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信红包抢与不抢,特别是党员干部是否参与某些特定群组的红包,确实需要谨慎对待。以下是一些基于纪律和原则的考量,供党员干部参考:
"一、党员干部参与微信红包的普遍原则:"
"遵守党纪国法:" 党员干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包括《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廉洁自律准则》等。这些法规对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提出了明确要求。
"保持清正廉洁:" 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自觉抵制各种诱惑,避免参与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损害党员干部形象的活动。
"注重社会影响:" 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二、特定群组红包的风险:"
"“纪律炸弹”:" 有些群组的红包可能隐藏着纪律风险,例如:
"传递违规信息:" 红包内可能包含违反党纪国法的信息,参与其中可能被视为知情或默许。
"拉拢腐蚀:" 特定人员或群组可能利用红包进行不正当的拉拢腐蚀,意图影响党员干部的决策。
"引发利益冲突:" 参与某些利益相关的红包,可能引发利益冲突,影响公正执行公务。
"影响形象:" 过度参与或参与不当的红包,可能损害党员干部
相关内容:
一、纪律红线:三类红包碰不得!
- 商协会、企业群红包:看似“小钱”,实为“糖衣炮弹” 规定:商协会、企业联系群中的现金或电子红包均属礼金范畴,抢红包=违规收受礼金。 案例:浙江嘉兴某副局长收受管理服务对象微信红包8500元,被党内警告。
- 单位工作群红包:时机不对=自毁前程 雷区:工作时间频繁抢红包、干部调整期拉票、强制接龙凑份子。 案例:安徽某粮站副站长收受粮贩微信红包6800元,最终被撤职。
- 特殊场景红包:强制参与=集体违规 禁令:不得以“过节”“庆贺”名义在群内搞集资、抽奖或变相摊派。
二、亲友群红包:能抢但要“悠着点”!
- 允许范围:亲朋好友间小额红包(如几元至几十元),属正常社交。
- 风险提示: 金额异常:单红包超200元或频繁收发,可能被认定“超出礼尚往来”。 亲属牵连:家属代抢红包需警惕,曾有干部因配偶收受红包被连带追责。
三、法律利剑:抢错红包代价有多大?
- 党纪处分:收受可能影响公正履职的红包,最高可开除党籍(《纪律处分条例》第97条)。
- 政务处分:违规红包金额超3万元,可降级或撤职(《政务处分法》第34条)。
- 刑事风险:若涉及赌博、洗钱,即使小额红包也可能触犯刑法。
四、典型案例:抢红包如何变“送命题”?
- “热心群主”陷阱 某街道干部在社区工作群发“感谢红包”,实为测试下属忠诚度,3人抢红包后被诫勉谈话。
- “拼手气”变“拼关系” 某国企干部在招标群发红包,中标方负责人抢到最大包,被认定“利益输送”。
- “亲情红包”藏猫腻 某处长亲属代收企业红包2000元,虽未直接经手,仍被认定“变相受贿”。
五、专家支招:三步避开红包雷区
- 看对象:管理服务对象发的红包,一律拒收。
- 看时机:干部调整、评优考核期间,不参与任何群红包互动。
- 看金额:单次超200元或单日累计超500元,立即退回并报备纪委。
网友热议
- “抢红包也要讲政治!”:支持严管,防止“微腐败”渗透社交圈。
- “人情社会太难了!”:建议明确“正常亲友红包”标准,避免一刀切。
- “平台该担责!”:呼吁微信增设“政务群红包拦截”功能。
结语
微信红包本是便民工具,却成了一些人围猎干部的“新猎具”。从浙江到安徽,从企业群到亲友群,纪律红线不容试探。记住:抢红包前先问三遍——这钱该不该拿?拿了会不会犯错?
(综合自辽沈晚报、中央纪委通报、典型案例库)
#微信红包里的纪律战# #党员干部抢红包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