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者,总有机会

是的,这句话蕴含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未来的希望。它告诉我们:
1. "时间会带来机会":无论在哪个领域或情境下,后来者都有可能凭借努力、智慧或新的方法,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2. "不要妄自菲薄":即使起步较晚,也不要认为自己没有机会。历史和现实中,有很多后来者后来居上的例子。 3. "保持信心和行动":“总有机会”意味着希望永存,关键在于是否愿意抓住它,并为之付出努力。 4. "适应变化":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新的规则和机会不断涌现,这为后来者创造了可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后来者一定能够成功,成功还需要个人的能力、毅力、策略以及一定的运气。但这句话的核心精神是鼓励人们不要因为“后来”而气馁,要相信希望和机会的存在,并为之奋斗。
所以,无论你现在处于什么位置,是学业、事业还是生活的哪个阶段,都可以保持这种“后来者也有机会”的信念,积极面对未来。

相关内容:

本文作者:平原县城



喝酒能不能办成事?

能。

但是,也真憋屈。

了解我过去经历的读者都知道,我是做淘宝电商起家的。

那时候,淘宝其实已经算是红海了,想赚钱,全靠曝光量,像我这样一没关系二没资本的,很难赚到钱。

不过,我赶上了淘宝流量的一个巨大历史窗口——聚划算。

不过,能不能加入聚划算,要看店小二的态度。

店小二年龄不大,都是20出头的年纪。级别也不是特别高,打工人而已。但问题在于,店小二权力太大了,动动手指就能促成几百万上千万的生意,要说没点自己的心思,那是不可能的。

在一个好友的穿针引线下,我终于有机会,请了一个店小二吃饭。

那一天,我特意提前精心打扮,身着自己最正式的一套西装,但一进门,就被店小二来了个下马威:

“卢总你穿的太正式了,不说我还以为是卖保险似的来了呢。”

满桌哄笑中,我讪讪坐下,好友挨个介绍身份,然后开始喝酒。酒过三巡,我掏出事先准备好的信封,但店小二把我的信封推回桌角,“我这儿只认兄弟,不认这个。”

话音未落,三瓶53度飞天茅台已转到我面前。

还有什么可说的?喝吧。

等我冲到洗手间进行第三次催吐时,好友进来拍我的后背:“用力点!吐干净了好接着喝。”

事后我已经不记得是怎么回到家的,只记得我那年双十一的交易额,是我上一年的十倍。

虽然赚了钱,但我并不开心,那时候我已经30岁了,却要被一个20多岁的后辈肆意拿捏,还要陪着笑脸。

不过随着阿里开始反贪反腐,聚划算小二落马了一大批,包括那个灌我喝酒的,据说搞了上千万,已经吃了牢饭。

过了几年,我又见到了那个好友,请他吃饭时,我又回忆起了这件事,好友听了哈哈一笑,说:你这算啥?比你厉害得多的大佬,照样要被灌酒呢。

然后,他就给我讲了一个雷军的故事。

在小米5发布前,三星半导体中国区一位高管到访小米,与小米供应链团队见面。

因为某些原因,双方起了很激烈的争执,拍了桌子,三星高管扬长而去。

可能觉得不解气,这位三星高管回去就把这件事渲染成了“小米不尊重三星”,写了一篇小作文,然后发给了三星所有高管的电子邮箱。

结果就是,三星对小米实施了AMOLED 屏幕断供。

那时候的京东方还没完全崛起,三星的AMOLED 屏幕是供应链王者,非常强势,如果断供,小米5根本没机会量产。

为了保证屏幕供应,雷军不得不拉下面子,找了4位好友帮小米说情。一位是时任金立CEO卢伟冰,一位是OPPO的创始人陈明永,一位是闻泰通讯高层,一位是瑞声科技高层。

此后屈尊前往三星赔罪,但连续三次都吃了闭门羹,一直到第四次,才终于约到了这位三星高管。

在那场赔罪的饭局中,雷军喝光了5瓶红酒,而这位高管还不依不饶,雷军不得不不断道歉“我们做得不对,我们做得不对”。

5瓶红酒是有效果的,最终,三星同意恢复对小米的供货。

也许,就是这次羞辱,让雷军认识到,如果不够强大,就无法平等对话。

真正的创业者,是在呕吐物里也能看见月光的人。酒局践踏得了肉身,却浇不灭骨血里的火种。

讲完这个故事,同学拍拍我的肩膀:

你现在在干什么?那个店小二现在在干什么?雷军现在在干什么?当年那个高管又在干什么?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个世界终究不会是强者恒强,后来者总有机会。

后来者总有机会,一语成谶。

10年之后的2025年,三星总裁李在镕到访小米,和国内不苟言笑不同,李在镕全程腼腆的笑,一如当年那个前往三星赔罪的小米。

此时的三星,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控制小米产业链的三星。而如今的小米,却已经是三星需要讨好的对象了。

这让我又想起了雷军被灌酒的段子。

也许,在雷军被灌酒时,他其实已经知道,这个场子,自己一定能找回来。

因为他也相信,这个世界终究不会是强者恒强,后来者总有机会。

可以说,雷军这一辈子,就是在践行这句箴言。

1987年,当华为的任正非、台积电的张忠谋、三星的李健熙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的时候,雷军刚刚考入武汉大学计算机系,相比前面这些大佬,是个不折不扣的后来者。

雷军从小拿的就是爽文剧本,在仙桃中学一直都是年级前十,到了武大也包揽几乎所有奖学金,计算机课的作业还被学校编入了教材。

当雷军手搓破解WPS的时候,后来的业界巨头腾讯和百度还不存在呢。

得知自己的WPS被破解,金山公司创始人求伯君用一顿全聚德把雷军骗到了饭店,本想兴师问罪,但席间却被雷军的才华所折服,最终决定雷军加入金山。

雷军负责的,是Windows环境下的WPS,雷军将其起名为:盘古。

盘古这个古代神话人物,寄托着雷军的国产软件的梦想,那时候雷军喊过一个口号,叫“扛起民族软件的大旗”。

按照雷军的估计,盘古半年就能卖5000套,可实际上呢?

当时的老百姓不管你的理想,正版WPS要480元,盗版OFFICE只要5块钱,那肯定是哪个便宜装哪个。盘古全生命周期,只卖了2000套,血本无归。

事实证明,光有报国之心是不够的。

就算盘古成功了,又能如何?能改变中国软件产业整体落后的局面吗?不能。

中国当时的软件产业,在缺乏操作系统基础也缺少国产软件生态的情况下,是很难真正突围的。

那怎么办?只有先从产品做起,然后一步一步走到产业链、操作系统、配套生态,强大起来之后,才有能力实现真正实业报国,扛起民族大旗。

事实上,雷军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2010年,雷军创立小米,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迎来了创业后的第一个巅峰,出货6112万台,较2013年增长227%,登顶中国市场份额第一。

喜气洋洋中,小米硬件研发团队悄悄分出了一个小团队,组建松果半导体,准备造芯。

为什么小米开始造芯了?

一方面,虽然有人告诉雷军造芯片需要投入10亿美元、花10年时间才会有结果,而且风险很大。但雷军认为依靠小米的强大用户市场,自研芯片总会有结果。

另一方面,2014年12月,中国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标志着中国制造开辟了新的航道,开始向高质量、中高端制造迈进。

看一下数据就知道了:

2013年,我国生产了14.6亿部手机、3.4亿台计算机、1.3亿台彩电,但八成芯片依赖进口,剩下的两成里,还有英特尔在华的工厂部分产能。

CPU方面几乎一片空白,三星、东芝、美光垄断着中国硬盘和内存市场,高通、三星、英伟达、联发科技统治着超过94%的处理器市场。

雷军很清楚,这个时候的中国芯片技术,就像在别人的地基上盖房子,制造业的繁荣之下尽是技术枷锁的碰撞声。

这一判断,和当年任正非造芯时的判断是一样的。

市场换技术已经让当时的中国付出了太多代价,随着人口红利和政策优势渐渐退潮,低端制造链也势必会走向分流转移,没有人能够抵挡资本流向成本洼地这个经济规律,当年美国逃不过,中国同样不能。

如果不切换发展模式,注定会永远锁死在高端技术赛道上,何谈国运?

如果在这一代人不能完成高端制造的任务,那拖累的注定是下一代人,下下一代人……

这就是中国新制造十年的使命,也是中国科技企业的使命。

然而,造芯这条路,并不容易。

2017年,松果第一款芯片澎湃S1问世,搭载在小米5C上试水。

但是说实话,澎湃S1相比麒麟655、联发科P10、骁龙625,虽然参数上差别不大,但因为只有28nm制程,导致直接影响了续航和散热能力。

最后,小米5C销量不及预期,澎湃S1也没有了后来。

后来小米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澎湃S1的失败,主要是技术积累不足,这不是小米一家公司的问题,但人才不成熟、梯队不完善、技术跟不上等问题,在刚起步的松果内部却显得格外突出。

2016年,雷军与团队挨个谈话,做了一个决定:补课。

雷军后来写的《小米创业思考》中,提到了补课的成果,也就是小米技术研发的三个阶段:

——集成式技术创新

——自主式技术创新

——核心颠覆式技术创新

小米手机,就是“集成式技术创新”的典范,像苹果一样,没有任何晶圆厂、镜头模组工厂和面板产线,依然能创造顶级的电子产品。

但是之后呢?没有经历自主式技术创新,就跳到颠覆式技术创新,显然不是时候。

所以,小米换了个思路。

松果解散后,小米并没有停止造芯,而是采用了更加现实的方式,从ISP影像芯片、充电芯片等等小芯片切入,累计研发12款专用芯片,沉淀了足够的技术积累,也维持了小米对芯片赛道的理解。

就这样,一步一步,小米在芯片赛道缓慢扎根,强枝壮叶。

2021年,雷军做出了一个决定:重启手机SOC。

那一年,中美在安克雷奇掀了桌子,芯片国产化的紧迫性空前,中国芯片产业站在了要么窒息,要么燃烧的悬崖边。

那一年,手机业务竞争激烈,造车和芯片都是百亿投入、生死未卜的豪赌,不仅对资金、业务、组织带来极大挑战,极其考验一个创始人的勇气和战略定力。

那一年,上海微电子在14nm光刻机上取得了关键突破,中国距离自主化量产高制程芯片越来越近。

时机差不多了,造芯!

其实当时高管团队也有争议,有人说当年松果没做成的事情,现在凭什么就能做成?松果时期的芯片只需要10亿晶体管,现在晶体管数量翻了十倍不止,凭什么现在就能搞定?

芯片设计有个很棘手的地方,它没有中间结果。

不像手机,可以先做个机模给人看,芯片在回片之前什么成果都没有,不可能拿着代码给老板看,说写了1000万行代码,让老板评价是否满意?

从商业角度来说,这是个典型的风险项目,研发完成了,流片能否成功?就算成功了,芯片是否真的没问题,还需要很长时间去验证。就算量产了,芯片前期那么多投资,都需要从规模上收回,规模起不来肯定亏本。

所以,做芯片研发要有很强的战略定力。

恰巧,雷军就是那个有定力的人,做高端旗舰芯片的决定就是雷军做出的。

但问题在于,小米芯片项目启动的时候,距离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芯片设备国产化率达到50%,14nm生产线摆脱国外依赖的目标,还剩下不到4年。

实际上,至今中国仍远远落后于这个目标。

而在芯片产业的国际分工中,一颗芯片主要有美国的设计、中国台湾的制造、马来西亚的封装、荷兰的设备、日本的材料等多国主导。

小米内部仔细研究了行业规律,觉得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现在世界上几个主流芯片厂商,都是做设计起家的。

接下来就是小米闭关修炼的4年,甚至外界丝毫没有觉察到小米关于这次科技决战的硝烟味。

实际上,小米在这一轮芯片研发上砸了135亿,按年研发投入,已经进入中国半导体前三。研发人员投入2500人,硕士以上80%,核心骨干都是从业15年以上,来自 AMD、苹果、三星等公司的行业顶尖人才。

但小米仍没有料想到,4年就能破关而出。

原因是小米在芯片投片环节实现了行业突破,首次流片即告成功,而其他厂商通常需要两次流片。这也大大缩减了研发周期。

5月22日,小米自研旗舰芯片玄戒O1横空出世。这是一款“水准进入行业第一梯队,整体95分,局部技术领先”的3nm旗舰SoC芯片。

3nm旗舰SoC芯片是啥概念?

你可以简单理解为这是一款处理器的核心数量多、主频高、制程高,而且制程直接杀进3nm禁区的芯片。

全球能站稳这个擂台的,掰着手指头数也就三家:苹果A系、高通骁龙、联发科天玑。

现在呢?

小米玄戒提着3nm的大刀也进场了!而且是第二代3nm的工艺,比第一代3nm工艺性能提升10%以内。晶体管密度每暴增一次,本质上都是在硅基世界里开辟新大陆,让性能与能效实现双重跃迁。现在明白为啥说“制程即正义”了吧?

参数相信大家都看过了,具体如下:

该芯片采用3.9GHz、X925双超大核设计,比行业其他量产X925高270MHz,安兔兔跑分300万,CPU多核性能领先苹果5%,GPU性能超越苹果50%左右。CPU功耗媲美A18Pro,低频能效最接近苹果,GPU功耗比苹果低35%。

而且因为小米的全生态布局,这次的搭载玄戒O1的小米15sPro手机还搭配了UWB超宽带技术,当你揣着手机走到车前,车锁会自动弹开;空调还没进屋就已启动;智能门锁隔着三堵墙都能感应,真正做到了“一芯多用”。

宏观一点看,小米芯片的意义,远超一颗芯片本身。

它不仅代表着华为遭受美国管制、OPPO败走哲库之后,中国又有一家企业以巨大的勇气,敢于在SoC芯片赛道投入重金,向SoC最高水平发起冲刺。

诚然,中国芯片产业经过这些年的追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牺牲良品率为代价,实现了14nm到7nm的量产。但问题在于,在DUV光刻机性能已经接近极限的情况下,再进一步,难如登天。

这样带来的结果是,中国芯片设计受困于制造工艺,只能在7nm左右徘徊,只能说在国内能用,但在全球没有竞争力。

所以,必须设计和制造两条腿走路,用高制程的设计,促进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这样才能带动整个产业更高水平发展,实现中国科技企业从“后来者”到“领先者”的跨越。

而玄戒O1的诞生,已经能够证明,中国芯片突围,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玄戒O1的问世,其实并不是一个慷慨激昂、荡气回肠的造芯史诗,但却是更符合产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在中国的宏大叙事中,经常有人存在一种误解,伟大的成就往往就像晴天霹雳,横空出世。

但事实上,哪有那么简单?

中国的东风1导弹,如果没有钱学森从德国看来的V1技术资料,没有苏联提供的P2导弹样本,没有中国一群专家的卧薪尝胆,咋可能突然就一飞冲天?

中国的原子弹,如果没有配套工厂从铀矿石选矿、分离、浓缩、高能炸药以及爆炸模型测算等等,咋可能突然在戈壁滩炸响?

中国的电动车,如果没有那么多中国企业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长期投入研发,怎么可能有今天的横扫世界?

在《小米创业思考》中,雷军回忆:即便遭遇生死存亡的困境,面临项目能否量产的巨大不确定性,小米研发团队依然坚持投入,没有半点动摇。

如今,在玄戒芯片研发上,雷军一如既往,承诺坚持10年,投入500亿,坚定“起步看三代,规划十年起”的战略耐心。

在硬核科技的探索道路上,小米是一个后来者,也是一个追赶者。在一开始,后来者肯定不完美的,总会被嘲笑、被怀疑,这些都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但这并不意味着,后来者就不会成功。

站在2025年的坐标回望,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在全面逆袭,中芯国际已经成功突破7nm制程,上海微电子正在向高制程光刻机发起冲刺,新凯来实现了芯片设备的整体突围,国产光刻胶、国产EDA软件,也有了长足进步,仅2024年,中国芯片企业就新增5万多家......

中国芯片产业,早已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春色满园”。

所以,对于中国大陆第一款自主研发设计的3nm手机SoC,我们不妨多一些包容和耐心,静待花开。

《一个投资家的20年》中,曾提到这样一个故事,日本以前有三大家族,有一次三大家族的首领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聚在一起开会,看到一只杜鹃鸟,但不论怎么逗,鸟都不叫。

时人问:“杜鹃若不啼,当如何?” 织田信长:“杀之不足惜。” 丰臣秀吉:“诱之自然啼。” 德川家康:”静待莫需急。”

翻译过来就是:

织田信长说:“不叫就把它杀了!”

丰臣秀吉说:“用食物引诱,它就叫了。”

而德川家康则说:“都不用,慢慢等着吧。”

是啊,这只杜鹃毕竟是一只鸟,总会叫的。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