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吸金上亿,扎堆举办的“马拉松”,暗藏暴利产业链

您提到的现象,即一些规模巨大、吸金上亿的马拉松赛事扎堆举办,确实暴露出了一个可能存在暴利空间的产业链。这种“马拉松热”背后,涉及到多方参与和复杂的运作模式,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商业逻辑和潜在问题。
以下是对这个现象的几个关键方面的分析:
1. "赛事组织方的利润驱动:" "高额报名费:" 随着马拉松赛事的受欢迎程度,报名费水涨船高,尤其是一些知名城市或特色赛事,报名费可达数百甚至上千元。巨大的参赛人数乘以较高的报名费,为赛事组委会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赞助收入:" 赛事是品牌曝光的绝佳平台。从运动品牌、汽车制造商到金融、科技等各行各业的企业,都愿意投入巨资成为赛事赞助商,以获取品牌推广和营销机会。大型赛事的赞助总价值往往非常可观。 "商业合作与服务:" 赛事组织方还会与餐饮、住宿、交通、安保、医疗、摄影、纪念品销售等服务供应商合作,从中抽取分成或收取服务费。
2. "“扎堆”现象的原因:" "跟风效应:" 当某个城市或区域成功举办马拉松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反响后,周边或条件相似的其他城市容易产生“跟风”举办类似赛事的冲动。 "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你知道一场马拉松有多赚钱吗?

不是跑名次的奖金能赚多少,而是办一场能赚多少。

2011年规模赛事的马拉松才只有22场,到了2019年,就疯狂翻了83倍,到了1828场。

马拉松背后的“经济账”啊,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一场马拉松赛事,举办日虽然看似只有一天,但背后运转着的,却是一项“超级大工程”。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马拉松是最容易出政绩的体育赛事。

大量人群在短时间内涌入举办城市,于餐饮、住宿、交通、旅游、购物等各方面都会创造不菲的收入,政府自然乐见其成。

一场大型的马拉松比赛啊,对于拉动城市经济,和提升形象上的作用上,属于是立竿见影的。

2024年路跑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日均创造5.5亿收入,这背后是都精密的经济链条——报名费、赞助商、酒店预订、旅游消费等环环相扣。

其中头部赛事贡献率超70%,马拉松单场直接经济收益达7.01亿,间接拉动文旅消费超12亿。

足见一场比赛的吸金能力有多强。这哪里是跑步,这简直就是城市印钞机。

各个城市争相筹办马拉松,通常都是寻求专业公司进行赛事运作。

作为马拉松赛事的运营商,经过招投标拿下运营权后,可以拿到三部分钱,一部分是政府补贴,一部分是报名费用,另一部分就是赞助费。

首先,政府对马拉松的补贴就能有100~200万元一场,如果是国际赛事,那能拿到的最高补贴就更高了。比如无锡马拉松就给出过八百万补贴,而深圳更是最高给过一千两百五十万补贴。

其次,一场2~5万人参加的马拉松的报名费,约在200万到1000万不等。

这笔费用人均看着不多,人数一多起来也是一笔巨大的收入。

还有赞助费,才是赛事绝对的大头,一二线城市的马拉松,冠名赞助商开价基本在千万起步,合作伙伴500-800万元,普通赞助商200万元~300万元。

无论是国际巨头耐克、阿迪,还是国产品牌特步、李宁等,都是马拉松赛场上的“赞助大佬”。比如阿迪,就为了抢下北京马拉松顶级合作伙伴头衔,猛砸了两千万。

挣钱的生意,人一多就容易乱。

马拉松赛事数量井喷,参赛人员暴涨的同时,比赛质量却远远没有跟上。

由于今年的马拉松更为火爆,20万人争夺1.2万名额,全马中签率仅5.97%,甚至催生了黄牛代抢签的服务,还衍生出"保中签"的灰色产业链。

资源浪费的也不在少数,部分城市的赛事服务费占到了财政支出的15%,但赛后场馆闲置率却高达70%。

不仅如此,这些马拉松赛事越办越多,但得到官方认证赛事的比例却逐年下降,占比已经不足二成。

通常来说,官方认证的比赛,会派出专业的监督人员和裁判,对赛事筹备整个流程进行监管和把控,而没有官方认证的赛事,则处在“监管真空”下,这种马拉松,也被称为“野鸡比赛”。

不仅水平良莠不齐,赛事医疗救援和现场应急救治人员配备更是严重不足,因此酿成的过失乃至惨剧,不在少数。

和国外相比,咱们只用4到5年的时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马拉松50年的发展历程。四十二公里的跑道,早已变成了千亿赛道,但在商业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马拉松又很容易脱离全民体育的初衷,沦为各方圈钱的工具。

如此野蛮生长的“马拉松”,是时候该降降温了。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