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殷教授对特朗普可能强行入股芯片企业的评论,以及美国是否能够成功学中国的观点,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和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读和分析:
"储殷教授的观点可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对特朗普政策的担忧:" 储殷教授可能担心特朗普政府的这种做法会进一步加剧贸易摩擦,破坏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不利于全球经济发展。
"对美国学习中国的质疑:" 储殷教授可能认为,美国试图学习中国在芯片领域的某些做法,例如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对关键技术的扶持等,但由于两国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美国可能难以完全复制中国的成功经验。
"对美国自身实力的反思:" 储殷教授可能认为,美国在芯片领域面临挑战,需要反思自身的问题,而不是简单模仿中国的做法。美国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培养人才、改善创新环境等。
"关于特朗普可能强行入股芯片企业,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目标:" 特朗普政府推动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美国芯片产业的供应链安全问题,还是为了打压中国科技企业?
"法律和监管:" 这种做法是否符合美国法律和监管要求?是否会引发反垄断调查?
"企业意愿:" 芯片企业是否愿意被美国政府强行入股?这种做法是否会影响企业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
"
相关内容:
*本文仅在今日发布,原创内容请勿转载

特朗普政府企业股权控制政策的背景逻辑
近特朗普政府有一个政策动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那就是它正在准备以股权形式控制越来越不受管控的跨国企业。
为什么这么讲?在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小政府” 理念一直是重要理念,即便民主党这类大政府派上台,其所谓 “大政府” 与欧洲、中国也无法相比。
因此,美国的全球化资本主义发展尤为迅猛,企业与国家管制之间的矛盾也更为突出,这本质上是美国自身两面性导致的:一方面美国具有本土民族主义国家的特征,另一方面美国是经两次世界大战获胜形成的全球资本主义帝国,资本全球化与美国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由此变得极为复杂。
作为全球帝国的资本主义美国,要求企业在全球各地分散投资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以本土民族主义为本位的美国,则要求关键、重要或对解决就业有巨大作用的企业尽量在美国投资。
特朗普上台,本质上意味着美国本土主义者的一次重大胜利,这一胜利自然也体现在美国政府与全球化企业的关系上。
政策推动的核心动机与现实阻碍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中美关系紧张,美国人在克林顿时期所倡导的全球化图景,在其自身眼中正变得暗淡,甚至开始反思让中国加入 WTO 是否是错误决策,思考对国家安全有重大影响的项目是否要被美国更紧密地掌控,以避免产生 “滋敌” 效果。
特朗普基本就是在这两个主要动机驱动下,加强了对美国全球化企业的控制。
当然,还有第三个更关键但不便明说的因素,即特朗普家族试图在此过程中以某种形式勒索、获取财富。
美国近期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政府是否要持股英特尔,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已公开讨论过这一议题。这背后的主要动机与 《芯片与科学法案》 相关 —— 拜登时期为与中国开展科技竞争,推出该法案,效仿中国搞 “国家队”“举国体制” ,重点扶持相关产业。
但这种模式在美国难以推行,因为中国的 “举国体制” 与 “国家队”,建立在政府对科技领域、企业具有超强控制的前提下,企业需听从国家指挥,而美国做不到这一点。特朗普也多次提及,美国投入大量资金,企业却不听话,甚至还存在 “骗补” 行为。
实际上,他可能对其他国家情况缺乏了解 —— 只要存在巨额国家补贴,“骗补” 现象就难以避免。因为国家巨额补贴的领域,要么是政治扭曲市场的领域,要么是认知存在巨大信息不对称的领域。
究竟哪些领域有价值、哪些无价值,该补贴哪类主体,很难界定。我们早期就有典型案例:某企业主营游戏业务,却拿到了计算机软件领域的巨额补贴。
这类情况并不少见,国内部分产业出现严重过剩,也与补贴形成的强大既得利益结构有关;美国同样如此,农业补贴塑造了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日本也存在类似情况。
但特朗普认为问题在于企业 “不听话”—— 给芯片企业补贴后,它们仍不在美国投资,那该怎么办?他提出,现在给补贴不能像拜登时期对石油行业那样随意发放,而是要拿股权、成为股东。
因此卢特尼克表示,美国可以补贴英特尔,但要获得10% 的股权,且该政策要适用于更多企业。据说台积电、三星、美光科技也被纳入适用范围,这一政策自然引发诸多反弹。
企业对股权换补贴的反弹与补贴机制的共性困境
比如台积电就表示,若要以股权换补贴,宁可退还补贴也不接受。企业不接受补贴的情况很正常,在我国也有类似现象:前些年我国对企业进行补贴,各地还成立了一些产业基金,却带来一个问题 —— 很多民企,包括部分优质科技公司,都认为拿国家的钱并非好事。
拿了补贴后,单是应付检查、汇报及各类表格就忙不过来,严重分散、干扰企业精力;且只要涉及国家补贴,难免有地方个别政府往下派人 —— 企业有国资成分,政府就要派副总、派纪检监察人员;万一企业出问题,拿过国家补贴还会影响定罪量刑,法律风险极大,因此企业不愿接受补贴。
当时还出现一种怪象:很多优质企业,政府想给它们发补贴,它们却不要;而有些急需资金、希望获得补贴的企业,要么未进入重点行业、不在补贴范围内,要么本身存在风险 —— 要知道,从市场融不到钱的企业,大多存在风险。
那么谁来承担风险、谁来做冒险决策?若企业优质,在市场上自然能融到钱,为何融不到?此时若要补贴这类企业,万一补贴错了,责任该由谁承担?
因此,有些急需补贴且在我看来还不错的企业,地方政府仍会犹豫。这其中存在诸多扭曲,难以解决,但这类话题延伸开来会涉及投融资、信贷条件等一系列问题 —— 民营企业在信贷方面受限较多,银行也不愿放贷。
说实话,贷给国有企业,即便亏损,只要有政府背书,银行决策人员至少无需担责;但贷给民营企业,万一亏损、要不回钱,决策人员是要承担责任的。
所以前几年,民营企业即便再需要资金,也必须有房产等资产做抵押,没有抵押,银行就不会放贷。再往前几年,还出现过诸多怪象:国有企业以较好条件拿到贷款后,再转贷给民营企业。
当然这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整体信贷条件已非常宽松,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企业投资过度谨慎,根源在于消费不足、产能相对过剩。
现在我了解到的情况是,银行会主动上门,希望企业扩大生产,企业家也问过我相关问题,我不便多讲。毕竟每个企业情况不同,还是要实事求是,把企业办好、做强,不一定非要做大。
正如我之前所说,很多企业若能安置好创始人及一批老员工,一直经营到大家退休,也很不错。
言归正传,特朗普当前面临的情况是:他提出政府持股,却遭遇众多企业反对,比如台积电不愿被持股。于是特朗普开始退让,表示不持股也可以,还称并未针对台积电 —— 因为台积电在美国有投资,只要企业拿着补贴在美国建厂投资,即可,所以他也留有缓和余地。
但这里存在两个问题:第一,特朗普虽决心很大,但事情本身极为复杂,他只有一个任期,能否推动政策落地存疑,很多企业都在观望 —— 即便特朗普是来真的,也难以长期推行;第二,即便美国政府未来真的实现持股,也会引发诸多问题。
首先,美国政府本身不稳定,政府持股该由谁操作?如何制定能反映美国国家政治、国家利益的政策及产业政策?是成立类似美联储的机构,还是成立美国的国资委?一旦议会、地方工会介入,各类利益输送会变得极为复杂。美国有美国的困难,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情况就是如此。

美国政策调整的深层意义与未来走向
当然,无论如何,从拜登签署《芯片与科学法案》、投入390 亿美元重振本土半导体制造,到特朗普用关税强迫外国芯片企业在美国投资,再到提出以政府持股加强对企业的控制,美国确实在对全球资本主义进行一定约束。
若说拜登的做法是正向的 —— 专注 “做好自己”,那特朗普的做法就是负向的 —— 侧重 “限制他人”。但这也表明,在全球化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美国政府正感受到失控的风险,并试图通过加强国家意志与国家控制,平衡资本与本土利益、国家利益及民族利益之间的矛盾。
其实美国历史上长期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只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特殊情境下,其资本利益与全球化挂钩。美国作为全球帝国,加之美元金融体系支撑,构成了一套复杂体系,但这套体系本质上以美国的全球帝国实力为依托,如今这一根基已出现动摇。
因此,特朗普政府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本土主义特征,美国正逐步向区域大国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