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众时代”(Audience Fragmentation Era),观众的注意力变得极其分散,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效果下降,内容需要更精准地触达目标群体。在这个背景下,奈飞(Netflix)和亚马逊(Amazon)作为领先的流媒体巨头,它们做电影的方式体现了深刻的不同战略,但又都围绕着利用数据和平台优势展开。
以下是它们各自的主要策略:
"奈飞 (Netflix) 的电影策略:"
1. "核心定位:高质量原创内容的领导者"
"战略重心:" 奈飞长期以来将重心放在投资和制作高质量的原创电影和剧集上,以此构建其核心竞争力。它将电影视为吸引和留住订阅者的关键。
"目标受众:" 面向广大订阅用户,尤其是那些寻求高质量、差异化、能提供“观看理由”的内容的观众。它试图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口味,但整体上强调品质和独特性。
"内容类型:" 覆盖广泛,包括剧情、喜剧、惊悚、科幻、纪录片等。注重叙事、制作水平和演员阵容,力求在影院级品质上与好莱坞竞争,甚至超越。
"决策机制:" 早期更多依赖“奈飞与爱迪生”(Netflix & Chellberg)等内部团队的专业判断和品牌愿景。近年来,虽然也在拓展类型和预算,但其“品质优先”的战略根基依然深厚。它更倾向于
相关内容:
好莱坞今年上半年上映的诸多续集电影,在北美市场遭遇一系列滑铁卢,最近的代表作要算是《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联盟》与《独立日2》了,像这样的续集电影或者制作意在构建一个体系的电影(DC或漫威宇宙)如今在好莱坞如日中天,这势必会进一步挤压那些中小成本电影或者独立电影的生存空间,更重要的是从艺术创作上看,好莱坞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导演掌握对影片的最终控制权,那些想要在电影创作谋取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的导演,也许真的应该不再寄望于在好莱坞争取一席之地。

因为现如今,Netflix和亚马逊影业在开拓网剧市场的同时,也开始谋求在电影市场领域分一杯羹。这两家公司都不约而同向着独立电影或者中小成本电影领域进发。
这也不奇怪,揆诸现实可见,中小成本电影逆袭好莱坞大制作的情况几乎每天都在北美电影市场上出现,当中国的游戏迷们狂热的二刷甚至N刷《魔兽》时,在北美,温子仁的恐怖惊悚新作《招魂2》却力压《魔兽》,成为北美周末票房榜冠军。观众到了一个阶段,对于爆米花式的科幻电影大片起腻,是可以预见的情况,而中小成本的制作不及好莱坞大制作有着视听上的极大震撼,却在故事创意上大放异彩。
Netflix出品的电影,在发行时院线和网络平台同步上映,曾经一时间得到很多美国院线的抵制,毕竟网络渠道同步上映会严重影响票房收益,况且Netflix此举还有着更深的意图:将观众的院线电影观看习惯转移至网络平台,这是彻底要观众与院线绝缘。不过这是否“杀敌八百自损一千”?有待商榷。去年,《卧虎藏龙2》在北美院线和网络同步上映之时,高清盗版资源很快遍布中国视频下载网站。
相比起Netflix稍显激进的策略,亚马逊影业风格偏向保守,亚马逊影业出品的电影,往往是在院线上映一月有余,才回归自家平台点播服务。
我最近连续看了几部两家公司出品的电影,像前文所提及的《卧虎藏龙2》,以及同是Netflix的《无境之兽》,以及亚马逊影业出品的《猫王与尼克松》,这些电影虽然不能称之为经典,但在制作水准上就是标准的院线电影,而且值得中国互联网公司借鉴的是这两家公司选片的标准上不再只局限于那种基于市场调研报告中的热点题材,而是更强调一种个性化的品位。这也正好衬合了如今日益分众的电影市场。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在投资电影时,要不就是一味跟随传统电影公司投资热门IP,赚那些口碑奇差,但是小鲜肉加盟便有足够票房保证的电影,要不就是自己制作一些粗制滥造的网络大电影,钱是稳赚了,但却拙于长期的品牌建设与经营。
作者:何熠 |来源:iDoNews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