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得对,运营商(比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确实会按照不同的地理范围来统计和计费流量,区分为“本地流量”、“全国流量”甚至“国际流量”。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 "网络架构和成本差异 (最主要原因):"
"本地网:" 指的是用户所在省份(或地市)的移动通信网络。这部分网络主要由本省的运营商投资建设和维护。用户通过本地基站上网,数据传输主要在本地网络内部完成。
"长途网:" 当用户访问本省以外的网络资源时(比如访问外省的网站、使用外省运营商提供的APP服务),数据需要通过长途骨干网进行传输。长途骨干网的建设和维护成本远高于本地网。
"成本转嫁:" 为了覆盖全国范围的网络,运营商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建设连接各省的长途网络。如果不对流量进行区分,所有用户(无论是否使用长途服务)都会免费或以极低的价格享受全国范围的网络服务,这会使得本地网络的建设和维护成本无法收回,最终损害运营商的投资积极性。
2. "资费设计和市场策略:"
"反映用户实际使用情况:" 大多数用户的上网需求主要满足本地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如本地社交、新闻、本地电商等)。本地流量通常占用户总流量的绝大部分。
"降低用户感知成本:" 将流量
相关内容:
微信聊天、刷微博、看视频……智能手机带来的这些方便,使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它,连马云都曾调侃说,“很多人晚上醒过来摸的不是老婆,是手机。”
当然使用手机上网是需要花钱的,就是为上网的流量付费。最近,由于流量的事三大运营商又一次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原因是很多网友吐槽,运营商流量分为本地流量和全国流量,并且本地流量便宜,全国流量比较贵,通常情况下“本地流量用不完,全国流量不够用”,甚至存在人在本地却先扣全国流量,再扣本地流量的情况。
那么,手机流量为什么会分为本地流量和全国流量,未来会不会统一价格呢?
为什么区分本地流量、全国流量?
对于为什么分为本地流量和全国流量,资深分析师@通信老柳在新浪微博上表示,一方面是运营商因地制宜搞经营发展的需要。3G、4G刚推出的时候,运营商采用的都是统一价,但这样的套餐有个问题,就是资费水平偏高,而且在很多地方水土不服,比如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发达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高,这样的套餐基本可以承受,但一些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套餐在当地就很难推动。于是集团公司就给省公司进行了权限下放,让各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包装各自的产品,有的省也是不断听取地市的意见,允许地市推出本地特色的优惠产品。这样一来,就出现了3G、4G全国套餐、省内套餐、本市套餐。
而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手机卡全国乱窜。因为运营商的手机号段管理是分区域的,通过这样的划分,可以有效地规范各地运营商的业务发展,便于统计各地的经营业绩。如果手机卡中的语音漫游取消了,所包含的流量也取消了区域差异,全都变成全国流量,那么资费便宜的地区的卡会跑到资费贵的地区去。
而据中新网的报道,中国联通方面解释,中国联通集团推出的是全国流量通用套餐,地方公司会根据地方特点推出一些本地流量套餐,主要针对不经常出差的人群。
有中国移动知情的工作人员表示,各个地方网络资源不均衡,流量消耗也有差异,流量消耗比价少的省份,可能就会把富余的当地流量赠送给消费者,或以低廉的价格卖给消费者,这就产生了本地流量和全国通用流量。
通信行业专家、中关村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其实本地流量是一种优惠流量,价格相对全国流量要便宜一些,但现在用户的想法是:用全国通用的流量,而付出本地流量的价格。
对于消费者来说,当然是希望流量的价格能够统一,并且越来越低。中国移动知情人士表示,流量没有漫游费一说,只是区分本地流量和全国通用流量,而且全国流量统一价是大势所趋,流量价格也会不断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