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到《投资人教你写BP(61):去魅风险投资人》这一讲。
前面我们聊了风险投资的逻辑、投资人的关注点、BP的各个部分,但很多时候,创业者写BP时,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神话”或者说“滤镜”里,认为风险投资人都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有什么样的偏好?这种认知偏差可能会影响我们BP的呈现和沟通效果。
本讲,我们就来“去魅”风险投资人,还原一个更真实、更贴近他们日常工作的形象。
"一、 投资人不是“救世主”,而是“合伙人”"
"误区:" 很多创业者觉得拿到投资就是“成功”,投资人就是来“拯救”自己、帮助公司“腾飞”的“天使”。
"现实:" 真实的风险投资人,首先是你公司的“股东”和“合伙人”。他们投入的是真金白银,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他们不是慈善家,也不是无所不能的魔法师。他们的目标是投资于有潜力产生高额回报的项目,并最终通过退出(IPO、并购)实现回报。
"BP启示:"
"强调价值共创:" 在BP中,要展现你希望与投资人共同奋斗、共同创造价值的意愿,而不是仅仅索取资金。
"展示你的能力:" 清晰说明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已有的基础和市场能力,表明你不需要投资人“手把手
相关内容:
在初创企业融资的过程中,风险投资人(简称 “VC”)往往被赋予一层神秘色彩。他们手握资本,决定着项目的生死,似乎掌握着创业成功的 “金钥匙”。但事实上,风险投资人并非高高在上的 “裁判”,也不是洞悉一切的 “先知”。了解他们的本质、工作逻辑和真实诉求,能帮助创始人打破信息差,更高效地推进融资进程。
风险投资人的核心身份是 “资本管理者”,而非 “创业导师” 或 “行业专家”。他们管理的资金大多来自LP(有限合伙人),包括政府引导基金、社保基金、大学捐赠基金、高净值个人等。比如,红杉中国的主要LP就包含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其职责是为LP实现资本增值。这意味着,风险投资人的所有决策都围绕一个核心:让投入的资金在未来产生足够高的回报。
从工作日常来看,风险投资人的时间被大量基础事务占据。投资经理平均每天要阅读5-10份商业计划书(BP),每周约见8-10个创业团队,同时还要跟进已投项目的运营数据、参与行业会议等。他们并没有太多时间深入研究每个细分领域,对行业的理解可能不如深耕多年的创始人。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许多投资人对电池材料技术的了解,甚至不如创业公司的研发负责人。
风险投资人的决策逻辑也并非不可捉摸。他们评估项目时,最关注的是 “退出路径” 和 “回报倍数”。通俗来说,就是要判断这个项目未来能否通过IPO、并购等方式卖出好价钱。早期项目(种子轮、天使轮)更看重团队背景和市场潜力,比如梅花创投投资理想汽车时,主要认可李想在汽车领域的连续创业经验;成长期项目(B轮及以后)则更关注营收数据和市场份额,例如高瓴资本投资京东,正是看中其在电商领域的快速增长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风险投资人也会犯错。数据显示,即使是顶级VC,其投资组合中也有 60%-70% 的项目无法实现盈利退出。比如,软银愿景基金曾重金投资WeWork,最终因商业模式问题导致估值暴跌;红杉资本早期曾错过字节跳动,后来不得不以更高估值追投。这说明,投资人的判断并非绝对正确,创始人不必因一次拒绝就否定自己的项目。
理解了这些本质,创始人在融资时就能更有针对性。不必过度包装项目,而是用清晰的数据和逻辑说明 “如何赚钱”、“如何长大”;不必畏惧投资人的专业头衔,而是用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建立信任。融资的本质是合作,投资人与创始人是利益共同体,而非对立关系。
参考文献:
-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LP构成》,2023年,投中网,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695852.shtml;
- 《风险投资人的一天:平均阅读8份BP,见6个团队》,2022年,36氪,https://36kr.com/p/1718446719687708;
- 《软银愿景基金投资WeWork巨亏复盘》,2021年,财新网,https://www.caixin.com/2021-02-01/101669635.html;
- 《梅花创投吴世春谈投资理想汽车:看中李想的连续创业经验》,2020年,创业邦,https://www.cyzone.cn/article/6372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