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近年来液晶电视(LCD)的市场份额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甚至在一些高端市场被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所取代。这主要是因为液晶电视本身存在一些固有的缺点,随着技术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这些缺点变得越来越明显。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
1. "背光限制导致对比度和黑色表现不佳:"
液晶面板本身不发光,需要依赖背光源(LED)来照亮屏幕。
传统的直下式背光(Edge-lit)虽然成本较低,但光线分布不均,导致画面中央亮,边缘暗,尤其在观看高对比度场景(如黑暗场景中的亮物体)时,黑色不够纯净,亮部细节容易丢失。
虽然有局部调光技术(如Mini LED)试图改善,但高端的Mini LED背光系统成本高昂,且并非所有液晶电视都配备。普通液晶电视的对比度表现始终不如自发光的OLED电视。
2. "色彩表现相对有限:"
虽然现代液晶电视的色彩准确度和范围(如NTSC、Rec.709、DCI-P3甚至广色域)已经做得相当好,但与OLED等自发光技术相比,在显示真正的“黑色”以及某些极端色彩饱和度上,仍有差距。OLED能实现真正的独立像素控制,每个像素点自己发光,因此色彩
相关内容:
液晶电视的销量,从2020年开始就像坐滑梯似的往下掉。2021年跌了14%,这两年也没见好转。曾经客厅里最显眼的“大件儿”,为啥现在买的人越来越少?答案就俩字:难用。
以前打开电视,换频道就能看新闻、追电视剧。现在呢?先得耐着性子看完15秒开机广告。广告完了想找节目,得先翻出手机扫码充会员。可充完会员才发现,这会员跟手机上的还不通用——手机里的VIP到了电视端,要么得加钱升级,要么直接失效。想看个电影?可能在A平台;追个综艺?又跳到B平台。来回下载APP、充会员,钱包遭罪不说,时间也搭进去了。
最烦的是,孩子想看动画片的时候,大人忙着做饭,还得腾出手投屏。要是赶上老人在家,根本搞不定这些操作,电视往那一摆,最后要么成了摆饰品,要么永远停在广告页。看个剧跟闯关似的,谁愿意遭这罪?

现在的电视,标配俩遥控器——一个管开关、调音量,一个管智能系统、选节目。年轻人尚且得研究半天,更别说老人了。上次去爸妈家,老妈拉着我抱怨:“这遥控器比手机按键还多,按错一个键,画面就跳没了,再找回来比登天还难。”我帮忙设置成“一键看频道”模式,结果来个客人按了两下,又乱套了。
手机都在拼命简化操作,电视倒好,越做越复杂。现在谁还愿意正襟危坐学用遥控器?躺沙发上刷手机它不香吗?

要说智能吧,它确实能装APP、看网络内容,可跟手机比起来,反应慢、操作笨,还得插电固定在墙上。要说传统吧,它又没老电视简单——老电视插个天线、连个机顶盒,打开就能看。现在的电视,夹在“智能”和“传统”中间,两头不讨好。
想看新闻联播?手机上能看;追热门网剧?手机上能看;就连看个天气预报,手机里也有。手机能揣兜里随时看,电视得占一面墙坐着看,谁还非守着电视不可?
现在年轻人装修,流行“去客厅化”。以前客厅得摆沙发、电视、茶几,现在呢?有人把电视墙改成整面收纳柜,书、玩具、装饰品全塞进去;有人改成开放式书房,放张书桌、几把椅子,就能看书、办公、会客;还有人直接铺个地毯,放个懒人沙发,当亲子游戏区。
没了电视,客厅的功能更灵活了。周末约朋友来家里,不用围在电视前干坐着,能一起看书、拼乐高、玩桌游,互动感强多了。电视成了“年轻人用不着,老年人不会用”的尴尬存在。

那偶尔想看个电影、追个大剧咋办?现在年轻人有俩新选择。
第一招:投影仪。100寸以上的大屏幕,配个好音响,晚上拉上窗帘,跟在电影院看没啥区别。平时不用的时候,收进柜子里,不占地方。上班忙的年轻人,周末窝沙发上投个电影,仪式感拉满。不过缺点也明显——白天光线强的时候,画面发白,观感差点意思。
第二招:激光电视。屏幕超薄,颜值高,放家里能搭极简风格装修。尺寸也不小,75寸、85寸的都有,画质比投影稳定,白天看也清晰。就是价格比投影贵点,对装修有要求,得提前留好位置。

现在的电视,像不像那个曾经每天见面的老友?曾经你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视,它陪着你写作业、吃晚饭、等爸妈下班。现在呢?你捧着手机刷短视频,它在墙角落灰,连“开机”键都快按不亮了。

时代在变,需求也在变。电视曾经是“家庭娱乐中心”,现在手机、投影、激光电视分走了它的功能。但说到底,不是电视“不好”了,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变”了。

你家电视,最近一次打开是啥时候?是追热剧?还是老人看新闻?评论区聊聊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