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曳:治理雾霾最主要的方法是减少排放

张小曳的观点是正确的。治理雾霾最主要的方法确实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雾霾主要由悬浮在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和气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在特定气象条件下发生物理化学反应生成。
具体来说,减少排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控制能源结构:" 减少对煤炭等高污染化石燃料的依赖,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等)和可再生能源。 2. "工业减排:" 对重点工业行业(如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火电等)实施严格的排放标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进行节能改造,安装高效的污染治理设施。 3. "交通减排:" 推广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优化城市交通管理,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4. "扬尘控制:" 加强建筑工地、道路施工、矿山开采等环节的扬尘管控,例如覆盖裸露地面、洒水降尘等。 5. "生活源减排:" 推广清洁取暖(如电暖、燃气壁挂炉等),减少散煤燃烧;鼓励使用清洁能源进行烹饪。
虽然气象条件(如风力不足、湿度大、大气稳定等)会影响雾霾的形成和扩散,但气象因素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作者:闫文艺 辛雨

11月1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院研究员张小曳做客第三期气象科普讲堂,就雾霾污染的主要成因、气候变化对霾污染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讲解,并对我国未来如何防治雾霾献计献策。

在人们的印象里,雾和霾似乎是同一件事物,但实际上,二者是有区别的。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定义,雾是指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使得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的天气现象,而霾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空气中气溶胶粒子和吸湿性气溶胶的存在并使能见度低于10公里。

据张小曳介绍,雾霾天气古已有之,但我国现今的雾霾早已不是完全的自然现象,都受到了人类活动导致的气溶胶污染的严重影响。

所谓气溶胶,就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和液体粒子的总称。气溶胶粒子来源于表土、海洋和植被三大自然资源,而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各种活动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以致在气溶胶粒子的来源中,人为因素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其中,化石燃料燃烧占首位,生物质燃烧、土地利用与覆盖的变化以及涂料、化工产业分列其后。

张小曳指出,近年来,我国因霾而导致能见度下降的情况日趋严重,最主要的原因是以煤炭为主的不清洁能源的过量消耗。不过,虽然人类活动日益加剧所带来的污染排放量不断增加是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但这对于区域性霾污染来说,只有一定的影响,而不起主导作用。

“各种气象因子都或多或少与大气污染有关,但是每一个气象因子又不能全面、线性地反映污染程度。”张小曳解释,气象条件是污染出现的必要外部条件,当污染累积到一定程度后,还会使气象条件进一步恶化,出现显著的“双向反馈”效应。

“双向反馈”的机理是气溶胶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抑制边界层发展,使所有污染物稀释的能力明显下降。因此,“双向反馈”效应控制着PM2.5的爆发性增加。

张小曳提出,治理雾霾最主要的方法是减少排放。首先,国家未来污染减排的重点应放在调整能源和产业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上,不断增加天然气和非化石燃料等清洁能源的使用,走一条低碳绿色,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其次,要加强非发电行业清洁用煤管理。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世界最大的清洁煤产业。此外,还要对非道路机动车、大货车、船舶等交通工具排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控制城市的逸散性粉尘,减少来自畜牧业农业的氮的排放等。

张小曳特别强调,还要尽可能提前预报雾霾以减少其不利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气象局雾-霾预报系统CUACE/Haxe-fog,不仅能够提前9天预报出PM2.5以及构成PM2.5的各种成分,还能预报出这些组成成分与气象条件相结合后对能见度的影响,实现雾霾客观、定量的数值预报。”

据悉,气象科普讲堂由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主办,院士、专家和科普达人在线上线下同时开展系列科普讲座,旨在向公众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弘扬气象科学家精神,提升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