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分析一下芯联达(Xinlianda)对标华康全景(Hua Kang Panorama)所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跑的距离。
这是一个典型的国产替代或追赶者的情景,尤其是在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尤其是像影像设备这样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
"对标华康全景,芯联达需要跑多少“公里”?"
这个问题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比如“N年”或“N个亿”),因为“公里”在这里代表的是一个复杂的目标,涵盖了技术、市场、品牌、资金等多个维度。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理解芯联达需要克服的障碍:
1. "技术差距与产品成熟度:"
"华康全景:" 依托联影医疗(Lianxiang Medical)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平台支持,通常意味着在算法精度、图像质量、功能丰富性、稳定性、易用性等方面已经达到了市场领先水平,并经过了大量临床验证。
"芯联达:" 作为追赶者,可能需要在核心技术(如高端AI算法、特定序列开发、图像重建等方面)上追赶,并证明其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能够媲美甚至超越对手。这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产品迭代。
"需要跑的“公里”:" 这是最核心的部分,涉及研发周期、技术突破难度、产品稳定性验证等。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推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
相关内容:
给医院做外包的大小公司很多,最有名的要数东软,团队根据自身资源,也会出现像挂号那样几分天下的局面,但院中流程远比挂号资源本身难整合的多。
移动医疗这阵风打在这些外包队伍的头上,也给他们敲了警钟:软件孤岛是很难生存下来的……
而后,我们看到大量的团队在做从外包到院中打通,再到院外环节的转型,想获取大量的用户和数据资源,吃掉这批,还要做面对第三方的服务。而院内信息服务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图片来自云康
而芯联达和华康一样,主要针对的是“临床业务”:
移动端产品,会有护士端、医生端、药师端,医生辅助辅助这块,和大部分产品一样,会做:
1.碎片化管理,比如手机端查房;
2.辅助决策,选择临床最优路径,但电子病历无法打通情况下,这个环节稍远;
3.CRM协作,合作医院数据共享等。
目前合作公立医院为主(有业内人士表示,多为部队医院),一共400家,包括科室和全院。
同时,芯联达还会提供开源接口给小的HIS厂商,帮助他们生成解决方案卖给医院方,而数据则在芯联达自己的云端处理和存储。
按照芯联达的路数,其实与华康全景布局之初相似,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1.移动端产品思路略窄,从已经上线的i呼来看,暂不谈设计和交互,功能和思路上还是偏“IT系统手机用”状态,不亲和用户,也不容易发挥医院共联的巨大价值;
2.面对专业群体多点的趋势,欠缺些“云医院”、“协作医疗”等能够拴住医生和护士等人群的布局,院内CRM并不能解决问题;
3.用户不能只吃院内的,要从最初院中环节导进用户,变成可以从院外环节获取用户的思路,院前合作,院后自营都能达到这个目的。
但芯联达多年的行业积累,也有极大优势。首先在线下医院的布局和推广上,大概三个人握住了二十几个合作渠道。
其次,IT基础够硬,信息安全、信息重度集成等硬底子打的比较好,适合快速部署。
芯联达团队曾获得北极光千万美金A轮,并已经实现盈利了,收入主要来自器械、药品系等第三方机构。目前正在洽谈B轮融资。
原创文章,作者:Le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