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棒了!退休自驾,用镜头记录下旅途中的美好瞬间,是非常有意义和幸福的事情。不需要专业的摄影知识,掌握一些“傻瓜式”的拍照技巧,就能拍出大片感十足的图片。以下几个技巧,简单易懂,一学就会:
"1. 黄金时段,光线是灵魂"
"技巧:" 利用日出后和日落前的一小时左右拍照。
"为什么简单有效:" 这段时间的光线被称为“黄金时段”,光线温暖、柔和,角度低,能形成长长的影子,为画面增添立体感和氛围感。避免中午阳光直射下拍出的“水泥脸”和强烈阴影。
"傻瓜式操作:"
提前查好当天的日出日落时间。
拍摄时,让人物或景物背对或侧对太阳,光线会从侧面打来,轮廓更分明。
可以尝试将太阳拍进画面(用大光圈,如f/8-f/11,或者后期添加),营造唯美的剪影或光芒效果。
"2. 简单构图,画面更有“戏”"
"技巧:" 尝试几种经典构图法则,比如“三分法”。
"为什么简单有效:" 将画面用两条横线和两条竖线分成九宫格,把主体放在交叉点或线上,画面会更和谐、稳定,
相关内容:
各位老伙计们!退休后开着车,走一路看一路风景,多惬意啊!可要是没把这些美拍下来,回头想回忆的时候,光靠脑子记可不行——说不定过俩月就忘了“那天在湖边看到的日落到底多好看”“跟老伴在草原上笑得多开心”。今天就跟大伙儿掏心窝子聊聊,退休自驾咋拍照,不用搞复杂设备,不用学专业术语,简单几步就能拍出好看的照片,把旅途的美好都留住!
一、设备不用“贵”,够用、好带才重要!

图片由ai生成
咱退休自驾,行李本来就不少,别扛着沉得要命的专业相机——手机、轻便的小相机就够用,重点是“方便拿、不费劲”:
(一)选对主设备:手机优先,不够再补个小相机
- 手机:咱天天用的就挺好!
现在咱手里的华为Mate 60、苹果15,或者小米、vivo新一点的机型,拍照功能比以前的相机还强!尤其是“夜景模式”“人像模式”,拍景拍人都够用。而且手机揣兜里,想拍的时候掏出来就拍,不用专门背相机包,省劲儿。唯一要注意的是,出发前把手机内存清一清,别拍一半提示“内存满了”,多可惜。
- 卡片机:想拍得更好,选个“小方块”就行!
要是觉得手机拍远景不够清楚(比如拍远处的雪山、飞鸟),可以带个卡片机——比如索尼ZV-1、佳能G7 X,也就手掌大小,放包里不占地方,操作也简单,按个快门就拍,比手机拍出来的画质更细腻,还不用学复杂的设置。
- 单反/微单:别跟风买!
要是你以前没玩过摄影,千万别听人说“单反拍得好”就买——又沉又贵,调参数还麻烦,自驾游扛一天胳膊都酸。咱拍照片是为了留回忆,不是当摄影师,够用就行,别给自己添负担。
(二)辅助设备:这3样“小玩意儿”,比贵设备管用
- 三脚架:拍稳全靠它,选“轻便折叠款”!
别买那种金属的大三脚架,沉得扛不动!选个能折叠的“便携款”(比如曼富图的迷你三脚架,或者几十块的手机三脚架),能揣进背包侧兜。拍啥用呢?比如早上拍日出,手拿着手机容易抖,架在三脚架上,拍出来的太阳和云彩清清楚楚;跟老伴拍合影,也不用麻烦别人,把手机架上设个定时,就能一起入镜。
- 充电宝:别让手机“断电”!
一天拍下来,手机耗电快,得带个充电宝——选1万毫安的就行,别买2万毫安的(沉),能充2-3次,够一天用。最好选带Type-C接口的,跟手机充电线通用,不用多带一根线。
- 小道具:几块钱的东西,照片立马不一样!
可以带个折叠的小凳子(拍的时候能坐着拍,不用蹲得腿疼)、一块格子布(拍美食的时候铺在下面,颜色更鲜亮),甚至老伴的丝巾——拍风景时让老伴拿丝巾挥一下,照片就有动感,不呆板。
二、3个核心技巧:不用记术语,跟着做就对了!

图片由ai生成
好多人觉得“拍照得学构图、学光线,太复杂”,其实咱退休朋友不用学那么深,记住3个“笨办法”,拍出来的照片就比别人好看:
(一)构图:打开“九宫格”,景别放对位置
咱手机相机里都有“九宫格”功能(在相机设置里找“参考线”,选“九宫格”),打开它,拍照时把主要的景放在交叉点上,就不会拍得歪歪扭扭。
- 拍风景:“地平线别歪,上下留好空”
拍大海、草原、沙漠这种有地平线的景,把地平线放在九宫格的“下三分之一线”(天空多一点)或者“上三分之一线”(地面多一点),别让地平线在中间,不然照片会很呆板。比如拍青海湖,把湖面放在下三分之一,天空占上三分之二,再把远处的云朵放在交叉点上,看着就舒服。
- 拍人物:“别把人放中间,旁边留空”
跟老伴拍照,别让他站在画面正中间,往左边或右边挪一点,让他的眼睛对着九宫格的交叉点,旁边留些风景(比如背后的树、远处的山),这样照片既有人物又有景,不像“证件照”那么僵。
- 加前景:“镜头前有东西,照片更有层次”
拍的时候别光拍远处的景,蹲下来找个“前景”——比如拍花田时,让镜头前面有几朵小花(不用清楚,模糊点也没事);拍古建筑时,用门框、树枝把建筑“框起来”。这样照片就有“近景、中景、远景”,看着不单调,跟画儿似的。
(二)光线:找“软乎乎”的光,别在大中午拍
光线是照片的“魂儿”,但咱不用记“顺光、逆光”这些词,就记住:别在中午11点到下午3点拍照! 这时候太阳太毒,拍出来的人脸上有黑影,景也显得干巴巴的。
- 黄金时间:早上7-9点,傍晚5-7点
这时候阳光是暖乎乎的金色,不刺眼,拍出来的景是亮的但不晃眼,人脸上也没黑影。比如早上拍山,阳光照在山上是金黄色的;傍晚拍老伴的侧脸,脸上会有柔和的光,特别好看。
- 逆光拍剪影:简单又出片!
要是想拍点有“艺术感”的,就用逆光——比如傍晚在湖边,让老伴背对着太阳站着,你对着太阳拍,就能拍出老伴的剪影(只有轮廓,看不见脸),背景是橙红色的晚霞,特有意境。拍的时候记得打开手机的“逆光模式”,不然背景会太亮。
- 阴天/室内:找“亮的地方”拍
阴天别愁,其实阴天的光最柔和,拍花、拍美食都好看,不会有黑影。要是在室内拍美食,别在灯光暗的地方拍,挪到窗边,让自然光照在食物上,拍出来的菜颜色鲜亮,看着就有食欲。
(三)角度:别总站着拍,蹲蹲、踮踮脚
好多人拍照总爱站着平视拍,时间长了都一个样,换个角度立马不一样:
- 拍风景:想拍全就“踮脚俯视”,想拍高就“蹲低仰视”
拍城市全景、草原全貌,就找个高点(比如观景台、路边的台阶),踮脚往下拍,能把整个景都装进去;拍大树、古塔、高楼,就蹲下来,镜头往上仰,这样这些东西会显得特别高,有气势。
- 拍人物:想显年轻就“稍微俯视”,想自然就“跟人齐平”
跟老伴拍照,别站着低头拍(会拍出双下巴),稍微蹲一点,镜头跟他的脸齐平,或者稍微高一点,这样拍出来的脸显瘦,也自然。要是拍小朋友、小动物,就蹲下来跟他们一样高,拍出来更亲切。
- 拍细节:蹲下来“凑近拍”
比如路边的小野花、石头上的青苔、老伴手心里的小石子,蹲下来把手机靠近拍,能拍出平时看不到的细节,回头翻照片的时候,还能想起“那天在路边看到的小花,花瓣上还有露珠”。
三、分场景拍:风景、人物、美食,各有小窍门

图片由ai生成
自驾路上会遇到各种场景,不同的景有不同的拍法,记几个简单的窍门,就能留住不同的美好:
(一)风景照:把“在路上的美”都装进去
- 拍山/湖/海:“有远有近,有动有静”
拍山的时候,别只拍山,让镜头里有近处的树、中间的山、远处的云,这样有层次;拍湖的时候,可以让老伴扔个小石子,抓拍湖面的波纹,照片就有动感了。要是遇到雾天,别觉得“不好拍”,雾蒙蒙的山像仙境一样,拍出来特有意境。
- 拍星空:手机也能拍,关键是“稳”和“暗”
要是在偏远的地方(比如西藏、新疆),晚上能看到星星,就试试拍星空。把手机架在三脚架上,打开“夜景模式”或“星空模式”,别开闪光灯,对着天空拍10-20秒,就能拍出星星的轨迹(要是手机没有星空模式,就用“专业模式”,把ISO调到1600,快门调到30秒)。拍的时候别开手机手电筒,不然会影响效果。
- 拍公路:“把路拍向远方,人站旁边”
自驾路上的公路特别出片,比如西北的戈壁公路、云南的盘山公路。拍的时候站在路边,让公路从镜头下面延伸到远处的山或云里,再让老伴站在公路旁边(别站中间,不安全),拍出来的照片会让人觉得“这条路真长,旅途真舒服”。
(二)人物照:别摆拍,抓“自然的瞬间”
咱退休朋友拍照,不用像年轻人那样摆酷酷的姿势,自然的样子最耐看:
- 抓拍“不经意的动作”
比如老伴在湖边扔石头、在草原上摘野花、在古镇里看老房子,你别喊“别动,拍照了”,就悄悄拿手机拍,抓他笑的瞬间、认真看景的瞬间,这样的照片有生活感,回头看的时候能想起“当时他在干嘛,多开心”。
- “人景结合”,别光拍人
拍人物的时候,别把背景裁得干干净净,让背景有当地的特色——比如在西安城墙边,让老伴靠在城墙上,背景有城墙的砖;在桂林阳朔,让老伴站在竹筏上,背景有青山绿水。这样一看就知道“这张照片是在哪个地方拍的”,回忆更具体。
- 合影:“别站成一排,稍微错开”
跟老伴、朋友拍合影,别都站成一条直线,让有的人往前一点,有的人往后一点,或者有的人抬手比个“耶”(不用太刻意),这样照片不呆板。要是人多,比如跟车友们一起拍,找个有当地特色的背景(比如古镇大门、景区牌子),大家围着站,笑着拍就行。
(三)美食照:拍得“有食欲”,回头看都馋
自驾路上肯定会吃当地美食,比如四川的火锅、新疆的大盘鸡、云南的过桥米线,拍下来不仅能留回忆,还能给儿女“放毒”:
- 光线:找“自然光”,别用闪光灯
拍美食别在灯光暗的地方拍,也别开手机闪光灯(会把食物拍得发白,没食欲),挪到窗边,让自然光照在食物上,比如拍火锅,汤底的红油会发亮,青菜也绿油油的,看着就想吃。
- 构图:“把美食放中间,旁边加点小装饰”
把盘子放在手机屏幕中间,要是旁边有筷子、勺子、当地的小餐具(比如西北的花瓷碗),可以摆旁边,增加氛围感。比如拍兰州拉面,把面放在中间,旁边放个大蒜、辣椒油,看着就有当地味儿。
- 角度:“拍汤面/火锅用俯视,拍蛋糕/烤肉用侧视”
拍汤面、火锅这种“大盘”的美食,从上往下拍(俯视),能把整个盘子拍全,看着丰盛;拍蛋糕、烤肉这种有层次的美食,从侧面拍,能拍出蛋糕的奶油层、烤肉的焦香,更有质感。

图片由ai生成
四、后期:手机修图,3步搞定,不用学复杂操作
拍出来的照片要是有点暗、有点歪,不用怕,用手机修图APP简单调一下就行,推荐2个咱退休朋友也能学会的APP:Snapseed和VSCO,都是免费的。
(一)Snapseed:调亮、修歪,简单几步
1. 先“修歪”:用“旋转”功能
要是拍的地平线歪了,打开Snapseed,点“工具”里的“旋转”,拖动屏幕下面的滑块,把地平线调正,再点“裁剪”,把多余的边剪掉,照片立马整齐。
2. 再“调亮”:用“亮度”和“对比度”
要是照片太暗(比如阴天拍的),点“工具”里的“亮度”,稍微往右边拉一点(别拉太多,不然会发白);要是照片看着灰蒙蒙的,调“对比度”,往右边拉一点,颜色会更鲜亮。
3. 最后“加质感”:用“氛围”功能
点“工具”里的“氛围”,往右边拉一点,照片会变得暖乎乎的,比如拍晚霞、草原,调完之后更有感觉。
(二)VSCO:加滤镜,一秒有风格
要是想让照片有“怀旧感”“清新感”,就用VSCO。打开照片,选滤镜——比如想拍怀旧风,选“C1”“C2”滤镜;想拍清新风(比如拍花、拍海),选“G3”“A6”滤镜。滤镜强度别调太高,拉到30%-50%就行,不然会显得不真实。
(三)千万别“过度修图”!
别把照片修得太夸张,比如把天空P得特别蓝,把人脸P得一点皱纹都没有,反而不像自己了。咱退休朋友的照片,真实最重要,稍微调亮、修歪就行,保留原来的样子,回头看才像“当时的自己”。
五、把照片“存好、分享好”,回忆能留一辈子

图片由ai生成
拍了好照片别光存在手机里,得存好、分享好,让回忆能随时看:
(一)存照片:“双备份”,别丢了
1. 手机里存一份,云盘再存一份
手机里的照片别删,同时存到云盘里(比如微信的“腾讯云盘”、华为的“云空间”),万一手机丢了、坏了,照片还在云盘里,用新手机登录就能找回来。存的时候可以建文件夹,比如“2024年5月新疆自驾”“2024年8月云南自驾”,方便以后找。
2. 打印出来,做本“自驾相册”
选一些最好看的照片(比如风景照、人物照、美食照各选几张),在网上找打印店(比如淘宝、京东),打印成6寸的照片(大小正好,好翻),买个能自己贴的相册,贴的时候可以在旁边写几句字,比如“2024年5月20日,跟老伴在喀纳斯湖,那天风大但太阳好”“吃了大盘鸡,辣得过瘾”。这样的实体相册,没事的时候跟老伴一起翻,比看手机屏幕更有感觉,还能留给儿女,做个纪念。
(二)分享照片:跟家人朋友“乐一乐”
1. 发朋友圈:配几句“大白话”
不用写复杂的文案,就说大白话,比如“今天到了九寨沟,水真清,跟画儿似的”“跟老伴吃了当地的鱼,鲜得很”,再配几张照片,儿女、朋友看到会点赞、评论,你也能跟他们互动,分享旅途的开心。
2. 建个“家庭群”,随时发
把儿女、孙辈拉个群,每天拍了好照片发群里,比如“今天看到雪山了,给你们看看”“买了当地的特产,回去给你们带”,儿女能随时知道你们的情况,也能一起分享旅途的快乐。
3. 做电子相册:给老伙计们看
旅途结束后,用手机APP(比如“彩视”“时光相册”)把照片做成电子相册,加首喜欢的歌(比如《我和我的祖国》《走天涯》),聚会的时候跟老伙计们一起看,大家一起聊“当时在哪拍的,发生了啥事儿”,多热闹。

六、最后说句心里话
咱退休自驾拍照,不是为了拍多专业、多好看,而是为了留住“当时的快乐”——可能是老伴的一个笑,可能是路边一朵不起眼的花,可能是一碗热腾腾的当地面。不用跟别人比谁拍得好,自己喜欢、能记住当时的事儿就行。
路上别为了拍照耽误看风景,比如为了拍一张日出,早起冻半天,或者为了找个好角度跑老远,累着不值当。拍照是辅助,开心才是第一位的。
希望这些小技巧能帮到大伙儿,下次自驾的时候,都能拍好多好看的照片,回头翻着相册,想起“那天在哪,玩得有多开心”,这就是最珍贵的回忆啦!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