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厂商偷偷减配”的说法确实在消费者中流传很广,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和争议。认为“只有苹果华为没缩水”的观点则是一种比较极端的看法,可能并不完全准确。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情况:
"为什么会有“减配”的印象?"
1. "旗舰定位与成本压力:" 智能手机,尤其是旗舰机,研发、物料、营销成本非常高。为了控制售价,厂商需要在某些方面做出权衡。有时,为了平衡成本,某些非核心体验或略有提升的功能可能不会像宣传的那样极致,或者与上一代相比提升不大,被用户感知为“缩水”。
2. "技术进步的相对性:" 摄像头像素从几百万提升到几亿,电池容量从几千毫安时到上万毫安时,这些是直观的进步。但对于屏幕刷新率、处理器性能、充电速度等,消费者可能已经习惯,厂商提升幅度不大或宣传力度不够,也会被觉得“没进步”甚至“缩水”。
3. "宣传与现实的差距:" 有时厂商的宣传语可能比较夸张,或者使用了某些模棱两可的表述,当实际产品体验达不到预期时,容易引发“被减配”的感受。
4. "用户期望值提高:" 随着技术发展和用户认知提升,大家对手机的要求越来越高,厂商需要不断投入更多成本
相关内容:
提问,大伙现在对手机屏幕分辨率有要求吗?
其实有关屏幕素质的争论这些年一直没有停过:比如LCD和OLED之争,现在还能在评论区吵上一波;还有前两年,各厂突然开始在旗舰机上狂卷2K屏,直接把手机屏幕分辨率抬了波咖。
2K屏的像素密度更高,良品率也更低,据黑马了解,以6.7英寸面板为例,1.5K 屏幕面板的切割良率比2K屏大概高18%。一块2K屏幕成本约85元,那么1.5K就可以降到70元,按单机型千万级出货量计算,总成本可节省1.5亿元。
如果手机屏幕更小,比如6.5英寸,那更是几乎难以肉眼察觉。
其实有关屏幕素质的争论这些年一直没有停过:比如LCD和OLED之争,现在还能在评论区吵上一波;还有前两年,各厂突然开始在旗舰机上狂卷2K屏,直接把手机屏幕分辨率抬了波咖。
2K屏的像素密度更高,良品率也更低,据黑马了解,以6.7英寸面板为例,1.5K 屏幕面板的切割良率比2K屏大概高18%。一块2K屏幕成本约85元,那么1.5K就可以降到70元,按单机型千万级出货量计算,总成本可节省1.5亿元。
如果手机屏幕更小,比如6.5英寸,那更是几乎难以肉眼察觉。
而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1.5K屏幕已经足够满足日常使用和娱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