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着迷和富有想象力的概念!NASA 并没有直接将垂死恒星的“尖叫声”转化为我们通常理解的音乐,因为恒星本身并不像生物那样“尖叫”。但是,他们确实利用科学数据,特别是来自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JWST)等先进观测设备的数据,将遥远、剧烈变化的恒星活动转化为声音,并由此创作出独特的“宇宙交响曲”。
这通常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1. "数据收集:" 使用望远镜(如 JWST)捕捉恒星发出的电磁辐射数据,特别是那些随时间快速变化的区域,比如恒星表面的活动(如耀斑)、物质抛射或吸积盘的动态。
2. "数据处理:" 科学家会对这些复杂的科学数据进行处理。这可能包括识别特定的能量变化、频率波动或振幅变化。
3. "频率映射:" 将数据中的不同特征(例如,不同的能量水平、变化速率)映射到不同的音频频率、音量或音色上。这使得视觉上的天文现象能够转化为听觉上的体验。
4. "音乐化:" 经过映射的声音数据会被播放出来,有时会由作曲家进一步进行艺术上的处理和编排,使其更像一首交响曲或音乐作品。
"著名的例子:"
"“恒星之死”(Death of a Star):" 这是 NASA 在 2022 年发布的一个非常著名的项目。他们利用哈
相关内容:
视频加载中...

近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通过创新的“数据可听化”技术,将来自黑洞和垂死恒星的神秘信号转化为震撼的宇宙交响乐。
这项成果基于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和成像X射线偏振探测器(IXPE)的观测数据,科学家通过将天文数据映射为音符,让人类得以“聆听”宇宙的奥秘。
NASA发布的三种声音处理技术分别展现了黑洞的不同演化阶段。

首段旋律源自沃尔夫-拉叶星WR 124,这颗大质量恒星距离地球约2.8万光年,正剧烈抛射外层物质,形成绚丽的星云。科学家将其核心区域的X射线数据转化为高频“尖啸”,随后逐渐演变为长笛、竖琴和弦乐的交织,WR 124最终可能以超新星爆发终结生命,并坍缩成黑洞。
第二段声音化作品来自1.8万光年外的双星系统SS 433,X射线波动被转化为起伏的音调,背景恒星以清脆的“水滴声”呈现。
最后一段音乐来自1200万光年外的半人马座A星系,其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正喷射巨大能量流。X射线数据化作空灵的风铃音效,可见光数据则由弦乐演绎。
潇湘晨报记者何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