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倒计时,孩子出现焦虑、心慌是很常见的现象,这被称为“开学综合症”或“开学焦虑”。别担心,这是孩子从轻松的假期过渡到规律学习生活的正常情绪反应。以下是一些专家支招,帮助您的孩子顺利“收心”:
"一、 理解与沟通,缓解焦虑情绪"
1. "共情与倾听:" 首先要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轻视或否定他们的焦虑。当孩子表达不安时,耐心倾听,可以说:“妈妈/爸爸知道,假期结束要回到学校,你有点舍不得,也有些紧张,对吗?” 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情绪是被接纳的。
2. "正面引导:" 避免用指责或焦虑的语气(比如“再不收心就晚了!”),这会加剧孩子的压力。多鼓励、多肯定,强调开学的积极方面,比如见到好朋友、学习新知识、参与有趣的活动等。
3. "了解原因:" 试着和孩子聊聊他们具体在担心什么?是怕学习跟不上?怕社交问题?还是单纯不喜欢学校?了解具体原因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二、 营造收心环境,逐步过渡"
1. "调整作息:"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至少在开学前一周,就要开始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调整孩子的睡眠和起床时间。可以每天早睡早起一点点,模拟
相关内容:
还有不到两周,新学期的就要开始了。每年这个时候,“开学综合征”总会悄悄缠上一些孩子——焦虑烦躁、失眠多梦,甚至对校园生活产生抵触情绪,怎么都没法快速切换到学习状态。别担心,我们特意找来专家,为家长们支支招,帮娃轻松度过这段心理调适期。

近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门诊里,多了不少带着孩子来咨询的家长。医生沈洁透露,很多孩子反映自己最近总觉得胃痛、心慌,家长带着做了一堆检查,结果却都显示正常。“其实这就是典型的‘开学综合征’,临近开学,孩子的情绪紧张会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
沈洁解释,开学焦虑的症状多种多样。首先是情绪上的变化:原本感兴趣的东西突然提不起劲儿,有些孩子还会变得急躁易怒,一点小事就可能发脾气。其次是身体上的不适:比如总觉得胸闷、心慌,明明没做什么剧烈运动,却浑身疲惫乏力;还有些孩子的焦虑会转化为躯体症状,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情况。
那该怎么帮孩子缓解呢?沈洁建议,家长首先要读懂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这些焦虑往往源于孩子对新学期的期待——想取得更好的成绩,想和同学处好关系。要让孩子知道,这种紧张是很普遍的,不用过分担心。”
同时,调整作息是关键。“要帮孩子从假期的‘放飞模式’切换到开学的‘规律模式’,慢慢调整作息时间,让生物钟适应上学节奏。”沈洁还提到,可以营造一些学习氛围:陪孩子买新文具、新书籍,一起整理书包,鼓励他们提前预习新学期的内容,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通过这些小举动,引导孩子逐渐进入学习状态。”

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陈小文提醒,对于处于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这些转段期的孩子,从假期的慢节奏突然切换到开学后的快节奏,更容易产生不适应。“家长要多观察孩子的具体行为,更要琢磨行为背后的原因。比如孩子突然不想做作业,可能不是故意偷懒,而是对新学科没信心。”
他尤其强调,千万别忽视孩子身上那些微小的优点。“很多家长总觉得孩子的缺点很显眼,优点却理所当然。但积极的心态是孩子克服挫折、不断成长的动力,哪怕只是今天主动整理了书包,也要及时肯定。”
陈小文还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聊聊新学期的愿望和规划。“每个孩子对新学期都有憧憬,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把这份憧憬从抽象变成具体、可操作的目标。” 比如在亲子互动中,发现孩子内心的渴望,结合他们的特点,把那些 “踮踮脚就能做好” 的事列为首要目标。
“还要让孩子明白,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陈小文说,“不要因为一点小失败就否定孩子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积累经验。就像走路一样,一步一步慢慢来,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转自 | 话匣子
来源: 看看新闻K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