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探讨的是马拉松赛事背后复杂的经济学问题,特别是政府补贴的普遍性以及行业快速扩张中暴露出的粗放式运营问题。以下是对这篇文章核心观点的提炼和解读:
"核心观点:"
1. "政府补贴普遍存在(“输血”):" 文章指出,在中国,绝大多数马拉松赛事都需要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来维持运营。这反映了赛事本身可能难以完全通过赞助、报名费等实现收支平衡,尤其是在赛事初期或规模较小的时候。
2. "行业高速增长与隐忧并存:" 马拉松赛事近年来经历了井喷式增长,成为城市体育名片和旅游吸引物。然而,这种高速发展也伴随着粗放式运营的问题。
3. "粗放式运营的隐忧:" “粗放式运营”可能指:
"过度追求规模和数量:" 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吸引眼球或发展体育旅游,盲目举办赛事,数量激增但质量参差不齐。
"忽视可持续性:" 赛事的投入产出比不高,长期看依赖政府补贴,缺乏健康的商业模式和自我造血能力。
"安全隐患与管理不足:" 赛道规划、安全措施、应急处理、志愿者管理等方面可能因追求速度和规模而投入不足,存在安全隐患。
"同质化竞争:" 赛事主题、路线
相关内容:
作者:于长洹
一场山地马拉松越野赛,21条鲜活的生命被吞噬。生命的凋零令人扼腕,同时也为狂奔的马拉松赛事敲响了警钟。
近年来,国内马拉松赛事呈现井喷之势,赛事数量和参赛人数高速增长的背后,围绕赛事所形成的产业链也逐步壮大起来。硬币的另一面是,高速发展背后,部分赛事组织和运营粗犷的隐忧暴露出来。
为强化底线思维,加强赛事活动安全管理,国家体育总局5月23日晚紧急召开“全国体育系统加强赛事安全管理工作会议”,进一步压实体育系统的赛事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完善体育领域安全风险防控制度和举措。
热潮之下,如何让马拉松走向精细化和专业化,成为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或许,以此事件为契机,国内的马拉松赛事将迎来新的变革。
井喷的马拉松赛事
看到甘肃马拉松事故的相关新闻时,马孔多公司创始人艾国永也颇为震惊。2015年,传统媒体人艾国永选择辞职创业,随后成立了跑步文创公司马孔多。这几年,艾国永见证了国内马拉松赛事的井喷式发展。
在艾国永看来,2015年可以说是中国马拉松迈入高速发展期的元年。“2015年之前北京马拉松报名都是报不满的,但是从2015年开始,国内很多马拉松赛事就要抽签了。”
2014年,中国田径协会变革马拉松管理模式,取消赛事审批。2015年,在全民跑步热和取消赛事审批的大背景下,马拉松赛事开始井喷式增长,注册赛事数量由51场增加到了134场,2016年达到328场,是2014年的6倍多。
此后,国内马拉松赛事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2019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全国范围内,总体马拉松赛事已由2011年的22场升至2019年的1828场。
从参赛规模来看,在2011年至2019年间,全国马拉松参赛人数由40万人次升至712.56万人次。2019总体参赛人次较2018年增加129.56万,同比增长22.22%。其中认证赛事总参赛人次达到423.91万,占总参赛人次的59.49%,较2018年增加57.75万,同比增长15.77%。
城市马拉松赛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同时,类似于山地越野马拉松这样的小众赛事,近年来在国内也逐渐风靡。
在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陈元欣看来,马拉松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同时也是城市的狂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马拉松赛事看作一张“城市名片”。
陈元欣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马拉松赛事举办热潮的背后,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另外还有城市对于个性化展示和营销的需要。马拉松将体育跟旅游等产业融合在一起,可以让人们深度体验一座城市。”
赛事运营市场小而散
相较于普通体育项目,马拉松无需特别建设场馆,只需做好赛道规划、赛事宣传、赛中服务,即完成了赛事筹办的基本工作。通常情况下,政府部门会将赛事经营权交给赛事运营公司。
随着国内马拉松赛事的井喷,众多赛事运营公司也涌现出来,由此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条。
从马拉松赛事所需的运营费用来看,一场规模较大的赛事平均运营费用超过千万,平均赞助费用约为六七百万。
那么,国内马拉松赛事运营状况如何?艾国永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目前中国的马拉松赛事,如果扣除掉政府的资金扶持,可以说90%以上的赛事都是亏损的”。
从马拉松赛事的运营来看,如果实现盈利,就需要赛事收入的多样化,除了报名费外,还有电视版权、赞助商、赛事纪念品销售等收入。
在艾国永看来,“国内马拉松赛事总体来说报名费还是偏低的,而赞助商这一块也不是很活跃,所以赛事举办前期主要还是有赖于政府的扶持。”
从国内马拉松赛事运营商市场来看,目前市场较为分散,赛事运营公司规模都偏小。有媒体指出,甘肃省白银市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从2018年举办至今已有四届,连续四届均由甘肃晟景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运营,而该公司的员工只有20余人。
对于国内赛事运营市场小而散的现状,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陈国强也撰文指出,大多数国内马拉松的盈利模式并不清晰,许多依靠地方政府的补贴。政府在马拉松赛事中不可或缺,大多数马拉松赛事需要政府托底、输血,但赛事公司更要造血,这样才能获得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从粗放运营走向专业化
国内马拉松赛事蜂拥而上的背后,赛事服务保障水平参差不齐的隐忧也凸显出来,而此次甘肃马拉松事故,则将马拉松赛事粗放运营的问题彻底暴露。
陈元欣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山地越野赛事对于赛事组织、选手服务、安全保障、后勤补给等有更高的要求,这对赛事运营方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需要赛事运营公司更加专业。
“马拉松的赛事保障成本比较高,而像山地越野赛这样的赛事,专业化服务保障要求高,需要更大的投入。如果运营方不愿意在服务和安全上多投入,就会有很高的安全风险。”陈元欣说。
一位资深马拉松跑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国内一些马拉松赛事存在粗放经营、安全保障不到位的情况,一些地方只重视设置高奖金等物质条件吸引运动员参赛,却在最重要的安全保障上不愿投入,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对赛事发展极为不利。
对于此次甘肃马拉松事故,央视发表评论称,举办包括马拉松在内的极限运动赛事本就是一项极为科学专业的工作。路线规划、安全保障、医疗准备、应急救援、食品补给等等,需要事无巨细,万无一失。
有媒体呼吁,在赛事过多、乱象丛生的局面下,强化审批手续、严格审批标准,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提升马拉松赛事的规范性。
国家体育总局在23日的会议中也表示,随着体育领域改革发展的深入,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持续高涨,放管服改革对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原有的以行政管理体系为主导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监管任务要求,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另外,根据参赛人员的描述,此次赛事的运营方晟景体育,不仅管理不到位,对于赛事的举办也未按照严格规定进行。因此,马拉松运营公司走规模化、专业化道路也是必要的。
艾国永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次马拉松事故,在三个层面给行业敲响了警钟。对于参赛者而言,要敬畏比赛,尊重科学,做好个人防护;从赛事组织管理环节来看,对于赛事要有充分的方案,包括面对突发状况时的预案,还有安全保障措施等;从政府层面来讲,下一步对于马拉松、越野赛等赛事的审批要更为严格,那些不具备做好保障能力的运营公司,应该被淘汰出局。“希望各方能从这次事故中吸取教训,促成行业长期良性健康发展。”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编辑:周上祺 责编: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