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大获全胜,除了最有争议的“小米汽车”还没赚钱

这个说法有点过于绝对和简化了。我们来分析一下:
1. "“大获全胜”的依据是什么?" "智能手机业务依然强劲:" 小米手机在全球市场份额稳定,尤其在印度、东南亚等市场表现不错,并且在中国市场也保持着竞争力。虽然面临激烈竞争,但并未失败。 "IoT和智能生活生态:" 这是小米的核心优势之一。拥有庞大的智能家居设备生态系统,用户基数大,粘性高,是重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 "Xiaomi Cloud(小米云服务):" 提供云存储、游戏、应用分发等服务,是重要的增长点。 "电视业务:" 在中国电视市场占有一定份额。 "互联网服务:" 广告、游戏等业务也在持续发展。 "海外市场拓展:" 在多个新兴市场取得了显著进展。 "公司整体表现:" 尽管面临挑战,小米集团整体营收和利润仍然保持增长,尤其受益于海外市场的强劲表现。
2. "“除了最有争议的‘小米汽车’还没赚钱”这个说法:" "小米汽车尚未正式发布:" 小米汽车目前仍处于研发和生产准备阶段,尚未正式上市销售。 "投入巨大,风险高:" 汽车行业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投入巨大,研发

相关内容:

8月19日,小米集团刚刚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雷军赚得盆满钵满。

数据非常不错,隐忧也很大:表面看是营收1160亿、净利润119亿的“爽文剧本”,细品就是“汽车业务亏3亿还要再砸2000亿”。


财报数据显示,小米集团总收入达到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已连续三个季度突破千亿元;净利润为119亿元,同比增长134.2%;经调整净利润为108亿元,同比增长75.4%。


“故事大王” 的财报又玩起了套路。今年才过去两个季度,就把去年的季度拽进来凑数,硬吹 “连续三季”?这并表的把戏,少了点真诚。


当天晚上,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还在其社交媒体平台上晒出了这份“成绩单”。


△图源:雷军微博


二季度卖比较好,毛利为26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84亿元增长41.9%;经营利润为13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8.89亿元增长128.2%;期内利润为118.73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0.7亿元增长134.2%。


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汽车卖了多少?


小米汽车业务方面,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集团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收入为人民币213亿元,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为人民币206亿元,其他相关业务收入为人民币6亿元。


这部分就没有想象中好了,小米大获全胜的版图现在就缺智能电动汽车这一只角。


二季度,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毛利率为26.4%。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经营亏损为3亿元。


小米集团合伙人、集团总裁卢伟冰在当晚的业绩电话会上表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小米在汽车等创新业务上的费用投入超300亿元,所以累计来看新业务仍然有较大亏损。


不过这部分有个知识点,就在刚刚6月份北京小米汽车工厂亮相的时候,雷军说,未来五年,在核心技术研发上将再投入2000亿元。雷军告诉记者,坚定不移迈向价值链高端,并带动整个产业链、供应链升级。


每个字都懂,连在一起就不太理解。


所以,如果按照卢伟冰说的,亏损是因为创新投入了300亿元,那么未来五年就要花费2000亿元就更难赚钱了,毕竟从今天来看,汽车这部分还没有创收。


雷总在这里藏了一个点,他没有说这2000亿都是花在汽车板块的,算是进可攻退可守。


卢伟冰说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点,小米不参与汽车价格战,也不参与内卷。


回顾一下,车规级纸巾盒、消费级芯片,毕竟,是你们在发布会ppt上先卷起来的。


△图源:网络


这背后当然也有亏损的原因,不卷的原因是不想亏太多。


举个例子,财报显示,小鹏汽车自成立以来,一直产生经营亏损。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亏损427.4亿元。


小鹏汽车上半年营收340.9亿,净亏损11.4亿元,就是每销售100块亏3.344元,所以从侧面证明了,如果打价格战,亏损更多。


交付越多亏损越大,同样在广州的小鹏、碧桂园都实现了这个微妙的状态。


小米创造的两个神话不得不提:小米YU7只用了3分钟大定就突破了20万台,然后提车一等就是等一年。


上一个比他们等更久的是杨过。


小米汽车App显示,小米SU7标准版、SU7 Pro版和SU7 Max版锁定订单后最快交付时间分别为38-41周、35-38周和33-36周。


△小米YU7三款车型对比


不过,对小米汽车全年35万台的交付目标,卢伟冰说,有信心高质量完成,小米汽车重要任务是把汽车产品交付出去。


前半句是愿景,后半句是现实。


比如,在房地产行业里,保交楼确实是头等大事。


还好手机是赚钱的。在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方面,2025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机业务收入为455亿元,毛利率为11.5%;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创历史新高,收入为387亿元,同比增长44.7%,毛利率为22.5%,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


竞品也很努力。


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6886万台,同比下降4.1%,结束了连续六个季度的同比增长态势。这当中,华为以1250万台的出货量重夺国内手机市场榜首,小米出货量为1040万台,从一季度的第一位降至第四。


国外市场有的在增长,有的就一般,起起伏伏也正常。


比如,小米手机长期在印度市场保持第一的位置,雷军也曾多次亲自到印度调研市场。最出圈的“Are you OK”就是出自雷军在印度的一次小米新品发布会上。


根据IDC发布的全球季度手机追踪报告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高达7.3%,达到3700万部,而小米出货量则是同比大跌23.5%,市场份额仅9.6%。


此前,小米在印度市场季度份额最高可达到31.2%,而如今连巅峰时期的1/3都不到。


卢伟冰也在电话会议上说了行业的艰难,“手机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期,大盘几乎没有增长,品牌格局在中市场品牌格局还非常的焦灼。前六名之间的份额的差距也比较的小。”


他们希望未来全面缩小和苹果、三星的差距,形成真正的三组警力。


不知道果粉怎么想这个愿景?


小米准备通过研发来解决这个差距,“所以小米自研芯片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相信芯片是消费电子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应用自研芯片的公司和没有自研芯片的公司在能力上将会是代际的差距。我们也必须抓住AI变量的机会,要从底层的模型突破。”


怎么说呢?


在研发投入上,小米第二季度研发开支78亿元,同比增长41.2%。小米预计2025年全年研发投入将超过300亿元,研发人员总数达22641人。


△图源:雷军微博


3月29日的夜晚,三个年轻人驾驶小米SU7发生交通事故,车辆燃烧起火。三个年轻人葬身在夜晚的高速公路上。这是智能驾驶狂飙突进中的惨重案例。


小米的智能驾驶团队,部分是收购而来,部分是自己培养,研发能力,并不只是说投入2000亿元就能解决的。


雷军以及小米最大的隐患来自这里,这一事故暴露出小米对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不成熟,粉丝忠诚度、品牌号召力都在这场事故后发生了变化。


资本市场给与了冷静的回应:截至8月19日收盘,小米港股股价报52.4元,跌1.23%,总市值1.36万亿港元,相比6月27日61.45港元的近期高点跌近14%。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