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涉及情感诈骗或“杀猪盘”式诈骗的案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情况:
1. "“包养”行为本身":在法律上,“包养”通常指一方提供经济支持,另一方提供性服务或情感陪伴,往往带有不平等和剥削的性质。这种行为在很多文化和社会观念中是不被认可的,并且可能涉及法律风险(如敲诈勒索,如果存在强迫或欺骗的话)。
2. "行为模式分析":
"时间短、对象多(两个月、7女子)":这不符合典型“包养”关系中可能存在的长期、稳定关系模式。快速更换对象可能意味着寻求新鲜感,或者是一种狩猎和控制的行为。
"高额金钱投入(每月2-5万)":这不是普通“包养”所能负担的,尤其是对于处于社会底层或缺乏稳定收入来源的男子。如此大的资金投入,风险极高。
"物质诱惑(买手机、送金条)":这些昂贵的礼物可能被视为获取女性信任、满足虚荣心或进行情感投资的方式,但也可能是为了快速拉近距离,诱导对方做出不利于自己的行为或承诺。
3. "“真相竟是‘情人劫’”":
"情感投资与诈骗":“情人劫”通常指诈骗分子通过建立虚假的亲密关系(扮演恋人、伴侣等),
相关内容:
来源:台州晚报
每月支付生活费2万至5万
更有金条作为首次见面礼
面对这样的“包养”待遇
有人心动了……
一封私信:
诱人的“包养”邀约
一天,李女士浏览某社交平台时,一则陌生人私信突然弹出,仔细一看,竟是一条“包养”邀约:每月支付生活费2-5万,先给钱不“画饼”,有意者加QQ详谈。
面对如此“包养”条件,李女士心想值得一试,便联系了“金主”张某。张某自称做黄金生意,因与妻子感情不和,常年需情人陪伴,可赠金条作为见面礼。
听到有金条相赠,李女士颇为心动,但隐约还是有些不安。张某随即发来一张购物截图:一台送给李女士的苹果手机!在张某这番豪气操作下,李女士开始相信张某所言,预订了见面的酒店。
一个要求:
作为回礼的五粮液
一见面,张某就拿出一根金条作为礼物,并告知其黄金特殊,不便在市场变现,但自己开金店的朋友可提供帮助。
前有手机,现有金条,接连的礼物令李女士喜出望外,她渐渐放下了戒心,在酒店与张某发生了关系。
事后,张某对李女士说,请朋友帮忙变现多有麻烦,希望她买两瓶五粮液作为回礼。李女士没多想,当场就下单了两瓶五粮液,并由张某转交。
一场骗局:
财色双失的“情人劫”
第二天,李女士联系张某询问变现事宜,却发现自己已被拉黑,无法联系上对方。
她这才匆忙将金条送去检测,结果如同晴天霹雳——金条是假的!更令她没想到的是,手机的订单截图居然也是P图合成的。到头来,只有自己实打实花钱买的五粮液是真的,其他一切都是骗财骗色的“情人劫”!
幡然醒悟的李女士立马报案,张某很快落入法网。
经查,张某在短短两个月内,以同样手法骗取了7名受害人的财物。归案后,张某认罪认罚,并积极向被害人退赃。
经深圳市福田区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张某最终受到了法律惩罚。
来源:深圳大件事、南方日报、深圳市人民检察院、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