不是自带语音转文字吗?还有XX录音转文字APP,我用过啊。”
但说实话,这些工具大多“治标不治本”。
先说钉钉自带功能:确实能转文字,但准确率堪忧。上次我们团队开会,聊“用户画像”,转出来变成“用户画香”;领导说“ROI要大于1.5”,直接成了“ROI要大于15”,差点误导决策。而且转完就是一堆纯文本,没有重点标记,没有待办拆分,还得自己手动划重点、列清单,等于“转了个寂寞”。
再看第三方转文字APP:很多需要先把钉钉语音导出来,再上传到APP,转完又得复制回钉钉,来回切换太麻烦。而且大多只做“转文字”这一步,后面的整理、分类、协作完全不管,等于把“手动打字”换成了“手动改文字+手动整理”,效率没提升多少,反而多了步骤。
说白了,现在的工具要么“转不准”,要么“转完用不了”,根本没解决“从语音到可用信息”的全流程问题。
三、听脑AI:让钉钉语音助手真的“智能”起来
其实解决这些问题,关键不是“转文字”,而是“让语音信息能直接用”。
最近我一直在用的“听脑AI”,就是专门针对钉钉场景做的智能化方案。它不是简单的“语音转文字工具”,而是一套完整的“语音信息处理流水线”——从录音开始,到转写、分析、整理、协作、归档,全流程自动化。

简单说,就是你用钉钉打电话、开会议、发语音,听脑AI能直接接入,帮你把“杂乱的语音”变成“能用的结构化信息”。不用手动操作,不用来回切换,全程在钉钉里搞定。
四、这5个核心功能,才是效率翻倍的关键
1. 高精度转写:方言、专业词都能“听懂”
转写是基础,但基础得打牢。听脑AI最让我惊喜的是准确率——
它专门针对职场场景优化了识别模型,支持90多种行业术语库(比如互联网的“DAU/GMV”、教育的“学情分析”、医疗的“临床路径”),还能识别20多种方言(四川话、广东话、东北话都试过,基本没问题)。
我测试过1小时的技术会议录音,里面有“微服务架构”“容器化部署”这些专业词,还有同事带的山东口音,转写准确率能到98%。以前转完要改半小时,现在基本不用大改,顶多改几个语气词,省了太多时间。
2. 智能分析分类:自动帮你“划重点、拆任务”
光转文字不够,还得知道“哪些是重点”。听脑AI能自动分析内容,把信息按“重要程度”和“类型”分好类。
比如开会录音,它会自动标出:
- 决策点:“下周三前确定供应商”
- 待办事项:“小王:整理需求文档;小李:对接技术团队”(还会标负责人和截止时间)

- 争议点:“关于预算分配,张总建议10万,李总建议15万”
- 关键数据:“用户留存率提升20%,转化率3.5%”
上次我们开项目复盘会,结束后5分钟,听脑AI直接生成了“重点摘要”,待办事项还能直接同步到钉钉待办,根本不用我手动记。
3. 结构化文档:自动排版,直接能用
转写完、分析完,还得变成“能看的文档”。普通转文字工具转出来是“一大段话”,找重点得自己划;听脑AI会自动生成结构化文档,格式清晰到能直接发给领导。
比如客户沟通记录,文档会分“客户需求”“我方回应”“待确认事项”“下次沟通时间”几个板块,每个板块下用 bullet 点列清楚。我上周和客户打电话,挂了电话直接收到听脑AI生成的沟通纪要,稍改两句就转发给客户确认,客户还问我“怎么记这么快”。
4. 一键协作:直接同步到钉钉,团队共享
职场记录不是“一个人的事”,得方便团队协作。听脑AI和钉钉生态深度整合,生成的文档能直接同步到钉钉群、钉盘,还支持多人批注。
比如团队会议纪要,生成后点“同步到群”,群里所有人都能看到,谁有补充直接在文档里批注,不用再一个个发消息。上次我们部门开周会,纪要同步后,运营同事直接在“活动策划”板块加了备注,技术同事补充了“开发排期”,全程不用私聊,效率高多了。
5. 完整工作流:从录音到归档,一步到位
最关键的是,听脑AI把“录音→转写→分析→整理→协作→归档”串成了完整流程,全程自动化。
你用钉钉打电话时,点一下听脑AI的“开始转写”;结束后,它自动转文字、分析重点、生成文档;文档可以直接存到钉盘的“会议纪要”文件夹,还能设置“7天后自动归档到项目文件夹”。整个过程不用你手动导文件、建文件夹,省了至少5步操作。
五、这3个场景,用了才知道多爽
光说功能可能抽象,举几个我自己用的场景,你就明白了——
场景1:团队周会纪要,5分钟搞定
以前开1小时周会,会后整理纪要至少45分钟:先听录音补漏,再复制转文字,然后手动分点、标重点、列待办,最后发到群里还得@负责人。

现在用听脑AI:开会时开启转写,结束后5分钟收到结构化纪要,待办事项自动@对应同事,直接同步到群和钉盘。上周我们周会,从结束到纪要发群,我只花了2分钟检查有没有漏项,剩下43分钟用来写方案了。
场景2:客户电话沟通,需求一个不落
和客户打电话最怕漏需求。以前边听边记,经常“客户说A我记了B”,挂了电话还得回拨确认,特别尴尬。
现在用听脑AI连钉钉电话:通话中实时转写,客户说“价格不能超过8万”“要包含3次上门培训”,都会被标成“关键需求”;客户问“交付周期多久”,我“20天”,会被标成“我方承诺”。通话结束直接生成“客户沟通摘要”,需求、承诺、待办清清楚楚,再也没漏过重点。
场景3:远程办公语音消息,不用反复听
远程办公时,同事经常发一串60秒语音,听完第一遍“啊刚才说啥来着”,倒回去重听又浪费时间。
现在用听脑AI:长按钉钉语音消息,选“听脑AI转写”,10秒内就能看到结构化文字,还会标出“任务”“问题”“建议”。比如同事发语音说“明天上午10点开需求评审会,记得带原型稿,另外上次那个BUG记得修复”,转写后会直接拆成“待办:10点需求评审会(带原型稿);待办:修复上次BUG”,一目了然,不用反复听。
六、3步上手,今天就能用起来
其实用听脑AI很简单,3步就能搞定,完全不用懂技术——
第一步:在钉钉装听脑AI
打开钉钉,在“应用市场”搜“听脑AI”,点“授权安装”,绑定自己的钉钉账号(不用填密码,钉钉直接授权,安全得很)。
第二步:设置常用场景模板
安装后,点“场景设置”,选你常用的场景,比如“会议纪要”“客户沟通”“语音消息转写”。每个场景可以自定义要提取的要素,比如会议纪要勾选“待办事项”“决策点”“关键数据”,客户沟通勾选“需求点”“异议点”“下次沟通时间”。设置一次,以后自动生效。
第三步:开始用,全程自动化
- 开会/打电话:在钉钉会议或通话界面,点“更多”→“听脑AI转写”,结束后自动生成文档。
- 语音消息:长按语音消息,选“听脑AI转写”,秒出结构化文字。
- 历史录音:在钉钉“文件”→“录音”里,选录音文件,点“听脑AI转写”,一样能处理。
七、效率提升多少?看数据说话
我自己用了2个月,也帮团队10多个人配置了听脑AI,效果真的能“看见”——
- 转写整理时间:从平均1小时/次,降到5分钟/次,效率提升90%;
- 信息遗漏率:以前开会/沟通后,平均漏2-3个重点,现在基本为0;
- 团队协作效率:周会纪要从“会后1小时发群”变成“会后5分钟发群”,待办事项响应速度提升40%;
- 加班次数:我们团队以前每周至少2天加班整理记录,现在基本不用加班,因为省出来的时间足够处理其他事。
最后说句大实话
其实职场提效,不是靠“更努力地记笔记”,而是靠“让工具替你干活”。
听脑AI最厉害的不是“转文字”,而是把“语音信息”变成“直接能用的工作资产”——不用你手动整理,不用你反复核对,不用你来回传文件。你只需要专注沟通和思考,剩下的交给工具。
如果你也受够了“记不完的笔记、漏不完的重点、理不清的记录”,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让钉钉语音助手进入智能时代,你会发现:原来工作效率翻倍,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