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厂出手,这些流氓软件要彻底凉了” 这个说法,"可能过于乐观了,或者说情况比较复杂。"
确实,像谷歌(Google)、苹果(Apple)、微软(Microsoft)等国际科技巨头,凭借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相对严格的平台审核机制,对流氓软件(Malware)、恶意软件(Malicious Software)、病毒(Virus)、以及用户不期望的软件(Potentially Unwanted Applications, PUA)等,构成了"强大的威慑和清理力量"。
具体体现在:
1. "应用商店严格审核:" 苹果的 App Store 和谷歌的 Play Store 对上架应用有相对严格的安全和隐私审查标准,能够过滤掉大量明显的恶意软件和钓鱼应用。这是对用户最直接的保护。
2. "设备自带安全防护:" Android 和 iOS 系统都内置了安全中心或类似功能,能够检测和提醒用户潜在的威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阻止恶意应用的安装或运行。
3. "持续的安全更新:" 操作系统和核心应用会不断发布安全补丁,修复已知漏洞,减少被利用来安装恶意软件的机会。
4. "强大的搜索引擎和预警能力:" 谷歌等搜索引擎会监控恶意软件域名和下载链接,并在用户搜索相关应用或遇到可疑情况时提供警告。
5. "强大的用户基础和影响力:" 大厂的产品使用量巨大,
相关内容:
提到 Windows 系统,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广告多?流氓软件多?还是垃圾清理麻烦?
这些问题似乎从 Windows 问世就没有停止过,而且似乎愈发严重。
即使微软在早期就已推出过 Windows Defender ,但实际使用真的一言难尽,直到 Win10 时代才差不多可用。

而距离 Win11 发布已经过去一段时间,官方也推出过一系列更新。
在最新版本中,微软默认开启了这一项功能 —— Defender PUA 。

该项功能的主旨是:从根源上拦截影响用户体验的广告应用,甚至流氓应用。

通过类似于黑白名单的机制,如果遇到疑似应用,直接拦截!防止被用户安装使用。
这下微软是真的出手整治毒瘤软件了!
实际体验我们就拿业内毒瘤应用 2345 来测试一下。正如预料的那样,首先在下载时就遇到了问题。

在下载快完毕时,被安全中心检测到病毒威胁,并直接拦截删除。没办法,只能先关闭阻止下载检测。
花了一些时间,好不容易把软件安装完毕。还没等打开,第一时间也收到了安全中心的通知:找到可能不需要的应用!

而点击确定后,就会有报错提醒。并且经过测试在 Win10 下,运行没有报错。

这就意味着,程序本身没有问题。很难想象该应用在你电脑上偷偷做了什么。就算正常打开应用,同样有提醒警告。

而在安全中心,你也可以选择是否保存这些不被信任的应用。

这一举措确实是保障设备安全的最佳方案,首先从下载途径进行封锁,不明、疑似应用不能被下载,再从安装和使用进行提醒。
虽然确实可用,那能不能从源头解决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
诱导广告大家在一些网站进行下载时,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形?打开需要下载的内容,出现这样的页面:

有本地下载、高速下载,选哪个?如果一些不明所以的用户点击了高速下载,那么就中了圈套。你将下载到的是这样一个文件。

打开后,你将获得的就是诸如此类的下载器。而他们就是提供毒瘤软件、弹窗广告、垃圾推广的罪魁祸首。

图中部分软件可能还算是正规软件,但有的软件纯粹就是垃圾软件,如果安装,后果可想而知。

因此,首先不建议在部分下载站进行资源下载,需要软件最好去官方渠道。如果非得使用,记得使用普通下载,不要使用任何“高速”下载器!

类似的诱导内容,在网页广告上也有体现,比如这样的网页广告,右上角两个关闭按钮,很具迷惑性。

而同样的诱导操作,在手机网页上也比比皆是。在手机网页中,大家一定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依旧是下载软件,手机端的高速下载依旧是一些应用商店的客户端。

甚至在某些网站,会自动弹出网页显示:你的手机不安全!并伴随着倒计时,提醒你需要修复手机,甚至手机都会出现震动。

而当你点击修复,会发现:哦,原来又是下载推广软件!

对于电脑,除了使用 Defender PUA 来阻止流氓软件恶意安装。
首先依旧是在根源上培养下载习惯,或者在浏览器上,使用类似于 Chrome 的浏览器, 同样会有拦截病毒应用的功能。

并在浏览器配合使用一些广告屏蔽插件。例如 AdGuard ,最大可能将广告入口进行屏蔽。

而手机端,同样记得只使用普通下载,并且浏览器建议开启广告屏蔽,这样就会有一个较好的使用体验。
最后,微软虽然想在根源上尽可能解决,但依旧能力有限。
从根本摆脱这些流氓软件,不仅需要监管部门积极整治,更需要用户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