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给新生开家长会,这件事有利有弊,不能简单地说完全是“帮忙”或“帮倒忙”。它更像一把双刃剑,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议的具体内容、形式、目的以及它所传递的信号"。
"可能“帮忙”的方面(积极作用):"
1. "帮助家长适应角色转变:" 高中阶段家长可能还比较直接地介入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大学则不同。家长会可以告知家长大学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提醒他们如何从“保姆”和“监工”转变为“顾问”和“支持者”,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干预。
2. "提供信息平台:" 可以集中介绍学校的规章制度、选课指导、校园安全、心理健康支持、社团活动、未来发展方向(如考研、就业、留学)等关键信息,让家长和孩子都更有准备。
3. "建立家校联系渠道:" 为家长和大学老师/辅导员提供一个初步的沟通机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大学的基本情况,也便于后续有针对性地寻求帮助。
4. "缓解孩子和家长的焦虑:" 一个正式的、积极的家长会,可以展示大学对新生及其家庭的重视,让家长和孩子都感受到支持,从而减轻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和不安。
5. "强调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表明大学希望与家长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让家长明白他们的参与是有价值和被需要的。
"可能“帮
相关内容:
最近,北大、上海交大、浙大、中山大学等不少高校,都在开学前后组织了面向新生的家长会。消息一出,不少网友的第一反应是:“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怎么还有家长会?”
学校方面的解释很明确:开家长会,是为了让父母了解学校的培养方案,实现“家校协同育人”。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在心理和社交层面还未完全成熟,学校和家庭共同陪伴引导,有利于他们成长。
这话听起来挺合理,但不少人心里还是犯嘀咕:这真的是在帮孩子吗?

事实上,大学“高中化”管理的现象早就被讨论过。有高校老师坦言,自己花在跟家长沟通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回微信、解释规则、甚至被要求拍张孩子上课的照片。许多家长的问题细致入微:小到宿舍床尺寸、插座类型,大到选课、实习、保研政策,都有家长替孩子咨询。更常见的,是直接帮孩子请假。
不是说所有开家长会的学校都会这样,但一旦家校联系过于紧密,辅导员随时可@、家长群天天更新,就很难避免父母过度介入。有辅导员直言:现在学校和家长似乎形成了一种“共谋”,都没把大学生当成真正的成年人来看待,反而像管小学生一样,强调“全程关注”,生怕出一点问题。
这种“无微不至”的背后,其实藏着一种风险:它可能正在无形中推迟孩子的心理断奶期。
大学生大多已经年满十八岁,从法律意义上讲,已是成年人。他们需要的是学会自主管理、独立思考、为自己负责。而家长会的召开、家长群的建立,在无形中延续了父母的控制和庇护,也给了学校一条“便捷通道”:一旦发生心理危机或突发状况,可以第一时间找到家长“共同处理”。
从学校的角度,这或许降低了管理风险;对家长而言,也缓解了自身的焦虑,感觉“还能继续参与孩子的生活”。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我成长的空间却被一点点压缩。
有人质疑:如果什么决定都是家长在做、什么问题都是家长在问,那上大学和上高中还有什么区别?这样的“家校共育”,到底是在培养能走向社会的成年人,还是在制造一批难以断奶的“巨婴”?

需要强调的是,大学并不是不能与家庭沟通。问题不在于“是否沟通”,而在于“如何沟通”。如果学校一味迎合家长过度介入的需求,甚至主动推进无缝对接,却没有设定好边界,就可能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真正的大学教育,应当鼓励学生自主规划、自我负责、独立思考。家长退一步,学校扶一把,孩子才能真的长大。
说到底,大学之大,不仅在于有大楼、大师,更在于它能给学生一片自由生长、勇敢试错的天空。而我们现在做的,是在保护他们,还是在过度保护?这是在帮他们成长,还是在延缓他们成熟?
或许,每一所推行“家长会”的高校,都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