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标题“保护自己的网络隐私,可以用这些‘流氓策略’| 政见CNPolitics”,我们可以推测这篇文章讨论的是一些比较激进或非常规的方法来保护网络隐私。
“流氓策略”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警示意味,暗示这些方法可能不被主流所接受,甚至可能带有一定的风险。政见CNPolitics这个平台通常关注政治、社会和时事评论,因此文章很可能从这些角度探讨隐私问题。
以下是一些"可能"被这类文章提及的“流氓策略”或非常规隐私保护方法,以及它们背后的逻辑和潜在风险:
"可能涉及的“流氓策略”及其分析:"
1. "彻底断开互联网连接 (Going Offline / Offlining):"
"逻辑:" 这是最彻底的隐私保护方式,既然不上网,自然无法被网络追踪或监控。
"风险:" 完全失去网络带来的便利,无法访问在线信息、使用云服务、进行远程工作或沟通等。对现代社会来说,几乎难以生存。
2. "使用“黑暗网络”(Dark Web) 和匿名通讯工具:"
"逻辑:" 黑暗网络(如Tor)通过多层加密和志愿者运行的中继节点,使得追踪用户活动变得极其困难。配合如I2P、Mix Network等工具,可以进一步增强匿名性。
"风险:" 黑暗网络充斥着非法内容和交易,存在极高的安全风险(
相关内容:

摘要
加塞冗余信息、展示虚假资料、伪装用户行踪……“混淆” 的手段虽然流氓,但目的却挺高尚。
夕岸 / 政见观察员
很多人都知道商业网站和社交媒体会攫取用户隐私。当你浏览网页、搜索信息、刷新社交媒体的时候,网站悄悄记录下了你的信息和兴趣,将你的隐私卖给商家,从中获利。
不过,很少有人会因为这个原因注销社交网络账号。激进的理论家们一直在号召人们抵制网络商业帝国的兴起,因为它们一直在以用户的隐私换取利润。但是,这些呼声始终未能进入大众的耳朵。因为,相比于用户的 “沟通需求”,“隐私” 往往只能靠边站。
大多数用户在悠闲惬意地使用 “免费” 的互联网冲浪时,并不关心自己的个人资料会被商业公司收集起来,卖给其他机构以实现各种各样的商业或政治目的。虽然网上也并不缺乏自由开源、尊重用户隐私的另类社交媒体(比如 Diaspora和 Twister),但是它们一直处在边缘化的位置。
于是,在 “退出社交媒体”、“更换社交媒体” 对大多数人都不可行的情况下,研究者们开始思考一种以退为进的用户隐私保护策略:让用户继续留在原来的社交媒体,但通过各种 “流氓” 手段来加塞信息、更改资料、伪装行踪,让监控者收集隐私的成本提高,或者让这些信息不再准确。
两位数字行动者(Finn Brunton 和 Helen Nissenbaum)借鉴编程术语,将这种行动概念化为 “混淆”(Obfuscation)。“混淆” 可以被看做一种弱者的武器,它在网络空间信息权力不对称的情况下赋予了普通用户更多的选择。
“混淆” 究竟 “流氓” 在何处
虽然 “混淆” 是一个新词,但依据相关原理开发的网络工具早已有之。早在十年前,Nissenbaum 与合作者就开发了一款浏览器工具:TrackMeNot。它可以在用户使用各类搜索引擎时,自动发出虚假的搜索请求,从而使得网站无法甄别哪些是来自用户的真实搜索记录。比如,当你查询本地橄榄球队的比赛日程时,程序会随机帮你检索一家开在东京的餐厅,这样一来,收集你隐私的人就不知道你的真实兴趣了。
更有意思的工具则是 2014 年底发布的 AdNauseam,它会在已经安装好屏蔽广告插件后,自动在后台点击页面上出现的所有广告。用户无差别地点击了所有可能的广告,也就相当于什么广告都没点击,正如一个通晓所有知识的人,人们无法知道他/她究竟对哪些话题感兴趣。因此,网站没法通过点击记录来预测用户的消费偏好。
在社交网络的误导方面, 著名的 FaceCloak 将用户希望保密的脸书资料保存在匿名服务器上,同时将一份伪造的资料直接传送给脸书。这样,陌生人访问你的脸书时,看到的是一份虚假的用户资料;只有经用户批准的好友,才可以看到匿名服务器上的真实资料。
当然,这些策略并不绝对安全。但它们至少不会像一些加密工具一样,给人虚假的安全感——加密工具承诺信息安全,但往往做不到。“混淆” 策略承认自己在监控面前的无力,同时选择在权力的注视之下施展自己的恶作剧。
“混淆” 遭遇的道德困境
用 “混淆” 的原理反抗监控社会,动机上当然是合理的。然而,互联网运行的模式是如此的制度化,以至于所有对现存架构的破坏,都不得不为自己的正当性辩护。“混淆” 策略也必须面对诸多道德上的困境。
对 “混淆” 最主要的质疑之一,是人们认为这种日常抵抗浪费了互联网宝贵的流量,破坏了正常的网络生态。比如,为了在搜索时规避监控,用户不得不让工具生产大量的垃圾信息,来掩盖自己真实的行为。部分使用过 TrackMeNot 的用户,就在网上吐槽说这类工具占用了太多的带宽。
质疑者说这种工具制造了 “垃圾信息”,但是究竟什么算垃圾信息?信息是否一定要被看到,被消费才有意义?意义由信息的内容还是功能决定?如果一种运用 “混淆” 策略的信息发挥了社会功能,它还能被视作垃圾信息吗?
此外,各种实现 “混淆” 的手段,一般来说并未对用户提出过高的技术要求。理论上,任何会用浏览器上网的网民,都可以使用相关的策略来掩盖自己的数字踪迹。然而,任何新工具都要经历扩散的过程,那些率先使用 “混淆” 策略的用户,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不再是反抗者,而是成为了搭便车的人。那些在一个共享的网络空间下却还没有学会反抗的用户,则被迫承担起了隐私被监控的后果。
最后,“混淆” 作为一种抗议手段,还会激起监控者的反扑。当监控者发现原有隐私收集方式的有效性下降,他们会倾向于改进目前的算法,开发新工具来提高监控的精度。长此以往,隐私监控者也许会用更不人道的手段对待用户。当然,由于害怕激怒对方而停止抗议,从来都不是令人信服的辩护词。
“小伎俩” 也可以成为网民的武器
当前关于网络隐私与监控的讨论,慢慢变成了微软、苹果等大公司与政府间的强强博弈。普通用户虽然也是事件中被争论的主要对象,但他们却越发成为一个扁平的符号、谈判的筹码,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
过去几年,我们目睹了互联网抗议的一次次内卷化:关于互联网监控的讨论在逐步深入、学术著作层出不穷、媒体报道更是铺天盖地,相比之下,普通用户的选择却继续越变越少。以脸书为代表的网络组织形式,继续入侵着生活的每个方面。除了不断被灌输监控社会的可怕寓言,不断被泼上 “隐私已死” 的冷水,没有人教导用户怎么策略性地面对这个衰败的现实。“混淆” 策略的提出,是否能把在公共讨论中被边缘化的用户拉回圆桌?
从这个意义上说,“混淆” 是真正行动性的概念,Brunton 和 Nissenbaum 也将之看做一场力量有限,潜力却深远的革命。它不再寄希望于一小堆极客去自建门户、用脚投票,而是希望所有用户通过现有的平台来颠覆不合理的信息传播方式。在网络空间愈发垄断的当下,对监控社会的明显抗议与激烈革命成了被挡在主流之外的选择,而种种小伎俩、恶作剧、不服从,却正在集聚新的斗争动力。
参考文献
Brunton, F., & Nissenbaum, H. (2015). Obfuscation: A user’s guide for privacy and protest.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Fuchs, C. (2015). Reading Marx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perspective on Capital Volume 1. New York: Routledge.
文字编辑:郝小书
微信编辑:邓哲远
图片编辑:魏子杰
最新合辑下载
百度网盘: http://t.cn/RGCasri
GitHub:http://t.cn/RG9BdvX
Dropbox:http://t.cn/RG91Exk
我们是政见CNPolitics(微信号:cnpolitics2011)。我们致力于拆掉知识的高墙,让普通人读懂学术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新知。分享我们的文章,传播更多靠谱观点。
我们的内容均为原创,个人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网站链接 http://cnpolitics.org;媒体机构(含各类网站及微博、微信公号)转载请联系授权:Webmaster@CNPolitics.org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