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信关闭摇一摇和漂流瓶的原因,虽然没有官方的明确说明,但根据网友和业内的分析,普遍认为有几个现实且扎心的原因:
1. "核心功能的战略调整与聚焦:"
"摇一摇":最初是连接陌生人的社交工具,但随着微信的发展,其用户量激增,连接了大量熟人。微信的核心定位是熟人社交和即时通讯,频繁的陌生人连接反而可能带来干扰和用户隐私顾虑。关闭摇一摇,可以避免陌生人社交带来的管理成本和用户反感,让微信更专注于维护核心的亲友圈层。
"漂流瓶":作为一个匿名、随机的信息传递方式,它更像是一个“社交实验”或“情绪宣泄口”,用户粘性相对较低,且内容监管难度大。微信可能认为它对核心社交生态的补充价值有限,不如将资源投入到更能巩固现有社交关系和商业生态的功能上。
2. "内容监管与安全风险(非常现实且扎心的一点):"
无论是摇一摇还是漂流瓶,由于其匿名性或半匿名性,都成为了不良信息(如诈骗、谣言、低俗内容、骚扰信息)滋生的温床。管理这些平台的成本极高,且效果往往不理想。关闭这两个功能,可以显著降低微信在内容安全监管方面的压力和风险,避免平台因管理不力而受到处罚或承担负面影响
相关内容:
为什么微信把摇一摇和漂流瓶都关闭了网友的现实又扎心
摇一摇、漂流瓶没了,微信直接拔掉两根“陌生人社交”的电源线。
很多人第一反应不是“早该关”,而是“啊?我还没摇过最后一次”。

理由官方给得干脆:骚扰、色情、诈骗太多,留着就是给坏人递刀。

听起来像家长收走游戏机——不是游戏不好,是有人用它逃课。

可真正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是发现微信早就不想做“认识新朋友”的生意了。
朋友圈、群聊、视频号,全在加固熟人围墙。

摇一摇和漂流瓶像两个不合群的小孩,站在角落里,被清退只是时间问题。

有人回忆当年摇到隔壁城市的人,聊了一晚上,第二天互删,像做了一场梦。
也有人用漂流瓶收到过一句“今天下雨了,你那里呢”,截图存到现在。

这些小片段被翻出来,像翻出中学课本里夹着的干花,颜色早褪了,但一捏还是脆脆的响。

替代品当然有,抖音的同城、陌陌的速配、Soul的星球,一个接一个。

可那种“不知道下一秒会遇见谁”的盲盒感,再也回不来了。
新平台把算法写在脸上:你喜欢什么,就给你什么。

惊喜被精准投喂,浪漫值直接打对折。

说到底,大家怀念的不是功能,是当年自己愿意对陌生人掏心窝子的那股劲儿。
现在连加好友都要先翻半年朋友圈,确认“不是微商”才敢点通过。

社交越来越像面试,漂流瓶却像一场匿名笔友游戏,输了也不尴尬。

关掉就关掉吧。
只是以后再也没人用“捡瓶子”当借口,在深夜等一句来自海那边的回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