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规律性认识,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理解和把握,以下是一些核心的规律性认识:
"一、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驱动的生产力"
"规律: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是新质生产力的源泉。" 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根本特征,就是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源于科技创新的突破。
"深化认识:"
"基础研究是重中之重:" 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鼓励自由探索,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应用研究要紧跟前沿:" 要加强应用研究,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引擎。
"创新生态要优化:" 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良性循环。
"二、新质生产力是数据要素驱动的新形态生产力"
"规律: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 数据的规模、质量和应用水平,直接决定了新质生产力的水平。
"深化认识:"
"数据要素化是关键:" 要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完善数据产权制度、流通交易制度、收益分配
相关内容:
作者:赵振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教研部主任)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深化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个重要概念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重大任务,深刻阐述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论断和战略部署,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新的发展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引。“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既要凝聚思想共识,又要进一步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不断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生产力跃迁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从世界各国发展实践看,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和发展理念更新的历史。生产力跃迁的基本前提是解放思想、转变发展理念。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看,同样如此。
1978年,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人们思想观念的禁锢,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奠定了思想基础。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了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又一次解放了思想。党的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不断深化,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深刻变化。发展的环境变了、条件变了,发展理念自然也要随之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如果依然固守落后的观念,是难以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因此,坚持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新瓶装旧酒”,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不能一遇到矛盾和困难就习惯性地回到追求粗放扩张、低效发展的老路上去。越是在攻坚阶段,就越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锲而不舍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构建同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环境和条件。
认识和遵循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实践中,必须深刻认识和遵循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
第一,着力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技术革命性突破主要是指通过重大技术创新和颠覆性技术进步,对原有的技术体系产生根本性改变,形成颠覆性科技成果,对经济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技术革命性突破一般体现为两种范式:一种是沿着原有的技术路径产生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另一种是跨界创新,即打破原有的学科、领域、行业之间的界限,以全新的开放理念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技术、资源深度融合,创造全新技术、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的前提是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历史地看,每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是从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开始的。对此,要强化重大原创性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从模式看,既要鼓励科学家自主选题和独立研究的自由探索式研究,又要强化有组织科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通过制度设计和资源整合,组织多学科多领域的科研力量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协同攻关。从路径看,既可以沿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路径推进,又要重视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有目的地破解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瓶颈。同时,还需做好人才供给、资金支撑以及体制机制保障。
第二,着力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是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条件或因素。随着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不仅在数量上持续增加,而且在质态上也发生了跃迁。信息时代的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与农耕时代、工业时代相比有本质上的不同,除了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还包括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新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能够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与农耕时代、工业时代相比,信息时代的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复杂,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的空间也能够突破传统地域限制,配置效率极大提高。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需突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构建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第三,着力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所谓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就是产业技术加速迭代、落后产业被淘汰、新兴产业快速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根据各地的科研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从实际出发,在补链、延链、升链、建链上下功夫。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要加快运用现代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科技金融,实现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处于孕育萌芽阶段或产业化初期的产业,具有前瞻性、引领性,代表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方向。要从技术创新、产品突破、企业培育、产业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打造标志性产品。同时,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发展耐心资本,支持未来产业发展。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需要科学方法论的指引,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来指导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
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发展新质生产力涉及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部门和行业,涉及产业的上、中、下游,涉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小试、中试、量产、上市,涉及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土地、信息、数据等各种生产要素,涉及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等等。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或因素之间都存在着紧密联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卡顿”,都会影响目标的有效实现。必须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涉及的各方面复杂关系,把握好每一个环节,科学精准制定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
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样面临纷繁复杂的矛盾。在实践中,面对林林总总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善于识别和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分不清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创新涉及各方面的创新,其中主要的方面是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中主要的方面是解决重大“卡脖子”技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有力有效开展科技攻关。
把握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约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各种障碍,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与传统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不一定能够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有的甚至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在相应的规则之下,否则就可能形成规则真空,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科技创新推进到什么程度,新质生产力发展到什么阶段,客观上都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实践中,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用好因地制宜这个科学方法。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科技水平、交通条件、人口状况、文化风俗等差异较大。这一客观现实决定了我们不能用同一种方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差异化。既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提是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家底,吃透情况,搞清楚优势和劣势,找准突破口和发力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既要有紧迫感,也要稳中求进、稳扎稳打。
来源: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